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什么意思

赵鸿涛 2020-01-17 15:58:00

推荐回答

陈易,挺好听的,也顺口。寓意的话,请参考据《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说明了易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是时时刻刻离不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字。易字的意义也很深奥。一:易是自然的一种现象,万物万事都向于易,都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易的方式去动作。二:易是开蒙的意思,此字上是日象下是物象,有日才能显示万物,这就成了易象,也就是易字。有易才能有所发现。三:易是建立在简字的基础上才为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只有简单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简单。四:易是《简易道德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简字结合在一起,组成了简易学说。在简易图中:易为二,为火,居南。
黎皇兴2020-01-17 17:01:0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文言文《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黄登英2020-01-17 17:19:46
  • 1.或:要么2.易:简单相关介绍:“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易”等句出自战国时期乐正克的《礼记 学记》。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有的人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扩展资料《学记》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
    黄益民2020-01-17 17:04:29
  • 《系辞传》首章:“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对于“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韩康伯注解为:“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孔颖达疏解为:“‘乾知大始’者,以乾是太阳之气,万物皆始在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坤作成物’者,坤是地阴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无形,未有营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营为,故云‘作’也。乾以易知’者,‘易’谓‘易略’,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坤以简能’者,‘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故曰‘坤以简能’也。若于物艰难,则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于事繁劳,则不可能也,必简省而后可能也。对于“乾知大始”的“知”和“坤作成物”的“作”,韩康伯没有直接作出解释,“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言简意赅,或许是受到《中庸》“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的影响。而孔颖达的疏解完全曲解了原意,并且还参杂老氏之学。如果“乾是太阳之气,万物皆始在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世界有一个绝对的开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那么就不能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了。乾知大始”,“知”即是“大始”,这是“显诸仁”,《中庸》谓“诚则形,形则著”,“不息则久,久则徵”。知”是“成物,知也”,“知”是“诚者自成也”,所以才是“易无体”。惟有“易无体”,才能“藏诸用”,否则就会像船山所批判的:“不善言道者,妄立一体而消。孔颖达说“‘易从则有功’者,于事易从,不有繁劳,其功易就”,是完全错误的。有亲”是“显诸仁”,“有功”是“藏诸用”。
    齐效用2020-01-17 16:01:33

相关问答

人的本性的往往在孩童至青年的阶段就形成了,而这本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于是就有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本性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最大,于是就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人到成年之后,仍然会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些改变。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改变都不会是很大的。再分析一下,人由好变坏和由坏变好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俗话说得好“学坏容易,学好难”,究其原因,人如果学坏,也就是放纵自己,当然就相对容易了。而学好,不仅要有学好的愿望,更要去努力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当然就难了。于是就有了“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其意有二:一是说,坏人变好很难得;二是说,坏人经历的风险往往更多,其胆子往往更大,转变为好人以后,会显得更勇敢一些。再者说,人性本身就是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举个例子:我们大家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看见有人严重受伤,我们往往会产生同情心;而看见有人摔倒,又会觉得好玩--幸灾乐祸。人所共有的善良本性有:同情心,责任感等,恶的本性有:嫉妒心,占有欲等。只是好人更能克制自己恶的本性罢了。正如西方人的说法:人人的心中都有个魔鬼,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不把魔鬼放出来,后者则放出了魔鬼。客观地讲,坏透了的人都是极少的。因此,我们对待他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只要其本质不坏,我们就要宽容和体谅,而不要斤斤计较其缺点,错误。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