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东华门游客可以进出吗

赵鸿刚 2019-12-22 00:01:00

推荐回答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出了这里就到了王府井,和故宫的其他地方比起来可去可不去的。不过往东离王府井小吃一条街不太远。
齐新章2019-12-22 00:37:0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门钉。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只有东边的东华门门钉为纵九横八,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俗称“鬼门”概况一般的说法是:清朝皇帝死后梓宫由东华门出入,因送殡迎灵都由东华门出进,所以东华门俗称“鬼门”。因此门钉数用阴数,为纵九横八七十二颗,为偶数。而紫禁城的午门、西华门、神武门每扇门的门钉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为奇数,即阳数。是符合定制的。原因真正实质原因是什么呢?故宫的宫墙四门与正殿太和殿的关系是一个正五行方位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克关系,就宫殿来说,以吉为上,这是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东华门东、西、南、北、中为五方,东属木,西数金,南数火,北数水,中属土。而相生相克的关系为: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木在故宫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系统中,南北轴线上是火生土、土克水的关系,即外生内,内克外,这样,生进克出为吉宅,而东西轴线是木克土、土生金的关系,即外克内、内生外,这样,克进生出则呈凶宅,而凶象中尤以木克土为甚。为了避凶化吉,我国古代建筑师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门钉数变为纵八横九七十二颗,即把木化为阴木,因为木能克土,然而阴木未必能克阳土。而横行还是九路,又不失帝王之尊。聪明的建筑师就这样巧妙地解决了这个不小的难题。
    齐晓娟2019-12-22 00:55:05
  • 故宫只能从午门进入。午门即故宫博物院的南门,自2019年7月2日始只作为观众参观入口。从天安门经端门即可到达,或从东华门或西华门沿东、西筒子河路前行均可到达。扩展资料:自2019年7月2日起,故宫博物院实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路线:午门离开故宫。前往“午门”的公交路线:午门周边的公共交通车站:天安门东停靠的车辆:1、120、2、52、59、82、99、夜1、夜2、夜17路、观光1线、观光2线公共汽车和1号地铁线午门周边的公共交通车站:天安门西停靠的车辆:1、5、52、99、夜1、观光1线、观光2线公共汽车和1号地铁线请注意:故宫博物院没有专用停车场,最近的公共停车场在东华门外、景山后街与北海南门,车位有限。建议观众朋友们搭乘公共交通车辆来故宫博物院参观。故宫博物馆官网-导览-游客须知。
    车序南2019-12-22 00:19:26
  • 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例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门钉是铁制的。有趣的是,北京故宫东华门的门钉为何纵九横八只有七十二个,比西华门、午门等都少九个?这里有个故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就是由东华门仓皇出逃,自缢于煤山的,因此清皇室认为东华门不吉利,决定由此门进出皇家灵抠,同时将其门钉减为阴数七十二个,而其余宫门的门钉则仍为阳数八十一个。
    米夏夏2019-12-22 00:07:10

相关问答

考不考得了还得看你的能力和发挥情况,这种事情不能随便下定论。其实去东华参加考试的同学大都是在各个学校里面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因为对自己有信心才会去报考东华,也想进入这个年年几万考生同时报考的好学校里面就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过在小学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你小升初的成绩以及进入初中以后的成绩。像你现在的成绩,看起来貌似是不错,都有90多分,可是真正考试的结果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有些小学成绩好的同学,在小升初考试中,各科成绩应当都会比平时成绩低很多分,有些甚至低了好几十分!而进入东华之后,这种现象更加常见,所以很多家长都会向老师抱怨说:我的孩子小学时都是数一数二的,怎么到了东华就成了倒数了呢?因为东华的多数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以为然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试题难度。东华小升初考试是为了选择更多的优秀学生,在一般难度的试题中也会有难度更大的试题出现。如果你的功底不扎实,能力不强的话,这种考试也不会考的理想。2、考生答题方式以及改卷老师的改卷方式几万人参加的大型考试要在短时间内改完并登分、排名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每个老师一天可能都要改很多份试卷,自然阅卷速度要提高。为了提高速度,改题都是一眨眼的功夫,当然也能够保证准确率,如果看到你的回答很杂乱,自然心中对你的答题评价是不高的,这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因素,因此要保证卷面的整洁和书写工整,。为了少被老师扣分,答题应详尽一点,避免被老师抓到扣分的机会。这是应对各种不同改卷老师的最好方法。至于考什么知识,谁也不清楚,也不要投机取巧了,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我认为在这场考试中,能力最为重要,能力强,基础好,自然胜算大,所以你的复习应当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为主。祝你考上自己理想的初中!原创,东华公办生。
故宫也可以称为紫禁城,这里居住了24位帝王,整个建筑庄严绚丽,构造蕴含着我国的阴阳五行,所以故宫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神秘。故宫的东南西北各有着一个门,它们分别是东华门、午门、西华门、还有神武门。它们都是故宫的大门,按理说应该是一样的,东华门却显得神秘,民间的老百姓还把它称为鬼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古代的人非常迷信,因为技术有限,所以古人总是喜欢把一些事情和鬼神联系在一起,而且他们还自创了一些学说来治理鬼怪。比如说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人们会把奇数代表样,偶数代表阴,而阴在人们眼中是非常不吉利的,因为阴总是和一些鬼怪联系在一起。故宫作为帝王的住所自然也是修建的最豪华,即便故宫的大门都不简单。在故宫门上放着一些金黄色的门钉,他们也不是随意的排列,一般是横九排,竖九排,加起来是81个是奇数,代表的是极阳。故宫的三个门都是这样建造的,除了东华门,它上面的门钉是横着放了八排,竖着放了九排,门钉加起来是72颗,是个偶数代表着阴,这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老百姓就称东华门为鬼门。古人认为故宫的东西走向是木克土,而土生金的关系,这种关系利外不利内,就是说对故宫内部不好。古代建筑师在建造的时候他们就特意利用相生相克的原理,把东华门变成了阴门,阴木不能克阳土,自然也就有利于皇宫的发展了。
宋朝参加科举的学子上榜后,都是在东华门外等待唱名“也就是宣布公布的意思” 才知道自己上榜与否。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这句话翻译为:在雍熙年间第二年三月十五日时,宋太宗亲临崇政殿去见进士,梁颢把试卷交上去后,皇帝欣赏他思维敏捷,把他封为了第一名。十六日,皇帝按进士的名字一个个把他们叫来,当面赏赐给他们宅邸。唱名并且赐宅邸,就从宋太宗那里开始了。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扩展资料: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