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中国古代的时辰计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年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我国古代的时辰计量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着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等。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十二时辰制,就是把一天一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十二时辰制逐渐稳定。十二时辰就是十二个时间节点,按照天干地支的说法,它分为子时、丑时、午时、未时等等,子时就是指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丑时是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以此类推。最早的时候,古人通过观察阳光照射来确定四季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圭测四季”。那时候人们在地上立上一根木棍,不同时间的光照使得木棍在地面投影的长度不同。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在土圭的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研究出了圭表。在立着的木棍的垂直方向放一块木板,木板是刻上刻度,通过刻度来进一步计量时辰。有太阳的时候古人可以使用土圭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又如何计时呢?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后来又发明了水漏计时和沙漏计时。我们在古装戏中经常会看到水漏或者沙漏,一个容器里面装满水或沙子,然后倒置过来往另一个容器里面漏,根据容器剩余的水量或沙量来确定时间。古代还有两个我们无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计时概念,一盏茶的时间和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通常是十分钟,一炷香通常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古代长用这两个计时单位计量短时间做的事情,当然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很准确的。
赵风香2019-12-21 15:11: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