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的风控岗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哪个更重要?

龚学琴 2019-12-21 12:53:00

推荐回答

是的,贷后管理不仅是常态化的,还是是极其重要的工作,要关注借款人的个人信息的变化,收入变化和征信的变化。
车广东2019-12-21 13:38:4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普惠贷后最坑,如果想来问他们是i贷还是upl,不要被他们骗了,i贷的工资少的可怜,一般上班十四个小时,我就在深圳i贷,干了半年打算走人了。这边招人都是贷后经理或者我们在招的,人事是不管招人的。他们一般会在boss上疯狂撒网,买流量,添加多个岗位。休息的话是月调休四天,像今年二月份就只有一天,如果有事要请假的话,这个就会从调休假里扣掉,在这里就没有请假一说。上班时间一般是八点上班,十二点半下班吃饭,一点半上班,下午的吃饭时间就不确定了,有时候六点,有时六点半,最近又改成七点了,也有时候不会让你吃。一般要去聚餐,也是要加班到八九点的。这些组经理怼人也是看人欺负的,好说话的就一直骂,杀鸡给猴看。
    车岩鑫2019-12-21 13:56:16
  • 没有好不好之分,主要还是要看你自己适不适合。贷前主要是对企业情况的风险,审查,授信等等,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理论和实际要求比较高;贷后就偏低,更多的催收,跟人的沟通接触会更多,压力也大。总而言之,金融行业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要做好心理准备。
    籍宝霞2019-12-21 13:21:12
  • 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一个重要程序和环节,是贷款发放的基石,直接关系到贷款决策的正确与否。个别信贷人员由于只看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而造成贷前调查失实。在贷前调查中,除了按一般的调查方式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调查外,还要摸清申请人的真实情况。贷前调查工作如果不扎实,一是可能增加信贷的资产风险,二是可能丧失与每个优良客户建立信贷关系的机会。贷前调查主要分为个人贷款与企事业贷款两种。个人贷款相比企业贷款而言,它的贷前调查较为直观,着重查看客户以前的信用记录,其次可以看一下客户的经历、经营能力、社会关系、品行等方面,最后再查看第二还款来源情况。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较为复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查:一是借款人资格。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贷款条件,看企业营业执照是否经工商管理部门等管理机构核准登记。了解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关系、品行、经营管理能力等情况,了解企业的职工人数和人员构成情况,特别是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经验。一个企业的注册资本很高,但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管理理念,那么该企业的产品也不会有多大的竞争力,它的获利能力也不会太强,假如银行对其发放贷款,那么贷款的风险度将会比较高。二是数据分析与采集。查看企业历史记录,包括人行征信记录及商业银行帐户往来情况等,看其与银行有无信贷合作,有无不良信用记录等。实地查看经营项目的可行性、盈利能力、法定代表人综合能力、管理人员情况等,了解企业生产用电、用水情况,这些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力。还有,通过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值得一提的是,温州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阴阳财务报表的情况,单从财务报表中很难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所以还要结合企业生产销售订单、抽查货物发票等手段来进一步核实其内在真实的财务状况。温州的企业与民间融资的关系比较密切,单从银行征信系统很难完全掌握其借贷情况,这也是贷前调查的难点这一。三是调查贷款原因。借款单位申请贷款的原因、用途、用款计划,这是贷前调查的主要内容。要分析借款人产品是否有市场、生产经营是否有效益、有无挪用贷款资金、是否恪守信用等条件。近年监管部门提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贷前调查中要结合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笔贷款的调查都能到位。二、贷后管理的重要地位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与贷前调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贷后管理与贷前调查前后呼应,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会引起客户经营的财务状况发生较大的不利变化。贷后管理就是要跟踪客户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减贷或退出的措施。温州银行为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提出“六项机制”建设、“四单原则”的基本要求:规定凡从事相关小微企业授信工作的授信工作人员,都必须按照本实施细则的相应要求尽职工作。小微企业信贷务“六项机制”建设包括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定价、贷款审批、单独核算、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等六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四单原则”包括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这里重点讲述激励约束机制,将小微企业授信情况纳入银行分支机构的考核范围,考核指标包括小微企业客户经济增加值、综合回报、新增和存量户数、笔数和金额、授信治理、管理水平等,根据全行年度发展导向及考核侧重对上述指标进行挑选组合。建立新增小微企业贷款免责与问责追究制度,即对新增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小于0.5%且经办人员已按《授信尽职指引》要求进行尽职管理,酌情给予免责;对新增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大于0.5%或经办人员未按《授信尽职指引》要求进行管理,将追究其责任,主要有“逾期贷款质询制”、“风险贷款责任评议制”等责任追究制度。企业是贷后管理的对象,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广泛,不仅会受到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同时还受国际经济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全球流动性变化迅速,市场波动明显加大,这些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影响,也对银行贷后管理的专业性、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以及决策水平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竞争日趋激烈,信贷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银行间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造成客户逆向选择,一些道德风险如“短贷长用”,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移用贷款,将企业经营贷款用于房地产投资;将实体经济贷款用于虚拟经济投资。部分集团大客户利用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降低授信条件,迫使银行放弃部分贷后管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怕得罪客户,丢失了业务,不敢采取应有的贷后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放弃贷后管理的一些要求,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失去对风险的及时管控。强化风险意识,强化信贷安全理念,强化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管理,要求信贷责任人采取多种办法、深入企业掌握贷款挪用情况和证据,发现问题,及时减少或退出贷款。逾期贷款发生后,要果断采取法律手段,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米士刚2019-12-21 13:08:28

相关问答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2、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3、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4、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