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得三分给儿孙”出自哪里?

龙培云 2019-12-21 19:13:00

推荐回答

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留下三分给儿孙。字面上是说做人不要太霸道,也不要太拔尖儿,还要积点德留给儿孙。也可以理解为,你虽然很聪明,但做人不要太锋芒毕露,得饶人处且饶人,给自己留条后路。
齐新红2019-12-21 19:43:3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出自《增广贤文》书籍简介《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详细介绍《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资料图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内容简介《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增广贤文》虽好,但也有一些地方是不可取的,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封建社会的女子应遵从三从四德的思想。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龚寅雷2019-12-21 20:01:49

相关问答

怎样变聪明我们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来看:一、聪明分先天和后天的,先天的很少,聪明与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学习,因为聪明的本质在于你的知识储备以及实践。所以要变得聪明,最基本的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是基础,可以是知识型的、可以是谋略型的、可以是为人处世的、可以是技能型的等等。其次,多与聪明的人交流学习,多请教高人、智者;此外,实践出真知,要在实践中多学习,多磨炼,亲身体验的东西可能更透彻,理解的更深刻。聪明往往是小道,智慧才是大道,要不断磨砺、升华自己。二、是否聪明,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右脑中拥有高速的右脑记忆能力、快速的理解力、正确的直觉能力、无穷的创造力等。这一点其实跟第一点不谋而合。像一些能力训练开发的软件对你变聪明也是有帮助的。于我而言,我用过的这类软件比较少,就练习过一个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主要是提高阅读、学习效率的。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提高。这个能力对我们的阅读、学习、丰富知识都有很大的提升,有条件的话倒是建议学一下,具体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
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思: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2、打肿脸充胖子。意思:比喻为了面子,去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老兄,你也不要在我老张面前打肿脸装胖子,硬不要朋友帮助。3、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不和志趣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共事。出处: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近义词为道不相谋。4、得饶人处且饶人。意思:做事不要太绝情,给人留有余地。出处:《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8、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出处: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一句成语。9、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意思:马不卸鞍,人不解甲,比喻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出处:出自《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形容处于高度警惕状态。11、饱汉不知饿汉饥。意思: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扩展资料对谚语的理解: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