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需要注意哪些陷阱?

边占新 2019-10-14 23:54:00

推荐回答

1、宣传陷阱

我们都知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不能保本保息的,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过程中避重就轻,有些人为了追求销售业绩,常常会诱导客户购买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他们经常只说产品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而不谈产品的风险。

2、飞单陷阱

虽然最近几年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飞单打击非常严,但是仍然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铤而走险,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3、利率陷阱

利率陷阱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是银行在宣传的时候突出高利率,甚至把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存款,跟客户说的利率是固定利率,但实际上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预期收益,所谓预期就是可能获得这个利率,也有可能比这个利率更少,是波动的不是固定的。

4、期限陷阱

这里的期限陷阱一般主要体现在募集时间上,因为有很多理财产品有一个募集期,在认购期内是不能产生利息的,比如一个产品募集时间是10天,如果你在第一天投资,那有10天是没有利息的。

5、管理费陷阱

有些理财产品是有手续费和管理费的,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时候并没有跟客户说明,可实际上银行会从投资收益中扣除不少费用。

6、提前支取陷阱

提前支取也是很容易让大家裁跟头的地方,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醒客户提前支取的相关规定。而有些客户在投资过程中发现收益比较低想把钱拿出来却发现不能提前支取,就算有的能提前支取也会损失一部分费用。

黄盛权2019-10-15 00:00:3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陷阱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杀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陷阱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

    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陷阱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x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陷阱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

    在理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陷阱五:管理费用暗藏隐形收费

    与明面上标明的各种管理费、手续费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各种隐形费用也是层出不穷。理财产品实际收费费率很可能高于银行直接标明收取的收费费率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些费率与投资者拿到的收益相比,比值也可能超过40%

    陷阱六:忽悠用户,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不谈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根本看不懂。很多银行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而且,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也不一定就是银行发行的,也有可能是银行代售的其他公司发行的产品。如果产品出现意外,不是银行发行的产品银行是不会负责的。

    binrirui2019-10-24 13:01:52
  • 一、“安全产品”并不安全

    银行理财产品如果简单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保本类和非保本类。保本类理财产品亏损本金的风险是由银行承担,非保本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则是由客户承担。

    非保本类理财产品也分风险等级。就拿某“四大行”为例,它对自己的产品风险分为五盏灯,其中一盏灯二盏灯都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这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在这家银行多年销售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一次未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

    在实践中,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宣称的安全产品其实都是非保本类的,虽然非保本类理财并非意味着风险,但是如果你要追求本金绝对安全的话,那还是保本类更好。当然你这也意味着你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收益。

    确认保本类理财又一个要点就是产品说明书上明确注明“保本”二字。

    二、预期收益达不到

    银行中大多数理财产品几乎都承诺的是预期收益,所谓的预期收益就像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至于真正到期后的收益怎样那就不得而知了。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看看购买理财的产品说明书,预期收益率是不会写上去的,这样银行是不保证完全达到预期收益的。

    实践中,一般情况下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产品涉及固定收益类与金融衍生品)达不到最高预期收益的情况较多,非结构性的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一般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则出现情况较少。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认真浏览“基础资产的管理和构成”部分,如果出现金融衍生品则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或者在最终购买录音录像时直接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是否为结构性理财,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一般不会撒谎。

    三、代销产品银行不兜底

    银行代销产品和飞单最大的区别就是,银行代销产品是经银行批准的外部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是保险、基金等产品,风险根据产品不同也不一样。

    所以切记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询问所销售的是否为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盖的是否为银行的公章、理财的管理人是否为银行本身。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多留心,银行工作人员有时候会迫于业绩压力,诱导客户购买保险等其他代销产品,小伙伴们需要仔细甄别。

    banghengshai2019-10-24 13:01:52
  • 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假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假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黄登民2019-10-15 00:01:5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