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跆拳道的发展史和跆拳道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赵麟斌 2019-11-05 21:31:00

推荐回答

该团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组织,名称为“中国跆拳道协会”,简称“中国跆协”。英文名称:CHINESETAEKWONDOASSOCIATION;英文缩写:CTA。该团体是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领导下的推动全国跆拳道运动发展并促进跆拳道运动普及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群众性体育组织。该团体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体协跆拳道协会、解放军所属体育运动组织及其它合法跆拳道社会团体自愿组成,是全国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该团体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是中国奥委会承认的、代表中国参加相应国际跆拳道组织的唯一合法组织。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该团体的总部设在北京市。
黄盛璋2019-11-05 22:05:5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高校跆拳道队是通过招生考试录取人才,虽然其校内有专业教练,但是是一种学习的性质。而没有民间的跆拳道有竞技性。
    黄白玲2019-11-20 11:28:49
  • 起源是朝鲜半岛,正式定名“跆拳道”是1955年在韩国,核心内容包含倍达民族古武术跆拳,唐手,空手道等,以现代科学及力学原理重新规范和演绎。发起人及公认的创始人为韩国的崔泓熙将军,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即是他所规定的。1966年第一个跆拳道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统跆拳道。可以说WTF偏近于体育竞技,ITF则是一种自由搏击。目前韩国民众主要是练习WTF跆拳道,军队方面不清楚;朝鲜则基本全是练习ITF跆拳道。跆拳道也在不断发展,ITF与WTF交流也日益渐深,最终终会合并,这也是崔泓熙将军本人的希望。
    龙小胖2019-11-05 23:02:28
  • 跆拳道的发展简史朝鲜史简述朝鲜是跆拳道的发源地,而韩国则被公认为跆拳道的宗主国。世界跆拳道联盟章程中写道:“跆拳道是韩国文化的产物”。受五千年朝鲜历史文化的影响,跆拳道具有鲜明的朝鲜民族特色。我们要了解跆拳道的历史,首先对朝鲜的历史变迁要有一个大概了解。据《东国舆地胜览》记载:朝鲜“国在东方,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又称朝鲜“居东方日出之地,故名朝鲜”。早在古代的箕氏朝鲜出身。石窟庵守门佛像、金刚力士的造型都采用跆拳道的姿势。在《帝王韵记》中记载有新罗人的习惯:两人站立互相用脚攻击,第一种是踢对方的脚;第二种技术稍好者,可踢对方的肩;第三种是技术高超者,可用脚踢对方的头发。另据《史记》、《古事》等书记载,当时已相当盛行用手劈打、拳头攻击和用脚踢击的格斗形式。百济王国的“便战戏”在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百济国力较弱。中国唐高宗派兵入朝,帮助新罗先灭百济后除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的阿萃王等许多国王为了推崇尚武精神,要求不论是官吏、军人或是百姓,都要学习武艺。史书记载,百济王国流行“便战戏”,使用手和脚的格斗竞赛盛行于军队和百姓中。这种竞赛游戏分为两组进行,运用类似于今天的跆拳道技术进行比赛。高丽王朝的“手搏”公元918年,新罗王国被军阀王建推翻,建立高丽王朝。高丽军队普遍开展“手搏”练习,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屡次打败了契丹、蒙古等外族的侵略。高丽史》记载,忠惠王邀请了武艺超群的士兵金扼郁进宫表演手搏,使“手搏”名声大振,全国尚武之风盛行。李氏王朝的“武艺”高丽将军李成桂政变建立李氏王朝。跆拳道经过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一千多年的流传,到了李朝时代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当时,军队也用“手搏”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若想做武官,必须打倒三人以上。据载,在壬辰、丁酉的倭乱中,在金山有七百多义兵赤手空拳同日本兵决一死战,说明在战争中,当时跆拳道是一种有力的武器。李德懋将军和学者朴齐家、白东修三人奉王命汇编了《武艺图谱通志》,书中收录了“手搏”、“跆跟”等武技的方法、图解及多种兵器的使用方法,使跆拳道从此有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记载。到了李朝末朝,由于文弱政治和多党纷争,王室受文尊武卑思想的影响,加之火器的出现,武功主义受到排挤,导致跆拳道技艺逐渐脱离了王室和贵族,更广泛地在民间流传。近代的“跆拳”1910年,日本人建立殖民政府,下令禁止所有的朝鲜文化活动,跆拳道也在禁律之列。从此,跆拳道进一步流落民间,成了僧侣和游民们的护身手段,在荒郊野外仍有人在秘密进行跆拳道的练习。此外,一些朝鲜人到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国谋生,这些国家并没有禁止练武,他们便在空余时间聚集练习切磋花郎道,并融人了各国优秀的技击术。中日甲午战争后,整个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时日本的“空手道”随之流人朝鲜,“花郎道”与“空手道”融合,产生了“韩式空手道”,以后,朝鲜人称这种武术为“跆拳”。现代跆拳道的发展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独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自卫术再次兴起,许多武艺院校应运而生。流落海外的朝鲜人将各地的武技带回本国,但当时自卫术的流派较多,名称很乱,有跆跟、手搏道、唐手道、韩式空手道、托肩、花郎道和跆拳等众多的称谓。
    车巧林2019-11-05 22:19:48
  • 跆拳道发展史:起源是朝鲜半岛,正式定名“跆拳道”是1955年在韩国,核心内容包含倍达民族古武术跆拳,唐手,空手道等,以现代科学及力学原理重新规范和演绎。发起人及公认的创始人为韩国的崔泓熙将军,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即是他所规定的。1966年第一个跆拳道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统跆拳道。可以说WTF偏近于体育竞技,ITF则是一种自由搏击。目前韩国民众主要是练习WTF跆拳道,军队方面不清楚;朝鲜则基本全是练习ITF跆拳道。跆拳道也在不断发展,ITF与WTF交流也日益渐深,最终终会合并,这也是崔泓熙将军本人的希望。跆拳道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4年5月,在河北正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当时有15个单位,150多名练习者参加了比赛。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名练习者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在中国迅速发站起来。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魏纪中当选为第一任协会主席。1995年11月,中国跆拳道协会被世界跆拳道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1997年11月,在香港举办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子43公斤级的黄鹂获得该级别的银牌。1998年5月17日,在越南举办的第13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北京体育大学97级学生贺璐敏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亚洲比赛金牌,实现了我国在正式国际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此次比赛共有来自亚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40名选手参加,其中有世界一流强队韩国、中国台北、伊朗等。中国跆拳道队获得了1金1银5铜的佳绩,其中女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3名。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选手王朔战胜多名世界跆拳道高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国跆拳道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2000年9月30日,在悉尼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中国女选手陈中力克群雄选手获得冠军。这是我获得的第一块奥运会跆拳道金牌。同年11月,在世界竞标赛上中国跆拳道队6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陈中再次夺魁,成为中国跆拳道队的第一个双管王。2002年8月,国家体委首次试行跆拳道专业运动员非职业化,以此向世界跆拳道运动靠拢。中国跆拳道队72-75公斤级男选手骆川成为第一个非职业化的高校专业运动员。2002年11月,中国跆拳道精英挑战赛竞赛规则出台,从此中国跆拳道正式迈入商业化。国家体育总局拳击和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跆拳道部部长郑宇21日在跆拳道2019年年会上表示,中国跆拳道队将努力在2019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新的突破,女子将力争两枚金牌,男子冲击奖牌。
    龚子鉴2019-11-05 22:02:41

相关问答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2019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一、人口数量201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2019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单位:万人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9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19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我国于2019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9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http://www.gov.cn/test/2019-07/26/content_17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