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C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袁隆平并不是在说明实践与知识谁更重要,而是强调书本知识与电脑技术是死的,用在实践上才能出真知。故选C。其他各项明显错误。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以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情况,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科技发展的其它表现也需要掌握。
龚家贱2019-11-06 15:37:5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语文考察的是你对事物的理解和辨知能力。所以考试的时候不会出现原题的。举个例子:初中的时候学过《水浒传》里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上课的时候老师肯定教了鲁提辖在几个情况下的心里状态,这几种状态体现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再有就是打镇关西3拳的时候都会有每拳下去之后镇关西脸上的状态。这是一种描写手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还有写作能力。但是在考试的时候不会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能会考“三打白骨精”其实考的内容就是你平时学习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理科考察的是你的学习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还要平时多练习才会考出一个好成绩、平时学习如果你的基础知识掌握牢的话建议买本《尖子生学案》,因为这本书里面讲的更多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如果你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建议买本《新教材完全解读》,里面都是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有拓展延伸。相信对你的成绩会有所提高的。
齐显民2019-11-06 16:01:44
-
那是因为你所谓的懂的知识还没有真的理解到位,吃透,你只是单纯的知道一点,但是实质性的原理你是没有把握,抓住的!就好比你做一篇语文阅读题,好像每个答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去作答,造成这样的原因:其一,你只是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但是它是怎样去写的,如何写的,为什么要写的目的等你都没有读懂,请问你怎么做题呢?对吧!其二,和你急于求进的心态是有关联的!所以,给你一个笑笑的建议:把你所谓的知识全部吃透,那时候你就不会担心什么模糊的概念问题了,滔滔不绝的讲出来那就是自然现象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米国际2019-11-06 15:56:06
-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等,后来的汉赋讲究对偶,到了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严格的对仗。对仗,也叫对联。对联:顾名思义,要对也要联。分上下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对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是一个对仗句式。两个对的是一行,数量词对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对名字;黄对白,也是颜色名词对颜色名词;鸣对上,动词对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作名词,其中的修饰语翠对青,是形容词最形容词。那么联,是个什么含义呢?联的意思就是两句话不能说同一件事情一仄一平。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花径不曾缘客扫平仄仄平平仄仄蓬门今始为君开。平平平仄仄平平在这里要明确一点的是,由于诗词中的平起和仄起看的的是第二个字,因此也有这样的理论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中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因此,在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就没有讨论平仄相对,而只要求词性相对。因此,也就不难看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词性相对,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联,上下能够衔接。当然,最基本的一个,字数相等,这个是毋容置疑的。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是,很多朋友在头条号里信手拈来一句话叫对下联或者出上联。在对联中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字。大家也可以看一幅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区分上下联。有的朋友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例子:这个和明显,按照对联规则,这句话是属于下联!但是提问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相关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犯的毛病。当然,更多的更复杂的对联知识还有很多,比如说流水对、虾须对、正对、反对、回文对、叠字对、顶针对、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按照用途,对的方法等都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此不做赘述。在这里,还要明确的一点是:对联切记三仄尾和三平尾。即在上联中的最后三个字不要连用仄声字,在下联的末尾三个字也不要连用平声字。这是对联的大忌。这个可以从孤平这个知识点去了解更多。最后赠送各位读者一幅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对联的知识非常多,能够包罗万象,也非常有意思。因此借用风月无边一词,大家一起去探索吧。
龚少英2019-11-06 1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