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疆域比汉唐小,为什么??

辛国明 2019-11-06 14:48:00

推荐回答

一、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自春秋起500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王朝只存活了15年,在中国历史上,秦朝虽然算不上盛世,但是,秦朝短暂的皇朝史却首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将四分五裂的国土糅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的版图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仅此一项业绩,就足以流芳百世,足以让我们牢记万万年。当时秦帝国的版图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堪称当时世界上版图面积最大的帝国。我们应该记住的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版图面积:约400多万平方公里二、汉大汉盛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盛世,起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大汉朝在其40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虽然西汉初年的疆域,比起秦朝减缩了南越、东越和河套地区。但经过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到武帝末期疆土超过前朝秦朝一倍之多,版图达到极盛,其领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东北部分区域外,几乎包括现在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东北设置乐浪等朝鲜四郡,与三韩接壤于朝鲜半岛中部;北以阴山、长城与匈奴乌桓接壤;西北设置河西四郡,有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西南设西南夷七郡西抵四川盆地边缘,南有怒江哀牢山之东北云贵高原;南边设置南越九郡,有今两广、海南岛及越南北部中部地。汉武帝末年与昭宣之际,东北及西南边版图稍有减缩,至元帝初元三年弃珠崖即今海南岛,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变动。版图面积:约600多万平方公里三、唐大唐王朝中国疆土空前扩大,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五、元以今中国地域为主的元朝帝国,其版图面积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有2100多万平方公里,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部分岛屿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蒙古人开创的中国一级行政区行省的建制被沿用至今;蒙古人使中国政治势力真正进入西藏,并使西藏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人一举消灭大理政权,置云南行省,结束了南北朝以来云南地区近千年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元朝帝国开疆拓土所创造的辉煌,令世界羡慕,令现代中国人引以自豪。虽然元世祖忽必烈创建的元朝帝国,经过70多年短暂的演变,很快便进入了它的衰亡时期。但是,它短暂的辉煌,却让我们目睹了马背民族带来的锋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帝国最为辽阔的疆域,让我们记住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最大版图。版图面积:约2100多万平方公里六、明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更是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但它存活了将近3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王朝不是一个脆弱不堪的肥皂泡。帝国时期,恢复了汉唐时代的中国本土,而且置奴儿干都司、大宁都司、东胜卫、哈密卫,将黑龙江流域、内蒙中部、内蒙中部、新疆东端纳入势力范围,并数次出征北方大漠。帝国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版图面积约1233.38万平方公里。版图面积:约1233.38万平方公里七、清从1644年清人入主中原算起,寿命长达296年的大清帝国,占据了中国皇朝历史的1/7,在2000多年的中国皇朝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到了康乾时期,帝国更是达到了极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50多个民族共存于同一个政权之下。当时的帝国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现在南沙群岛还往南一点;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那个时候的帝国版图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多出大约多1/3。若论疆域之广,统一之扩大,居汉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只有康乾盛世可比。比起汉唐,清朝的版图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可以说,康乾盛世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版图面积:约1284.65万平方公里。
米国连2019-11-06 15:54:5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宋朝在之前的后唐时期已经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在后晋又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在建国后真宗时有又檀渊之败,国力大损,又不得不分兵北线以抗契丹,造成了西线和南线的兵力不足.而且汉唐时期中央对地方控制不足兵权大多掌握在地方诸侯手中,宋朝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地方武力严重不足,中央禁军却一度拥有百万之重,且造成"将不只兵,兵不知将"的窘态,以至于又相续西南两线失守,西夏大理建国.自然,无论国土,国力都远不如汉唐盛世。
    齐景国2019-11-06 15:06:10
  • 从皇帝讲 除了开头2个皇帝,后边皇帝不具有开疆拓土的能力。从朝廷格局讲,文官集团和勋贵武将集团斗争激烈,最终文官扯后腿,土木堡之败,文官集团彻底赢得胜利。从地理讲,明朝版图只比汉唐少西域地区,是因为西域环境越来越恶劣,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元朝的蝗虫一样的破坏,带朱元璋内迁西域汉民,西域大部分都荒废。从经济基础上讲,打下西域,接受西域,是个赔本买卖,因为作为后勤的陕西,一样因为两千年的过渡开发,潜力不在,秦朝陕西是沃野千里,到隋朝唐朝旱灾不断,到明末就是因为旱灾成为灭亡原因。陕西粮食,年景不好都不够自给,做不了,后勤地区。从商业的角度,从宋朝开始海洋贸易发达,陆地丝绸之路,逐渐荒废,西域的重要性不在,明朝是假海禁,看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就知道,明朝海洋贸易发达,总的来说,明朝放弃西域是有原因的,控制朝廷的文官,不想要西域,商人集团也不需要西域,占领了,也是亏本 没什么油水,对谁都没有好处的事,谁愿意做呢。
    龚宗跃2019-11-06 15:02:30
  • 宋。汉、唐、明是大一统帝国,宋朝不是大一统帝国,军事上也很催悲,没有燕云十六洲,先后被辽、金、蒙古欺负的惨不忍睹。按疆域来排,从大到小:唐、明、汉、宋。
    赖鹏博2019-11-06 14:58:01

相关问答

古代诗词名句最爱以下诗句: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赏析: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赏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赏析: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赏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以上供参考。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其一,赵匡胤之死,赵匡义的嫌疑最大。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块儿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匡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匡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匡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匡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匡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其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其四,赵光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一切都结束了。赵光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曾经和邻国日本打过仗,但唯独宋朝没有和邻国打过仗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国情的原因。可以说日本侵略中国最好的时机,那么就是在宋朝但是日本偏偏选择放弃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正在进行改革。当时日本和中国非常多的朝代都打过仗,但唯独没有和宋朝打过仗,人们都猜测是因为当时宋朝国力非常强大让日本惧怕。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政治是非常开明的,而且宋朝的统治者也非常宽容他们重视文化的传承并不重视军事上的攻击。所以宋朝就形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其实宋朝的军事实力是比不上其他朝代的,如果当时日本选择在宋朝进行进攻的话那他们将比较占优势。因为当时宋朝的统治者并不重视军事上的发展,他们只重视文化上的传承和经济上的繁华。日本不进攻宋朝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在于他们内部的发展。当时日本派遣留学生到宋朝来学习文化,学习完了之后就在日本大肆进行改革。当时日本正处于幕府时代,所以他们的权力是非常分散的并不能集中管理。也正是因为这点原因,他们才选择不再宋朝发起进攻。可以说日本其实一直没有放弃中国这块肥肉,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以不得不让他们放弃。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好攻打中国的准备,所以他们选择在宋朝时期养兵蓄锐发展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