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次贷危机中其商业银行的管理漏洞是什么2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

黄珍贵 2019-12-21 18:43:00

推荐回答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消费者方面原因消费者方面的原因主观性强且随意。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1.消费者行为的不确定性现阶段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恶意骗贷或拖欠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明确借款人行为十分必要。2.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收入的可靠性、职业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和意外事件等因素,在贷款期内有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可见消费者的偿还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消费者的偿还能力波动到不足以偿付应偿付贷款额时,损失就会转嫁给贷款人。因此,正确分析消费者偿还能力和采取措施弥补消费者偿还能力的不足,是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与建议针对以上提出的消费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制定合理的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政策、建议并协助政府和社会完善制度环境等措施来防范和化解消费信贷风险,提高消费信贷质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1、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有效进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是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惩戒制度的有力保证。而当下我国在消费信贷方面的立法还不是很完善,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大量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应将控制消费信贷风险列为亟待立法完善的课题。应尽快制订一部综合性的《消费信贷法》,规范有关问题的流程、制度,从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顺利开展消费信贷业务。2、建立消费信贷的担保保证制度担保是为社会化风险转移机制。担保分为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物的担保是消费者以自己拥有的不动产、动产和有形资产为抵押和质押担保债务偿还,如到期不能履行其义务,银行可以行使其对担保物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债权。人的担保是独立的第三方作为担保人,以法律协议形式做出承诺,在消费者不能按期偿还其债务时,担保人将承担其偿债义务。3、规范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流程要规范信贷流程,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总第491期2019年第0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审贷分离制度和贷款检查制度。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影响、贷前审批、贷后管理以及清贷管理几个步骤。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跟踪监控,从而从流程上有效规避消费信贷风险。
符翠莉2019-12-21 18:58:5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怪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怪圈:放权让利→内部人控制→不良贷款巨额递增→加强监管→信贷紧缩→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即我国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担心过度监管会造成信贷紧缩,又担心权力过度下放会导致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呢?其原因之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现代企业理论要求所有人和债1权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而国有银行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行使的,银行的债权人主要是储蓄的居民,经营权掌握在银行经理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必然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等问题。银行经理在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主观动机驱使下,为了自己或部门利益可能违规经营,发放明知难以收回的贷款,而产生的呆帐最后由国家代表的所有权人承担;其原因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中各主体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等。中央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来进行。中间人相对于上一级来说是代理人,相对于下一级或银行来说是委托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但是,在这个委托代理链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称的;其原因之三是独特的银行权力结构。国有银行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表现在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政府对银行的人事任免拥有绝对的权威,其债权人几乎没有发言的权力,且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仅仅取决于银行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它等主观因素,这必然使得银行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效用函数偏离银行财富最大化的准则。此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几个阶段的划分正好构成我国金融体制渐进式改革步骤“次优选择”的集合,中国改革以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银行信贷扩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而从次优选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时点看,信贷金融制度安排在时间表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次优拐点选择把持不当。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错位1、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偏向。如果以工业总产值或不同经济类型的产值为因变量Y,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金额做自变量X,通过iit线性回归求出1984年-2004年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结果表明国有工业产值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最小,仅为0.757,小于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这说明国有银行强力扶植国有经济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信贷资金效率为代价的,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和“信贷偏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漏损。我国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2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政府主要采取控制利率和信贷配给手段对银行进行调控,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不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双轨制,并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蕴藏着巨额信贷租金成为金融机构寻租的源泉,吸引众多利益集团参与分享租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的严重漏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每年巨额资金漏损严重又伤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其后果是经济效益好的私营个体企业得不到贷款,或贷款成本过高,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贿赂或政府保护容易获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3、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问题突出。政策性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重要途经,政策性贷款实施结果严重降低了我国金融系统的营运效率。4、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行为金融范式凸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存在“羊群行为”、“非贝叶斯法则”、“过度反应”等行为金融学现象;比如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80%左右的信贷资金,且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80%的贷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40%的国有大企业,而更奇怪是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就只好选择从众策略,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以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配置羊群行为凸现。5、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业务存款、贷款上具有规模经济,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和存款上的范围经济大于在投资上的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上不具在范围经济,而在投资和存款上具有显著的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组合上都不具有成本互补性,而在贷款和存款及存款和投资组合上都具有轻微的成本互补性。四、防范与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加入WTO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信贷市场将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存款规模扩大、贷款利率降低、争夺存款资源的“价格战”异常激烈,银3行业所获利润减少、社会总体利润增加,中资银行赢利能力弱、外资银行赢利能力强。这既给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第一,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层次发展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而金融体系基本上仍是以国有银行垄断为基础的一元体系,难以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因此,要逐步放松银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与非国有地区性的金融机构,鼓励非国有产权主体的设立和发展,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独立的、规模合理的、相当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从而建立起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强化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够满足我国非国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第二,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变迁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比如,可采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银行高层管理者;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推行“货币福利”激励,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第三,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经验,运用“不对称原则”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利用“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合理保护金融市场,使用“市场对等开放原则”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不断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妥善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有银行机制转换是处理不良资产的根本、加强监管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保证、发展经济是处理不良资产的灵魂。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产权体制下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借贷关系,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故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首先要从产权体制改革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商业银行,其次构筑以“人民银行从严监管、金融机构自我控制、金融4同业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为框架的“四位一体”银行监管体系,最后通过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稀释、控制不良资产的比例,最终使银企之间走出困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第五,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产权不明晰的银企关系为不良贷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国有商业银行要摆脱目前经营困境,必须从产权结构改革入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应认真吸取不彻底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定要避免“一股独大”现象,在组建股份公司时要吸收足够的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加,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真正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公司,建成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多元化股份制银行。第六,对商业银行管理决策者实行聘任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重组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改革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银行治理方式和高级管理人员任命方式的变革。因此,应引入竞争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应实行聘任制,聘任那些既具有丰富的经营银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战略眼光、能把握产业动向及谋划好银行发展蓝图的人才担任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和抑制因行政主管部门派遣管理者而导致管理层的权力超越股东和董事会的现象,使“内部人控制”现象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难题得以妥善解决,也使非理性配置信贷资金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龚峰文2019-12-21 20:21:59
  • 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银行间恶性竞争。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入世后金融准入的逐步兑现,外资银行将大批涌入,银行竞争强度日益加大。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择手段,银行在面临吸存工作的“量”与放贷的“质”间的矛盾时,很难正确地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并把握好“度”,这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贷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导致许多贷款成为不良,信贷风险大增。行政干预多。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干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信贷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现象频频出现,商业银行成了企业投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各级银行都受制于当地政府,这就为政府行政干预提供了可能。行政干预利益与干预损失间的不对称助长了干预之风,这种特定体制下行政干预的再生产机制导致银行贷款自主权难以落实,成为供给财政资金的口袋和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的牺牲品。有的地方政府则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全寄托于银行贷款数量的多寡。为提高任职政绩,地方官员会千方百计令银行放贷。贷款一经发放,银行就犹如掉进了无底洞,因为这些项目往往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每年都在透支,拆东墙补西墙,常常只能勉强支付利息,银行出于终止贷款会得不偿失的考虑,只能给企业展期或要求企业资产重组。地方干预导致银行贷出了不少不合规的款项,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仍存在责权利不明晰的问题。虽然各行信贷管理上都强调“三查”,但往往重贷轻管,由于贷前调查不细致、贷中执行不到位、贷后监督不得力而最终流于形式。比如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企业信息资料数据库,加之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经济结构、法律制度等变动很大,历史数据年度过短,不具强可比性,不仅给风险计量增添了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信贷员的贷前调查;很多贷款在批复时要求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根据工程进度发放贷款,而基层行执行时却往往置之不顾,在相关手续尚未办妥的情况下就将贷款一次性发放出去;此外,信贷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贷款档案严重短缺,不仅使银行的资产保全工作丧失了时机,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设置了障碍。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由下表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短期贷款逐年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则逐年增加。这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同时,贷款资金集中化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对经济平衡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虽然长期贷款可暂缓风险的到来,但却增加了潜在风险。加之我国信用环境不完善,企业信用评级的波动概率很高,贷款期限过长,无疑将会增大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旦累积的信贷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银行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首先,银行管理者贷款决策过程缺乏制约,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其次,银行内部控制还存在空白点,比如很多银行都拥有额度较大的抵债资产,但还未制定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等;此外,银行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导致银行市场反应迟钝,影响了全行统一的风险控制和风险-收益的匹配,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不良资产大增。信贷员综合素质不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贷员对贷款的发放享有表决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员工作的风险与回报难以平衡,致使这一职位流动率颇高,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不愿从事这一工作,间接造成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尤其是懂经济、计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抵押物估价过高、决策失误以及以贷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信贷损失。借款企业的原因企业体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产权制度不完善、利益约束机制不对称,使得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信贷配给、投资饥渴症、企业行为短期化等问题接踵而至。转轨时期,大批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很多银行贷款化为虚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支持国家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往往还得发放大量政策性贷款,诸多风险因素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性。在体制转轨期,伴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少濒临危机、无力还贷的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悬空银行债权。即使有的企业具有还贷能力,但主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诸如虚报利润额、非法转移资金、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也层出不穷,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巨大损失,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申请正常破产的企业,银行的第一索赔权得不到应有保护的情况也十分常见。目前我国贷款违约案件普遍存在调查取证难、结案审判难、强制执行难的三“难”问题,加上诉讼费用高昂,令有些银行不愿诉诸法律,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效力,使得失信行为的法律解决机制大大弱化。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这些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动摇了社会的信用基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外部环境的原因社会信用环境缺失。据郑州市企调队对该市107家企业调查,发现企业信用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107家企业参加资信评估的占53.3%,其中没有达到A级的企业占51.5%,AAA级企业只占18.7%。还有近1/2的企业资信观念淡薄,不愿接受评估。银行业是由信用支撑的行业,社会诚信体系不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而且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加上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信用缺失者的行为得不到处罚,就会使恪守信用者产生信用缺失“有利、有理”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敢轻易发放贷款,“惜贷”现象一度盛行,同时也导致信贷风险呈现集中化趋势。若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最终整个经济领域的公信力将会丧失,信用缺失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壁垒,给银行带来的只会是信贷风险的剧增。法制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托法》、《政策性银行法》、《社会保障法》等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致使银行在债权保全工作上障碍重重。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我国国有企业的破产过程对债权人保护不够,债权银行一般只能回收其3%-15%的债权。1998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其中,判决未执行的案件数量达53万件,1999年1-5月份,又激增至85万件,未执行的标的数量达2534亿元。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宣判,宣判不执行,执行不见效”这句顺口溜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常常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故银行一般不愿采用这种途径。如此一来,不但加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更加剧了社会信用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得信贷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投资无门,大量资金以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务,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聚集地,在当前我国信贷衍生工具较为匮乏的条件下,银行只好被动地接受风险。另外,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也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高问题十分突出。在利率放开以后,银行间竞争将趋向白热化,为吸引资金流入,商业银行将不得不提高存款利。
    龚尚福2019-12-21 19:58:39
  • 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首当其冲一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自2002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境内商业银行在旺盛的贷款需求下产生巨大的盈利冲动,同时流动性过剩导致其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在盈利冲动和压力的双重推动下,大多数银行更多地注重盈利而忽视和放松了风险防范,贷款尤其是个人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从当前宏观调控态势和运行环境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6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势头可能放缓。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首当其冲。同时,对中国的银行而言,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二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面对房价不断上涨,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危机埋下祸根。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科学设计信贷产品。同时,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必须恪守原则与标准,打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三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目前,中国房地产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2019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一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对此,银监会对银行一再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银行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并多次就银行房地产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房价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银监会还提示银行要高度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四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近年来,出于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需要,境内商业银行普遍将个人信贷作为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目前资产价格快速攀升、存在回调压力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住房信贷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贷款或消费性贷款视为低风险贷款而不加选择地大力发展。从上海地区银行房地产信贷投放看,个人信贷快速增长强化了银行信贷长期化的势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隐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强信用系统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防范和制止金融机构违规发放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在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下,金融监管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五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所谓金融创新中,次贷不仅很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还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这导致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使金融活动背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当风险集中爆发时,再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为时已晚。因此,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就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
    齐月升2019-12-21 19:39:57
  •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
    窦连波2019-12-21 19:15:46

相关问答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随着2019年美国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迅速恶化,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随着利率水平出现逆转,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于是,次贷危机浮出水面。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传导1、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诱发危机。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率从6.5%下调至1%,并一直保持到2004年6月30日。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从事房屋信贷的机构,开始了降低贷款门槛的行动,不仅将贷款人的收入标准调低,甚至没有资产抵押也可以得到贷款买房,进而形成了比以往信用标准低的购房贷款。利率低到了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可是,次贷的收益建立在一个贷款人信用低的基础平台上,一旦贷款人无力如期付息还本,放贷机构将蒙受巨大损失,风险甚大。上个世纪末,景气的美国经济掩盖了这一风险。进入21世纪后,次贷风行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消费市场的活跃推波助澜。美联储储蓄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巨大的诱惑驱使着次贷在美国的欣欣向荣。而美国房地产不可能一直上升,利率也不可能持续保持超低水平。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2019年到2019年,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贷款机构无法收回贷款,而房价又不断贬值,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新世纪金融公司首当其冲因频临破产被纽约证交所停牌。2、金融创新、违规操作放大危机。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3、高杠杆运作将危机由虚转实。高杠杆率是当今资本市场金融交易的重要特点。所谓杠杆率是指金融机构的资产对其自有资本金的倍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对于给定资本金,杠杆率越高,金融机构所能运作的资产越多,金融机构的盈利就越高。风险偏好高的金融机构倾向于保持较高杠杆率。对于给定的风险偏好,金融市场风险越低,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就越高。例如,过去5年间,雷曼兄弟的资产回报率不过微乎其微的0.76%,但是其股东权益回报率则高达20.39%,获得如此高收益的秘密就在于其杠杆比例高达26.83倍。在实现高杠杆运作过程中,金融机构纷纷发行商业票据或者以持有的证券作为抵押向货币市场借贷资金,然后再将这些低利率获得的资金投向高收益的投资品种,从而获得两者之间的利差。然而高杠杆率也是把双刃剑,高收益的同时承受着高风险,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参与次贷的各个金融机构资产迅速缩水,有的清盘破产,有的紧缩银根,银行之间的拆借几乎不可能,虽然美国和各国政府国有化这些机构也罢,向银行机构注资也罢,虽然试图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增强人们对流动性的信心,但是由于担心还有漏洞未有揭开及对信用的严重担心,金融机构给实体企业的放贷大幅减少、甚至不予贷款,这就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引起失业率增加,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股市暴跌,人们资产不断缩水,失业率不断攀升,及大家对未来的信心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消费,从而使世界的消费水平不断下降。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危机首先来自于欧美市场进口需求的放缓,而非银行体系的崩溃。美国的经济危机是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而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所要面临的考验,则很可能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因而拖垮本国的金融部门。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启示在此次浩劫过程中,中国也难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中国贸易,而且对中国金融也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资本市场倍受冲击,股市大幅下滑。2019年,中国股票市场一路走高,1月末上证指数只有2786点,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上证指数就突破5000点大关,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点的历史高位,10月16日达到6124点,再创历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19年4月11日,上证指数为3493点,下跌2500多点,跌幅超过40%,是今年以来全球跌幅最大的证券市场。随着股指的大幅下挫,沪深股市总市值也急剧缩水。2019年11月5日,随着中国石油的上市,沪深股市总市值一度达到33.6万亿元,但随着股指一路下滑,目前两市总市值约为23万亿元,缩水10万亿元,蒸发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让社会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大陆资本市场的影响。2、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在次贷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使中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3、进口物资价格剧升,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动力。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增加了我国上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这必然会挤压本产业内部的利润,或者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我们认为,发生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根据最新数据,3月份CPI上涨8.3%,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PPI涨幅也达到6.9%,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虽然不能认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国内CPI和PPI的大幅上涨都是由次贷危机及相关规避措施引起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次贷危机及其美元贬值确实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而增加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了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此次次贷危机造成了全世界的恐慌,但从正面上看,美国这种金融创新还是分散了风险,对我国还是有启示意义的。于是,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其一,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调控。中国房贷市场与美国次级贷市场有一些相似性:对客户真实收入情况缺乏分辨力和监控力;随着人民币进入加息通道,客户还款压力增大,“优质贷款”有变质的可能;房价已经涨了10多年,有可能出现“拐点”等等。这些情况,足以警示银行未雨绸缪,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出现所谓“类次贷危机”。其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内需,避免出口风险。次贷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发展模式。二是金融创新中存在问题。相比而言,前者更为根本和关键。正是由于美国的低储蓄、高消费,结果导致大量的透支消费和高负债,带来严重的风险。短期来看,美国政府救市对美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着眼长期,如果不改变高消费、低储蓄的发展模式,危机仍将再次发生。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出口导向难以很快改变。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必须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内需,改变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生产和消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关系。其三,需要推动出口多元化,加强外汇储备管理,防范外部风险。中国出口依存度高,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出口大量的产品到美国,为避免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要尽快推动出口多元化,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持有大量的包括美国国债、公司债等在内的金融资产,风险比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与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联度高的国家的风险的跟踪监测,并采取切实措施防范与化解风险。其四,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建立早期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不会没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具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次贷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稳定不能单纯依靠个别银行稳健就能达成,更要从宏观审慎角度着眼,审视可能影响整个体系层面的风险。不仅要关注单个银行的风险和监管,还应该深入到市场层面去关注银行的整体风险,关注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要认真搞好风险预警工作,尽快建立早期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监测,防止国际金融风险传导到国内产生系统性风险。其五,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对各环节操作严格把关,杜绝违规风险。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以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中,而且与之相关的高财务杠杆工具会放大其风险,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就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因此,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19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19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19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
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19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连续加息引爆“定时炸弹”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在截至2019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部分欧美投资基金遭重创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今年初以来,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例,由于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拖累,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近来倒闭,导致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此外,法国巴黎银行9日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这三只基金的市值已从7月27日的20.75亿欧元缩水至8月7日的15.93亿欧元。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9日,在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基金的交易后,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和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为2.83%。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的动荡。而且,危机如果影响到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则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欧美日央行紧急出手应对面对已经形成甚至有扩大趋势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中央银行正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欧洲中央银行8月9日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的资金。8月10日,欧洲中央银行再次宣布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610亿欧元,以缓解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于9日向银行系统注入240亿美元资金。日本中央银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货币市场注入1万亿日元的资金。发生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犹如风暴云团,不仅令道指持续跳水,欧洲三大股市指数、日经指数、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有统计称,短短48小时内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资超过3200亿美元紧急“救火”。
总的来说是一次金融危机,只是引起的原因与以往不同。次贷:银行对信用不好的次级抵押贷款用户发放的利息较高的风险较大的贷款,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次贷危机: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19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连续加息引爆“定时炸弹”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在截至2019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部分欧美投资基金遭重创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今年初以来,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例,由于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拖累,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近来倒闭,导致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此外,法国巴黎银行9日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这三只基金的市值已从7月27日的20.75亿欧元缩水至8月7日的15.93亿欧元。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9日,在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基金的交易后,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和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为2.83%。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的动荡。而且,危机如果影响到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则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欧美日央行紧急出手应对面对已经形成甚至有扩大趋势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中央银行正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欧洲中央银行8月9日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的资金。8月10日,欧洲中央银行再次宣布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610亿欧元,以缓解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于9日向银行系统注入240亿美元资金。日本中央银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货币市场注入1万亿日元的资金。发生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犹如风暴云团,不仅令道指持续跳水,欧洲三大股市指数、日经指数、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有统计称,短短48小时内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资超过3200亿美元紧急“救火”。
即将到来的信用违约危机,将使全球经济进入更冷的冬天,在保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以减税或将是中国“过冬”的一条捷径。在外人还未注意到的时候,美国的信用违约危机已经悄然登陆。货币战争》作者、宏源证券000562,股吧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对本刊记者如是说。宋鸿兵这种表示并非虚妄的揣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IndyMac银行的资产7月11日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很多美国的分析师认为,IndyMac银行只是前锋,是更多即将发生的类似事件的前奏,“这一趋势将从中等规模的机构蔓延至大型金融机构”。悲观估计,全美将有150家银行面临类似遭遇。交行与华夏彻查信贷员灰色中介深圳断供业主被银行集体追债叶檀:建立一家养猪政策银行?美11名黑客盗4千万张银行卡镜头1994而宋鸿兵估计,即将全面爆发的美国金融海啸——信用违约危机将导致美国至少2.5万亿美元的损失,其规模将是次贷危机的2~3倍。尚未真正结束的次贷危机已经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出口下滑、房地产和股市的巨幅下挫、人民币的升值加速——更为可怕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及其之后美国政府的干预政策使得中国经济政策的空间极为狭窄。因此,中国如何度过由于美国金融风暴所带来的“严冬”,将是中国必须要深思的问题。1万亿美元的金融海啸美国政府应对之策加剧危机的深化在经历了短暂回调之后,市场曾对美股乃至美国经济重新燃起了微弱的信心。当时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结束,美国经济将很快反弹。但憧憬毕竟是憧憬。5月份以来,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16%。美国市场人士对此惊呼:“熊市真的来了!”宋鸿兵认为,2季度以来,美国股市下挫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或者说是美国已经发生了新的金融海啸——信用违约危机。直观地说,信用违约危机将在美国垃圾债市场中发生。所谓信用违约,其实也就是到期赖账。在美国,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发行的债券被称为垃圾债。由于这些债券的违约率较高,因此发行价格较低。按照美国官方目前公布的数据,美国垃圾债市场的违约率到年底将为5.7%。但宋鸿兵的预测比这要悲观的多,他认为美国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将至少在10%以上,甚至有可能达到13%。在1991年和1992年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垃圾债市场的违约率就达到了10%,而那时美国整个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规模仅仅为1万亿美元,但现在整个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2万亿美元,其中40%是垃圾债。如果按照宋鸿兵12%的违约率计算,信用违约危机将造成2.5万亿美元的损失,即便是按照美国官方预测的5.7%计算,信用违约危机将造成1.2万亿美元的损失。可惜的是很多人仿佛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危险性,“这就像次贷危机爆发一样,2019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但直到8月美国股市暴跌时,人们才知道是次贷危机惹的祸。宋鸿兵说。而美国政府为挽救次贷危机所采取的放松银根的政策则被视作危机逐步深化的根源。为挽救次贷危机,美联储通过减息和降低贴现率的办法,暂时掩盖了美国的流动性危机。但危机爆发点根源——美元信任危机非但没有因此减弱,反而得以强化。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对本刊记者表示。美国最新的一次救市行动是,美国政府出资3000亿美元用于偿还房屋贷款。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环境热钱骤进骤出的杀伤力最大一旦美国真的爆发信用违约危机,那么中国经济的外部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对美出口将进一步恶化、人民币升值将再次提速、国内通胀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一位公司老总日前对员工讲话时说,中国人从未感受到国际事件对自己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去年以来,国际上的一系列大事影响着中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外向型国家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出口的下滑;而美元贬值所促成的人民币加速升值更恶化了中国的贸易环境。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6%,全年预计升值幅度超过10%,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只有40%的企业能接受4%的升值幅度,而没有任何企业能接受6%的升值幅度。不仅如此,美国经济的衰退所引发的美元贬值也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狂飙,其中原油价格从去年5月的50美元一桶迅速飙升为现在的150美元一桶,这在增加中国进口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中国的通胀压力。但让普通人感触最深的是,热钱的骤进骤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去年中国上证指数从6124点的高位一路下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热钱的迅速撤离,而中国6年来只升不降的房价也开始了破位下行,今年以来,全国房价已经连续六个月增幅减缓,而深圳房价更是出现暴跌。这一切都被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张明认为与热钱的撤离有关。一般来说,热钱肯定会在美国本土发生经济危机时,抛售其海外资产,回国“勤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兴市场的股票型基金出现了大量的净赎回现象。尤其在“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整体市场的股票型基金遭受了大量撤资。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热钱突然的撤离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这也是中国外汇管理局近来一再加强外汇进出境管理的根本原因。日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都分别要求加强对于热钱的监控。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一方面是影响不大论:李翀2019认为危机将会波及我国,但是它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大于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刘克崮2019认为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有限;一方面是影响很大论:徐慧2019强调了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外贸对中国的影响,认为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也成为我们抵御外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冲击的坚强后盾,然而昔日顺差的优势,成为这次危机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软肋。具体影响有:1、次贷危机使得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引发的市场无序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次贷危机的出现,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美元的贬值压力使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资产的重新配置,这种调整可能导致资金在特定市场的迅速流入和流出,可能对整个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2、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引起全球的经济衰退,并且互相影响,不断加强。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实际上,首先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减少,GDP降低;这样影响到对他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降低他国的GDP。所有其他国家的GDP下降必然影响到我国,造成我国对几乎所有国家的对外出口下降。同样,进口也是出现大幅下降。2019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3.8%,日本同比下降12.7%,中国同比增长6.8%,增幅大幅回落。
释义:①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②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19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典故: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例句:次贷危机重创全球股市,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关联词:信用体系 抵押贷款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1.次贷危机的概念次贷危机: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19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19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2.次贷危机的爆发2019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其后花期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3.次贷危机的发展2019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普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融资困难,该银行遭遇挤兑风潮。10月,美林证券财报称,第三季度由于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随后辞职。11月,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12月,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政府已经与抵押贷款机构就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达成协议,超过200多万的借款人的“初始”利率有望被冻结5年。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缓解全球性信贷紧缩问题。4.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