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依赖资本与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融资,那么是否可以较长时间出现赤字
推荐回答
旧书常读出新意,俗见尽弃做雅人.纳兰静德1国际金融A、1.9505-1.9515B、1.9510-1.9517C、1.9508-1.9518D、1.9502-1.9512。
黄皛梦2019-12-21 18:55: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在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中: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而不可能大量抛售手上的美国国债,股市的风险仍然很大,而目前的情况不是很明朗,就中短期而言,美国的国债持有者们很难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对于投资者而言,目标市场只有那么几块,如果美圆大举流出美国,将推升美圆利率,从而严重打击世界经济,进入期货市场的资金也会减少,巴西的底子太薄,找不到美圆的合适替代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于象中国这样的债主已经被拴在美国的利益链上了,任何对美国不利的经济举动都将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渠道反过来伤害中国的经济。中国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今后少买美国国债。而对于美国的债主来说,是极不情愿看到美联储靠印钞票的方式来购买美国国债的,因为这意味着债主们的权益将在必然到来的通货膨胀中减少。看低美圆是个趋势,但也应当看到,但这决不意味着股市是一个胜过国债的好去处,经济危机还没有见底,不定时炸弹还随时可能爆炸。如果还有疑问,请留言。关于美国国内投资者的选择问题,这是个难题。从长期看,向中国的转移已经将国内制造业掏空,长期的财政赤字和0利率政策使得日本经济弱不经风。金砖四国,正如前说的,第二句则是不能随意下断语的一个疑问美联储购买美国长期国债将导致国债价格上升。如上说述,那些风险偏好稳健的投资者更愿意投资国债。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在各个公司破产频现的今天有几个投资者愿意买公司债。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昭示,它无法撼动国债市场的资金。最后只剩下国外市场了,并通过贸易和资本渠道影响到中国的经济,从而也会影响美圆的流入!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而敏感的,任何异动都可能改变整个资金的走向。外汇市场也是个投机市场,它能吸引的资金是有限的?相对而言,国债的风险要小的多。对于股票市场,美联储的做法已经改变了长期国债的的既期利率,赶在通胀之前抛售美圆及美国国债是理性的选择,但为什么还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债主们没有其他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能长期的改变长期国债的利率。如果象中国、日本等持有巨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美国长期利率的飙升仅仅是个理论上的存在,在实际中我们不会看到这个现象,在中国的带动下,中国是外资的最好去处。但是。美股走出了一波比较大的反弹,欧洲?不行,国债的既期利率下降,本来就与国债市场离的比较远,又经历了货币的大幅震荡。看来看去只有中国才是“救市主”财政赢余+外汇赢余+外贸赢余+汇率升值预期+金融业没有开放+高储蓄+医疗改革+开发农村市场。美圆资产失去信心而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名义利息是不变的,因此国债的既期价格的上升就意味着国债的既期利率下降.你问题中第一句是对的,印度还不错可是市场还太小容不下太多的资金。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美圆、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和国外的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因为国债的既期利率等于国债的名义利息/既期价格,看一下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就知道了,而且容量太小,如果没有出现好的机会?可能唯一的希望也只有这了,但是俄罗斯的石油依赖症很严重。美联储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问题。日本?不行严重依赖出口,衰退的比美国更严重。对于期货市场,本来就是一个投机的市场,他吸引的是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那么当然有可能使美国国债重新走低,从而使美国的实际利率抬升。
齐智刚2019-12-21 18:38:34
-
从理论上说,收入核算恒等式:Y=C+I+G+NX,整理一下就是S-I=NX,左边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减投资,右边是净出口。比如美国和日本交易,美国有贸易盈余,即净出口为正,日本一定要从美国借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日本贸易的差额。而这部分借来的资金正是美国国民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因此,S-I就是金融资本账户的赤字,因为贷给日本资本流出了,而NX是经常账户的盈余,所以账户出现赤字就必然意味着资本账户的盈余。扩展资料:盈余公积核算:企业未分配利润应通过“利润分配”科目进行核算。年度终了,企业应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并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后,“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就是累积未分配的利润数额。如出现借方余额,则表示累积未弥补的亏损数额。对于未弥补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前利润进行弥补,但弥补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科目。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时,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留存收益。
黄益珩2019-12-21 1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