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黄玉寅 2019-12-21 18:14:00

推荐回答

一、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各自的利益,采取各种方式,超越空间和社会的限制,不断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协调认识和行动的发展过程。分析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主力军,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国际性投资是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投资,一方面是向全球扩张金融资本、垄断世界市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生产国际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3.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跨国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以及战略联盟,是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产物和结果。二、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考察研究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我们可以发现: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一些跨国公司不仅积聚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品牌,而且培育和铸就了企业价值观。一个著名跨国公司把“追求增长,永不言够”作为企业价值观的生动概括。正是在这种企业价值观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在不停地追求企业发展和增长的同时,积极参与并不懈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在这种发展观的驱动下,以增长为根本,把成长作为首要目标,不懈地追求更快更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加快发展、实现自己利益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本国的资源和市场已经相当狭小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资本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1.打破界限、获取资源的企业竞争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全球性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竞争。2.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企业营销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特别是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3.不甘现状、渴望变革的企业改革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变革是创造业绩、加快发展的动力。三、跨国公司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重组。有力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黄生鹏2019-12-21 18:39:1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经济全球化就是扩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跨国公司的建立,既能增长所在国家的实际GDP,又可以增长原国家的GNP。跨国公司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提供了一种途径,本国可通过对跨国公司投资提高资本流出,也可以回收跨国公司的利润来实现资本流入,从而增加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跨国公司也为所在国家增加了工作岗位,有利于降低失业率,所以政府也会鼓励跨国公司。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国外投资有利于分散风险。求采纳。
    齐春怡2019-12-21 19:57:01
  • 在今以经济发展为首位的国家几乎是覆盖了这个星球的情况下,接受经济全球化并去伪存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由的之路。世界经济在二战后的高新科技推动下,通过全球性的跨国直接投资和世界性金融市场的作用,不断实现一体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经济在生产、金融乃至知识等深层次经济结构上的不断一体化,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行为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同时,后者又反过来对前者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球的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深受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同样显示出一体化的倾向。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跨越了政治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边界,超越了自资本来到世间后所形成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控制,从而使世界市场不断地在深层次上整合,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市场。在不断整合的世界市场中,全球的产品、服务和资本不仅通过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化生产高速度大容量地跨国界流动,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也因此而大大地越出民族国家的疆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一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的历史潮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经济全球化借助世界市场的力量在全球性生产结构和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展中日益增大,以致极大地降低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使得建立有效的贸易壁垒成为过去式,而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手段使各国政府难以控制金融的跨国流通。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之下,经济资源不再被限于国界之内流动,而是冲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经济因此得以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因为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资金、更低的成本、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阔的市场。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市场的力量日益强大,而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则往往力不从心,由此,世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介入世界经济的国家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底子薄,国家的经济调控能力本来就弱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每当世界市场失灵,受其负面影响最重的无疑是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家,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性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场革命,而是世界经济在国际经济秩序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的某种新发展,因此,由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和机会的不均等等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继续存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所加强。由于经济全球化通过对世界市场的深层次整合而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因此,全球性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和机会的不均不仅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利,而且对发达国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以至最终会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而现有的国际政治体系却依然是分裂的民族国家体系,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者,国际体系在总体上仍是无序的,因此,全球性问题往往因得不到权威性的全球性机构的处理而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毒品问题,以及难民问题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单个的民族国家实际上很难独自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然而,迄今为止,建立超越国家,面向世界市场经济机制的全球性权威政治机构依然只是某种理想境界,世界政治体系从本质上而言仍然是分裂而无序的体系,由此,问题的全球化而解决问题的机制依然分裂化对人类构成巨大的挑战。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客观现实,我们应该作何反应和选择呢?躲避肯定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潮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市场的日益整合,使世界经济从更深的层次上相互联结,而科学技术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完全超乎于个人乃至国家控制的。经济全球化存在客观的基本动力,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市场经济体制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各国经济接轨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二、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网际网络如雨后春笋,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的传递,缩短了经济活动所需的时间,却扩大了其空间。三、发达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已呈现超饱和状态,而其本国的跨国公司又不断膨胀,所以不断向全球寻找新市场,全球化就成为它们的主要出路。由此可见,面对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过程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一过程绝对不可能。实际上,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不应该是要不要介入经济全球化,而应该是如何介入经济全球化。这也就是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实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方法和手段去抓住经济全球化所给予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所面临的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也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更为严峻。首先,在不断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受世界市场不确定和不稳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这一是因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会随着融入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而日益困难,而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一旦世界市场失灵,中国所可能受到的影响必然要更大。二是因为中国目前并不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虽然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却仍然不足。中国至今没有能够参与对世界经济运作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七国中的加拿大;尽管目前低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总产值为4500亿美元的俄罗斯却能参与其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既有分量又影响力不足的实际地位决定了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过程所发生的震荡会更严重地影响中国。三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虽然从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就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最终已经确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应当承认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迄今依然不高,尤其是与世界市场的接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中国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恰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因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乃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等对我们的挑战就更大,因为自身机制的不完善会极大地影响处理这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其次,但并不是次要的严峻挑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和机会的不均等等都有可能拉大和加强,而且具有因赶不上经济全球化不断变化的节奏而被抛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边缘的可能。由于在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中国并不处于有利的地位,加之中国是在改革的同时实施开放的,也就是中国是在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因此,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往往会导致国内机制变革的某种停顿。然而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形势是,任何国家,尤其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和半边缘地区的国家,只有不停顿地不断地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市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跟上潮流。否则中心和边缘、半边缘的差距只会拉得更大。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通常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设置工厂,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进行全球化的经营和管理的。跨国公司的这种以全世界为“工厂”,以各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车间”的经营行为需要各接受直接投资的国家通过不断改善本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相配合的。对那些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完备的国家而言,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行为并不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依然在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然而,对市场机制不完备,或正在不断完备自身市场机制的国家而言,对跨国公司的适应性就比较差,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生动荡的时候就更不易于适应,有时甚至会走向极端,即停止对自身内在经济机制实行调整,拒绝走经济国际化的道路,乃至最终彻底排斥跨国公司的投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不断地失去经济全球化所给予的机遇,以至被完全甩出世界经济的主流。实际上目前一些处于世界体系边缘中的国家已经几乎完全被逐出国际经济循环圈而成为赤贫国家。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程度而言,我们似乎不太可能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但是,这样的威胁并非完全不存在。显然,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把握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处理好改革、开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坦率地说,这是十分艰巨的使命,既要有深远的战略思考,又要有高超的操作艺术;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坚强奋发的全民族的凝聚力。一是要把中国经济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20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互为促进的。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待开发市场的对外开放,正改变着国际资本和商品的流向,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潜力。经济全球化则为中国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已近50多万家,实际利用外资3200多亿美元,外国资本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中国经济加入世界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机制,正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已经确定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个年头。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物资短缺已基本消失。片面追求产量扩张的增长受到抑制。银行与企业之间正在形成以效益为基础的商业关系。投资主体正在从政府转向多元化的资产市场。同时,由于改革的纵深推进,各种福利保障转向社会化。市场机制已在商品和劳务交易、资源配置等经济领域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二是做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当前我们面临着两个重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结构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与这两个转变相一致,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从未遇见过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改造和重建金融体制并发展资本市场;扩充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并开拓人力资本;加强民主与法制,抵制社会的腐败现象等等。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显示出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姿态。但关键要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这是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需要,更好地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抓紧做好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慎做好对服务业等重要敏感领域的开放和监管,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时间比较短,所以,从总体上看,我们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与国际上同类品牌相比还缺乏竞争力。我们只能在竞争中学会竞争,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优秀品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重要推动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属于各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互相开放,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因为区域成员之间互相给予的优惠高于其他域外成员,这就给域内成员之间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大效应,大大促进了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上述特点,使得过往以地缘因素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区划进一步转化为具有强大的对外张力和一定程度排斥力的世界经济板块结构。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北美、西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中,西欧地区早已成立了欧洲联盟,北美地区也建立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正在努力扩大到南美,建立整个美洲自由贸易区。只有东亚地区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制度化安排的经济组织。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制度安排上的滞后,与区域内经济贸易互相依存度较高的现状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亚洲各国,尤其是中日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当然,国体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一大支点。近年来,长三角的超速崛起,和同时暴漏出来的问题,也提醒了人们,经济全球化,并不像读起来的那么好听。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长三角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人均GDP全国第一,而且开放度、创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这一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但是,其中中型城市资源短时间被大量利用,也造成了一些隐患,追求产值也带来了错误的政策模式。兴建高楼大厦、机场、高速公路和发电站就是经济增长的观点对中国微观竞争力的危害非常大。在中国,这种观点导致了大规模的强迫征地、功能仍完善的房屋遭拆毁和耕地的减少。这些做法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毁灭性的,自文化大革命CulturalRevolution之后一直脆弱的财产安全感进一步丧失。这种破坏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严重。我自己进行的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部分最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但到了90年代,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中国教育学家的研究,农村的基础教育也受到了冲击。以常州为例,改革开放初期,该城依靠外资迅速发展,与苏州无锡共得个苏锡常的美名,由于大量的土地等资源被征用,使得其长期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至其为保住经济强市之称,无视国家法规,更无视已经极度匮乏的资源,弄出个全国闻名的铁本事件。如果我们以这一战略视角来审视我国目前正在展开的区域经济协作和都市圈建设状况,那么我们的有些做法和认识是有缺陷的,是比较短视的,缺乏一种战略性的考虑和长远发展思路。特别是对推进各区域经济协作联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城市来说,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区域的中心城市目前的状况似乎都在考虑如何在自身狭窄的范围内建设全面的产业体系。但是,区域经济协作不是一种简单的地方经济的叠加凑合,不是地方经济总量的加总。这种认识和做法有害于区域范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有害于产业分工协作深化,更无法创造出区域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突出区域的经济功能。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提高是不利的。并且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中心城市的加快发展同样是有害的。在一个恶性竞争、各自为战的区域内,所谓的区域中心城市是缺乏基础的,站不住的。区域协作的低水平将无法烘托中心城市的高度。区域经济协作的导向是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加快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协作首先应形成更为有效的区域性产业结构。即在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较以前更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和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外辐射拓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及产业的组合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寻找自己区域的正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贡献区域的力量,为区域对特定的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创造更为有利的状况;第三,区域经济通过协作联动及整体优势的进一步营造和发挥,并通过对全球资源要素及产业的集聚和辐射,从而使得这一优势体现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开放,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东亚金融危机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政企需要分开,产权应当透明,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公正,间接调控,而不能包办代替。1998年以来,中国的政策事实上始终遵循了这个原则,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仅是帮助启动经济,而不是代替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政府机构的改革为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正稳步进行.清理整顿金融机构,关闭了一些有问题的机构,党政军机关与所办的企业脱钩,加强法制建设,培育基层民主有长足的进步等。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条件,也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展望未来,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的改革开放战略将得到坚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向不会改变。一方面,开放国内市场还大有潜力,中国的庞大市场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始终存在。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转移与开发将为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竞争的局面正在出现,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和机制已经展现,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初步奠定,它构成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世界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保持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仅是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运作是以价值规律为决定性因素的,因此获取利润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任何企业的不二法门。为了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企业不论大小往往都以眼前利益为重而不重视全球的长远利益,其中特别是不重视全球长远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由于不论世界市场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整合都不可能自动地节制企业追逐利润的行为而使之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因此,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的问题。更有甚者,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全球环境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常常将在发达国家中受限制的污染企业原封不动地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持续性遭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全球的环境和生态则继续整体性地恶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运用市场之外的政治力量来调控企业的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和生态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在融入世界市场中所必须十分注意的。作为新兴市场的一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因此,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正在上升,经济全球化少了中国的参与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反之作为新兴市场中的大国,中国也必然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然而,由于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迄今并不处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核心,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实力尚未达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程度。客观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处在“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甚至“不若则能避之”的地位。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一面是利,一面是弊;一面有机遇,一面有风险。利要兴,机遇要抓住;弊要除,风险要化解。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艰巨的。经济全球化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道路更需要时间。人类不会畏惧路途遥远而止步,更不会因为道路曲折而茫然。让我们细心大胆的走向经济全球化,共创美好的明天。
    齐朝华2019-12-21 19:12:51
  •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影响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跨国公司产生的影响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1、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全球化;2、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全球化;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全球化。扩展资料意义1、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提高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2、促进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3、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4、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5、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6、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7、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8、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9、推进国际体系转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10、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经济全球化。
    赵音频2019-12-21 18:55:39
  • A试题分析: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则是新技术的最早使用者和推行者。他们将这些新技术新产品销售推广到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了连接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可以说他们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践者,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改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 A.市场经济  B.发达国家   C.跨国公司     D.发展中国家。
    黄真浩2019-12-21 18:22:12

相关问答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一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增强。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⑦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⑧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负面影响:①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654926.html?si=5。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扩展资料: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2、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3、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4、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每个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它取决于国际制度和规则。在现行的国际制度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给它们带来的利益远多于发展中国家。首先.国际通行的制度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不存在与国外规则的严重冲突。其次因为主导着国际制度,发达国家可以使其他国家承担更多的来自内外制度冲突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从而转嫁成本,规避风险。再者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制度、规则极大地发挥了其优势和保护其劣势。最后世界经济中的“集权”效应,由于他们所具有各种优势,使得发达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获得远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利益。对于反展中国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经济全球化比喻为“一柄双刃剑”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因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们忙着追求经济GDP的增长,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们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造成近年来的沙尘暴肆虐……第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第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相关图书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原编者按:根据佩尤全球态度民意总数一直在增长。而从1980年开始,这一数字减少了两亿,尽管世界人口总数增加了18亿。这些进步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世界上仍有1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中人们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焦虑,关于好工作机会的供给、工作的不稳定性、老年保障和其他的一些有关生活质量的问题。有趣的是,人们倾向于将对这些领域缺乏进步的不满归咎于政府的管理不佳,而不是全球化。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仅仅是贸易开放是不会发挥很大作用的,还需要有其他因素作为补充,例如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管制环境、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以及基本服务的有效供给,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的服务。因此在世界上很多地区,改善投资环境就成了一件亟待优先解决的事。世界银行的一项新的举措包括了帮助一些国家,以评估投资环境为目的,对企业进行系统的调查。调查将把投资环境与企业层面上的投资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以此确定改革的优先领域。在孟加拉、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投资环境的调查已于近期结束。调查包括了进行可贸易商品的行业,例如服装、纺织、电子产品、制药等等。被访企业平均拥有75名员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政府管理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不足是妨碍生产率和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就是所有南亚国家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因为能源损耗企业将损失2%的销售额,在孟加拉为3.3%,巴基斯坦为5.4%。在许多管制和基础设施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看起来条件非常不错。例如,一个企业最近的装船货物通过海关需要花多少时间。服装和电子器材企业试图在世界市场上竞争,通常要在固定的水平上进口原料,使得海关的效率非常重要。在中国,一个企业的最近的船载货物能在7天内通关,在印度则需要11天,孟加拉12天,巴基斯坦则长达17天。这样的拖延会增加这些公司的存货量,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也会变成不稳定的供货商。另一个灵敏的投资环境指示是在一个国家中通条电话线需要多少天。所需天数在各地不等,在中国需要16天,巴基斯坦42天,而在孟加拉等待时间是惊人地长达130天。良好的投资环境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却能使一个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颇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迅速减少贫困。总的来说,全球化能帮助人们减少贫困,但是,这需要国际和国内行动--包括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程度,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健康和教育服务的有效供应。戴维·道勒是世界银行发展政策主任。上述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一定反映了世界银行或其成员国的官方意见。
1.当代世界政治基本特征:由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文化战略攻势以及挟经济科技优势而形成的文化强势,使得美国霸权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形成所谓“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4.国与国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没有真正的敌人,也没有真正的朋友.中日关系无非是一种利益关系.当一国损害另一国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时,两国交恶.反之,友好.所以两国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中日其实就是表面合作背后斗争.但公开的合作对两国都有利.所以,斗争是暗地里的......但不会停止.只要两国分歧存在,斗争就会继续进行.作为学生当然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当民族主义盛行时,社会必然会动荡.但我认为,必要的群众行为会比政府行为要强得多,今年抵制法国货就是例子,可以说这次抵制行动是成功的.总之,群众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与国家的政策相适应,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效果5.中俄两国在反恐、联合国改革、朝核、伊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与外交及政治领域合作的密切程度相比,中俄的经贸合作则要逊色得多。其主要表现,一是双方的贸易量虽然增速很快,但与中国和其它国家的经贸合作相比,总额仍然很小;二是双方贸易结构存在问题,其中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木材等原材料,而中国向俄方出口的产品则以日用品为主。虽然,俄国历年累积顺差达500亿美元,但俄方有些人仍感到“吃亏”。胡主席去年11月访俄之行,与俄方签订高达43亿美元的经贸订单,并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强调要提高双方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显然是希望让俄方在中俄贸易中感受到更多实惠,以扩大双方互惠互利经贸合作及共同利益的基础。除了经贸合作外,中俄双方还就边界勘定、保护对方公民在本国境内安全、航天合作、防止外空军备竞赛、朝核六方会谈、联合国改革等议题提出了合作方案。胡主席提出中俄要做五个“合作伙伴”,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显示中俄双方的合作领域几乎没有禁区,双方的互信基础进一步牢固。中俄互办国家年,亦有助于两国政府之间的互信基础在国民之中扎根。当今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极为突出。大国关系的走向,不但事关整个世界的政经格局,而且也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将大国外交摆在突出地位的基本原因。近年来,中国政府着力处理好与美、俄、印、英、德、法及日本等大国的外交关系,不仅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扩大了经贸交往与合作的市场与空间,同时也为推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