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为何会轻易的被美国攻破?

龙少敏 2019-11-03 16:35:00

推荐回答

因为在战前美国情报机构就已经收买了很多军队高层。再加上萨达姆政权中统治基础本来就不稳固,所以出现了上述状况。
黄盈碧2019-11-03 18:00: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不可能的,100万人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巨型城市,战国时期的最大城市齐临淄与燕下都满打满算也才各30万人口,这还是固定地点才能做到养活30万人,一只移动中的百万大军.光是喝一次水说不定就真能像希罗多德说的那样,把一整条河喝光。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换算汉代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200斗,三人合10石,换算成公制大概38.8公升每人,100万人一个月就是3.9万立方米的粮食,折合每日1300立方米,这对于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状况极差的的古代来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运输条件允许,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可供军队使用,汉代的亩产按照吴慧的现在被认为是偏高的估算,一亩地大概均产是3石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p123,也就是说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计损耗,13亩地才够供给一个士兵。再来看看征兵途中的损耗。抗战中期蒋梦麟曾实地考察过兵役的状况,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伙700人的壮丁最终仅仅有17最终人入伍,剩下的人不是饿死就是患痢疾而死,不考虑这个特例,蒋梦麟曾估算过八年抗战时期还未入军队就死亡的壮丁不下1400万人,当时的军事高级长官们认为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蒋梦麟:西潮·新潮,2000,p294-296;董必武也曾描述过征壮丁的情况:“在拉去的时候,没有衣服没有被单,曾有从云南到湖南前线去的新兵,一路上一丝不挂,只弄些草遮一遮盖,见到老百姓的东西,就拿到嘴里吃。捆来的兵在送补训处之前都是关在小屋子里,既无草,又无铺,热天闷得要死,冬天冻得要死,吃喝大小便都在那里,生病的很多,新兵能到达前线的,达到百分之五十就算是最好的,经常只能保持百分之三十”董必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情况,近代史研究,1980这个数字是当时中国已经有初步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卫生水准的情况下了,古代只会比这个更惨其实《三国志·魏志·国渊传》里面都说了,“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现在先写这么多,过会来补充。
    齐晓斌2019-11-03 17:00:41
  • 首先当时法国重新建国之后,越南理论上又是法国殖民地了,老蒋打越南就等于老蒋打法国,好不容易获得的美国支持马上又没了,甚至还有灭国风险。而且,在不利的情况下宣战只能让他腹背受敌,法国虽然不强,他的英国盟友可不是好惹的。这样不是被赶到台湾了,是真灭国了。
    赵高凌2019-11-03 16:54:48
  •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3月20日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战争收尾阶段。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伊拉克战争进行了40多天,美国达到了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战争迄今已消耗美国200多亿美元。
    麻硕士2019-11-03 16:36:56

相关问答

虽然委内瑞拉的局势现在已经十分不好,但是不会重蹈萨达姆的覆辙,因为当年萨达姆有自己做错的地方,才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当年萨达姆在伊拉克全国选择了很多精英的士兵组建军队,以为可以和美国对抗,然而万万没想到,这些军队一枪不发就投降了,这也导致萨达姆的身亡。但委内瑞拉应该不会重蹈他的覆辙,马杜罗并不会成为萨达姆一样的悲剧人物。委内瑞拉现在的局势非常不明朗,马杜罗也有一些些的尴尬。但是只要马杜罗不像当年的萨达姆一样蠢的话,应该不会重蹈萨达姆的覆辙,萨达姆当年是因为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军队选择逃跑,而军队一看首领都逃跑了所以方寸大乱,才导致一枪不发就投降了。说白了都是萨达姆自己决策的问题,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逃跑的话就不会是军队那么快投降,也许还有逆风翻盘的可能,所以马杜罗应该会吸取萨达姆的教训。如今马杜罗面临的局面与萨达姆相同,但是他的支持者依旧很多,应该不至于落到萨达姆那番田地。现在被迫退让位的马杜罗看起来就有点像当年的萨达姆。如果美军真要像当年攻击伊拉克伊一样入侵委内瑞拉,那么以该小国的军事力量无疑是以卵击石,并且委内瑞拉军方还在犹豫不决,没有公开宣布支持谁,那么真要发生战争,老美旧套路一耍,相信谁比较亲美谁就能获胜吧。
“中国只是一个生意伙伴,”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专家贺文萍说,“我们对伊拉克政治或军事事务没有参与很多,那里的混乱局势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北京也不一定面临需要介入伊拉克局势的巨大压力。国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在伊拉克南部运营。中石油在鲁迈拉油田的56亿美元投资以及在另外3处油田的投入使得该公司成为伊拉克石油行业的最大外国投资方。伊拉克北部目前的战事未破坏中石油的生产及石油出口。即使在“最糟情况下”,伊拉克按不同民族和教派走向分裂,中石油的油田也是在稳固的什叶派地区,这些地区几无可能落入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激进叛乱分子手中。究其根本,现在对于我国来说,伊拉克仅仅是众多石油来源之一,并且我国在伊拉克也只是拥有石油服务合同,并不是产品分合同。中国是个“多情郎“。伊朗在被限制出口的时候,中国的需求保证了伊朗在这样的现状下没有被彻底的打垮。所以在伊朗被解除限制之后,不仅是对石油价格和石油出口量对中国无限制,甚至是之前和日本合作的石油天然气也强行从日本手中夺回送给中国,55%的股权直接给到中国的手里,所以目前伊朗、俄罗斯才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而今年一月份刚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美国也开始向中国出口原油,使得中国在原油进口资源方面的渠道变得更加宽广,也是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也可以让我国少点对中东原油出口国的过度依赖。识时务的沙特于6月30日来到中南海紫光阁会见,表示愿同中方一道,保持两国高层交往势头,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沙特“2030愿景”的战略对接。石油不仅是战争利器,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现在中国进口国的多项化也保障了我国石油的供应,对于经济投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动,更加刺激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所以现在伊拉克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是唯一,而是几分之一,因此实在看不出我国需要干涉伊拉克的理由。所以基于现在伊拉克的情况,出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还是决定不出兵。
详细过程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政府。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