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专一专二专有什么区别

齐忠志 2019-11-03 18:16:00

推荐回答

她一生还没到不确定有多少,,,一专一首冠单:拉拉鸡二专五首冠单:春梦鸡、加州鸡、烟火鸡、异体鸡、周五鸡改版一首冠单:半只鸡三专两首冠单:咆哮鸡、黑马鸡所以目前共九首冠单。
赵飞跃2019-11-03 18:18:3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3.煤油灯下论持久战延安,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革命的圣地。在这里,党的七大胜利召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且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1950年建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就位于延安城北的王家坪,背靠垴畔山,面对延河水。纪念馆陈列面积达350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3.5万多件。陈列内容依历史顺序和专题分十个单元展出,共有历史照片600余幅,各类文物1000多件。这些照片和文物,使已逝的历史在这里重新展现。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一件文物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置身其中,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在静谧的展厅内,随着讲解员娓娓的话语,一件件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物仿佛又都鲜活起来,引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鼓角铮鸣的战争年代。在第二展厅的显著位置,陈放着一张木制的黑漆小炕桌。随着岁月的流逝,桌上的漆皮已经脱落,但由于精心保管,小桌依然完好无损。这不过是一张陕北家家都有的小炕桌,但它却被作为一级革命文物珍藏在玻璃柜中。时间指针推回至1936年。为了发展、巩固西北根据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军准备经山西奔赴河北,直接对日作战。1936年2月,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行东征。2月5日这一天,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了清涧县袁家沟,住在了农民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主席晚上办公,白育才特意将这张他们自己吃饭用的小炕桌搬来。这一晚,毛主席伏在小桌上,凭借如豆的烛光,谋划着红军东征的战略部署。整整一夜,毛主席始终没有休息。2月6日一早,天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主席放下手中的地图,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蜡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泄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第二天,毛主席伏在小炕桌上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1945年8月,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把这首词书赠给了柳亚子先生。在袁家沟住了十多天后,毛主席率部继续东征。房主白育才将这张小炕桌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宝传给了后代。1972年6月,延安纪念馆将其征回,并定为一级文物展出。离开第二展厅,顺陈列大厅前行,在一个展柜中,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映入眼帘。听讲解员说:小油灯是用铁皮制成的,表面涂了一层褐红色的防锈漆,由于高度不够,往往要垫上一个圆柱形木座。延安时期,干部、学员、群众都点这种油灯,就连中央首长晚上办公也不例外。当年,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中央机关驻地,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陈云、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着这样的油灯。在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篇篇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在油灯下,朱德总司令部署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斗;在油灯下,革命战士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油灯下,党中央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关于油灯,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年,延安的物质供应极为贫乏。为了节省灯油,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非常注意节约用油,每当他们凝神思考问题时,就把灯捻拧小,待挥笔写作时再将灯捻拧大一点。1946年8月,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延安窑洞的油灯虽小,可它在沉沉夜空中却像明亮的北斗星,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极大困难,军民陷入了物资供给的空前困境。1939年2月,边区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惟一办法。于是,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丰衣足食,谱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展厅中的一架长不过三尺、重不足十斤的纺车,就是大生产运动的见证者。1940年,朱德总司令在对南泥湾进行勘察中,发现了这种纺车,立即号召开展“纺线运动”。于是,几乎被人们遗忘的纺车重又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工作间隙,他们就坐下来摇起纺车,自己纺线。朱老总还定了一条规矩:有同志来谈工作,首先问会不会纺线。如果不会,就手把手教给他,直到掌握要领后再谈工作。为了交流经验,提高纺线的数量和质量,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那天,从重庆回来不久的周恩来和任弼时也参加了。别看他们一个右臂有残疾,一个患高血压,但两人毫不示弱,一手悠悠地摇,一手均匀地拽,一团团雪白的棉花像变戏法儿一样,一会儿就纺成了缕缕银线。比赛结束后,他俩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就这样,小小纺车摇出团团棉线,摇出了丰衣足食的新天地。从这架纺车,我们看到了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边区军民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当年艰苦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始终在我们心里。延安的峥嵘岁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