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高等教育学考研实际需要多少进复试

路金波 2019-11-03 18:30:00

推荐回答

是准备复试吗?建议你先关注往年这个学校的招生录取情况以及规则先按照一志愿院校专业先准备复试!初试的参考书也重点看看:311的参考书《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齐春正2019-11-03 18:36:4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有人在对教育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开发和应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进行探索。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理论学习,树立新观念,指导新实践。当前新形势下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加大了信息技术资源的投入,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扩充了学习资源。从2000年以来,我校充分发挥"侨牌"作用,多次争取华侨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投入。华侨先后慷慨捐资100余万元,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平台。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理论与业务学习,学校制定了教职工的教育理论学习计划,建立了教师学习网页,开辟了理论前沿、校长信息、教海探幽、科研培训、校内示范、一试身手等栏目。理论前沿"栏目汇集了新课程通识学习的理论文章供教师学习;"校长信息"栏目汇集了由校长推荐的学习信息;"一试身手"为互动栏目,即将你学习后的感受及疑问以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方法上应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才会有全新的教育实践行为。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高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1、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整合。有了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平台,如何在教育中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问题。我校已由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发展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程的整合阶段。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老师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分层次、高效益"的具体要求。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强化备课,工夫在课前。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法和学法以外,还要备教学最新信息、恰当的教学手段。第二,重教学技能,着力在课内。教师要作到每堂课优质高效,虽不倡导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三,培养学习方法,发挥在课后。新课程的启动,改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课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倡导、鼓励学生在网上获取积极信息和知识。通过课程整合实验的推动,激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内在动机,教师能从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电脑,真正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效。我校50岁以下的教师经过了从使用现有课件---修改课件---制作课件,现在人人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们在教学中先后制作了各种形式的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近两百件,其中在市、县评比中获奖的有多件,教学手段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中基本上不再有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究,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充分互动,学生喜欢课程的数量和范围均明显增加。2.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有这么一种课堂,课堂里看不见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看不见学生无精打采,只见学生头戴耳机,手执鼠标,时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浏览学习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而七嘴八舌激烈讨论,时而通过BBS讨论组争先恐后发表看法,一位学生很快通过了教师设置的问题,鼠标一点,进入了教师特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网页……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三、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实施可行的校本培训,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学校管理的根本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每一层级的培训和每一项要求都是为教师的成长奠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们体验到在实践中培训、在探索中成长的校本培训之路。近年来,为使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通过学习思考、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专家引领等方式,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届旨在不断推进课改的"创新杯"教学大赛。本学期的以"实践、反思、创新"为主题的"创新杯"教学大赛,从迎接新课改、学习新课改、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的宗旨出发,充分利用网络等电教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参加人员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中青年骨干教师、有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等50余人次。活动内容包括说课、上课、反思、评课等,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潜心钻研、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努力探索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学校设立了教育论坛、新课程理论研讨、研究性学习研究会。定期举办公开教研活动,活动中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培训更加具体化,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网站推出BBS、MAIL、CHAT、留言板、新网校等特色栏目,实现了教研培训的信息化,数字化,真正做到了优秀资源共享。教师与教师间利用教育网站相互交流、探讨,共同面对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学习氛围的形成。在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上,要求每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能。到目前,我校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试的教师15%达到初级水平,有80%达到中级水平,5%的教师已达到高级水平。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探讨和思考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地自适应、自组织过程和主动推动过程。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制度、内容、方法、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人们从技术革命的新视角对教育进行整体审视,使教育有革命性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因此,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任何教育改革都应该从长远着眼,追求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选择,它的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创建现代化教育的道路上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