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齐延章 2019-12-21 20:25:00

推荐回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黄石容2019-12-21 21:01:3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两种政策都分为宽松、中性、紧缩,所以共有9中组合。
    赵顺起2019-12-21 21:20:04
  • 1、配合的态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国债政策。这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统的配合领域。国债政策就其筹资而言是财政政策,但是它的影响是货币政策,因此关于国债政策就必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3、中国进一步城镇化过程当中的投融资问题。中国从工业化投资为主逐渐转为城镇化投资发挥重要作用。4、社会保障。不可能由财政完全承担,也不可能完全由金融部门来承担,必须有一个机制来解决越来越紧迫的大的挑战。5、财政和金融之间的资金联系问题。6、外汇储备的管理问题。要提高质量,提高效益。7、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现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是这个世界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扩展资料: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李扬: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
    龙家铸2019-12-21 20:56:56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阶段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促进社会总投资的增长,稳定价格指数。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具有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可能。
    齐晓刚2019-12-21 20:39:47

相关问答

金融学中的一块基本内容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搭配使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种配套方式:宽松的货币加扩张财政;从紧的货币加紧缩的财政;宽松的货币加紧缩的财政;紧缩的货币加宽松的财政。可是,结合当今世界货币发行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现实来看,根本不存在“紧缩货币政策与宽松财政政策”共存的现实,即便是在理论上也是行不通的,所以两者的搭配方式只有三种,没有四种。为什么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无法共存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体系和财政体系都被政策操控,财政部和央行虽分属不同的机构,但其做出的决定都必须经过最高决策层同意,也就是说。一国的金融体系,货币又不能多发,所以只能量入为出,紧缩财政,大幅削减赤字。所以,目前来看,只有欧盟可以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四种搭配了。中国和美国是反面典型,中国政府印钱造成通胀是剥削老百姓为资产阶级服务,美国政府印钱造成通胀是剥削发展中国家为自己服务,这两个意识形态不相容的国家竟然在经济政策上出奇的一致:用财政政策绑架货币政策,政府自己印钱还债!所以至今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敢说政策转向,因为一转向政府就破产,先赶紧印钞让政府还了债再说,通胀的后果让可怜的百姓承担去吧!综上我们发现,要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独立作用,必须使两者的决定权分离,显然,国家的存在是不会允许财政权旁落的,但欧元区的示范让我们看到了超主权货币发行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货币发行不为一国政府所利用,那么区域内超主权货币的出现怕是一条迟早会被脚印踩出来的路了。双松双紧的政策后果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那么就还剩下一个小问题,宽松的货币加从紧的财政,这样的搭配好么?理论上说应该不错,总体上讲一松一紧,整体温和,不会导致赤字,可能会带有一点通胀,但应该不严重,可当今世界似乎很少听说有哪些国家采取的是这种方式,原因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单纯宽松货币似乎已经解决不了刺激经济的问题了,同时通胀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必定会加大贫富差距,这也许会被民众所诟病。所以,目前来看似乎找不到完美的搭配方式,只是很期待超主权货币的到来,期待货币政策回到它应有的原貌。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2、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3、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5、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第一,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可以考虑如下方式: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看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需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第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当然,除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包括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可用于清算,等等。第三,下调利率和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为治理通货紧缩,有必要下调利率,调整利率结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由于连续7次下调利率,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低位线上,其他国家相比利率水平并不十分高,因而如果再继续下调,很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尤其是它会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因此,我们应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而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来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也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第四,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其中主要包括:一是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利用股票发行赚取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不宜一律禁止证券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融资,要重新制定证券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规定,使其能够在有效的监管下,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其在证券市场的造市作用;二是要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当然其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其本身素质,但同时也要看到信誉与建立和完善能稳定广大存款人信心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关,因而要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保险制度,以促进货币的投放;三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从而促使加快货币投放的规模和速度。=========================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迄今为止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2、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是总量控制不一样,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要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包括总量控制又包括结构调整。2019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要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稳健财政政策的这种结构调整功能,一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3、稳健财政政策意味着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我国政府今年已经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比如,明确了3至5年内在全国停征农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加快进度;今年下半年东北地区若干行业率先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在保证出口退税正常需要、确保“不欠新账”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欠款的“老账”问题等。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加大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的力度,逐步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征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项目。4、稳健财政政策要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从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去我国的财政支出过多注重支持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欠债很多。在稳健的财政政策框架下要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区别: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若是简答: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答:双紧、双松、货币政策紧财政政策松和货币政策松财政政策紧。这是两项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的四种为人熟知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于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物价形势急剧恶化时的紧急调节。因为这种调节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要造成经济衰退。因此,必须谨慎地加以利用。双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及生产资源有较大富裕的经济条件。这时,再生产过程中的闲置资源急需足够的货币力量去推动。客观要求投资需求与现实及潜在的资本供给和生产能力相适应,消费需求与消费品及劳务的供给相协调。如果单松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可能出现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问题。而同时松动财政和货币政策,就可以使经济保持足够的上升冲力。但双松政策在搭配运用时一般不能持续时间太长,因为很容易导致经济过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取怎样的松紧搭配方案,取决于经济失衡的累积特点及两项政策对经济趋于均衡的调节能力。若是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体为三个阶段: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高额财政赤字;货币政策上则是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大幅上涨。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财政方面,压缩了当年财政基建投资,财政赤字有所降低;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政策。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财政方面实行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财政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当年实现盈余;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银行方面提出“稳中求松”、“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配合,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财政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支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率达21.7%.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3.1998-1999年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19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增加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1911/105447.shtm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9-03/09/content_7738912.htm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1911/1054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