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怎么会大于票面利率?

齐文喆 2019-12-21 22:04:00

推荐回答

你说的是分期付息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大于面值×票面利率的折价发行情况,这种情况下摊余成本和利息收益不断增加。溢价反之,即冲减,票面息大于利息收益,摊余成本和利息收益逐年递减。但若为一次到期还本付息,则不论折溢价,摊余成本和利息收益都逐渐增高。
车小霞2019-12-21 22:54:1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答案:ACD答案解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资产减值损失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确认分期付息债券的投资利息时:借:应收利息贷:投资收益确认到期一次付息债券的投资利息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贷:投资收益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借:银行存款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借或贷:投资收益。
    连业青2019-12-21 23:57:18
  • 因为发行时间与购买时间的不同,导致了票面利率与购买时的市场利率不一样,但是对方付利息给你的时候一定得按票面的给,这是规定。如果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首先按规定他得按原来票面定下的给你利息,但实际上当时按市场上的利率又不用给你那么多利息,所以没办法,你就得跟他说:“我便宜点卖给你,你以后还是照旧付这个票面利息",所以他就折价买到了。折价买到后,他就要把省下来的钱摊销到每一年当中,这就用到了实际利率法,首先得算出实际利率是多少+1000*P/A,b%,5第一个是摊销时实际利率法下求的实际利率;第二个是票面利率定出来的公式,显然a%>b%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般指债券的~。
    赖鲁英2019-12-21 23:37:29
  •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子账户是就是对取得时的价值与票面价值之间的溢价或折价额在持有期间内进行合理调整的所有到的账户。解析:因为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所付的价款在很多的情况下会高于或是低于票面面值,高于形成溢价,低于会形成折价。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收回期限固定,收回金额固定的特点。也就是每期应收到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这样一来你如果按债券的面值和面值利率来确定你的投资收益时,就不会真实的反映你的实际收益。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为有溢价或折价,你实际上的收益理当高于或低于以票面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所以要将这部分溢价或是折价按照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使每一期的收益都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数额的确定,就是票面面值与实际支付金额减去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后的差额。要计算真实的收益,就得有你实际取得成本和实际采用的利率去计算,实际成本就是你花了多少钱取得的,这个好确定。实际利率较难计算×实际利率应收利息=票面面值×票面面值实际收益与应收利息的差额就是利息调整的数值。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其后每期的摊余成本就是加上或是减去上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再按上述方法确定下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依此类推。注意: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应是最初确定的利息调整减去各期已调整的数。因为计算中会有四舍五入,所以最后一期进行倒挤法计算,剩余的利息调整余额调整完。
    樊成飞2019-12-21 22:36:22
  • 1、溢价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借:持有至到期到期投资——面值——利息调整贷:银行存款2、计息日的会计分录:借:应收利息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不管是溢价还是折价,确认时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在以后的计息日要摊销完,从这里可以得出:溢价购买实际利率要比票面利率低,反正依然。
    辛国文2019-12-21 22:18:19

相关问答

凯恩斯认为,对30年代的大危机,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不仅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推波助澜,使危机雪上加霜。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税收必然会因收入下降而减少,此时政府仍坚持预算平衡,势必要提高税收,或者减少政府支出,税收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少了,支出自然减少,此时政府支出也降低,那么整个社会的总支出进一步下降,就会加深经济衰退。反之,当存在通货膨胀时,税收会因收入上升而上升,为保持预算平衡,政府只能减少税收,或者增加支出,前者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支出相应扩大,再加上政府开支增加,于是社会总支出进一步扩大,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照此说来,追求年度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凯恩斯指出,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常态,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能自发地达到经济平衡增长所必需的水平。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不能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必须扩张政府的财政支出,推行积极的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使西方国家不仅度过了大危机的难关,而且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凯恩斯主义也因此得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其追随者又将该理论体系不断发扬光大,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便是其中的一名干将。他认为,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是在大危机的特殊时期产生的,也的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永远处于危机中,而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因此,财政政策就不能以扩张为基调,而应根据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交替地实行紧缩与扩张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学上,称之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具体说,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增加开支,降低税率,造成预算赤字,以拉动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则要压缩开支,提高税率,造成预算盈余,以减少社会的过度需求。按照这种政策,财政预算无须年年平衡,可以在萧条时期实行赤字预算,繁荣时期实行盈余预算,使经济在大的周期内盈亏相抵,收支基本平衡。凯恩斯理论诞生以后,给西方世界带来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欧美诸国经济实力日增,政府的职能也不断膨胀。尤其是这些国家,在二战以后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财政政策也围绕这一目标,相应做出了调整。以英国为例,其福利体系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英国公民从呱呱落地起,就有儿童福利金在等着他;上学以后,可以拿教育津贴;除几项特殊的医疗服务外,看病几乎不用掏钱;年纪大了,有养老金;失业有失业津贴、社会救济;另外,还有生育补助、住房补贴、困难补助等等,政府对公众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中国有句老话,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建设福利国家,政府职能无限扩大,开支有增无减,要消除高额财政赤字,最终出路只能有一条——增税。英国人在享受前所未有的高福利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税收负担。197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英国企业的税后利润仅为8.5%,比北美国家低了7个百分点。实行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固然使英国人的收入更加均等化,但那些富有创意的人才,勇于冒险的投资者,却大呼吃亏,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远离英伦,另择生计。原本一心为民的福利财政,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是有悖决策者初衷。其实,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救不了大危机;福利国家的财政,无法跳出税收、支出交替上升的怪圈;凯恩斯学派的补偿性财政,也在风光了几十年后,给西方经济造成了“滞胀”。不过,不管一种制度,还是一项政策,都是时势造英雄,历史地看,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经济学家也好,政府决策者也罢,若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教训,既不断章取义,又不轻率抛弃,兼收并蓄,立足实际,必能使将来的财政政策,少一些缺陷,多几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