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对股价有何影响

齐思和 2019-12-21 20:50:00

推荐回答

1、影响主要在资金的方面的影响。从整个A股来说,公司企业发行债券,是一种融资渠道。根据供求关系的影响,钱一部分流入债券。那么势必对于A股造成利空影响,这点跟银行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的道理是一样的,2、次级债券,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次级债里的“次级”,与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里的“次级贷款”中的“次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次级债券里的“次级”仅指其求偿权“次级”,并不代表其信用等级一定“次级”;而五级分类法里的“次级”则是与“可疑”、“损失”一并划归为不良贷款的范围。
边剑霞2019-12-21 20:58:3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论文文献资料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系统性的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内生于银行的构建,其承担的储蓄转投资的功能决定了银行的脆弱性。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银行危机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也加大。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整个金融体系是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变革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银行仍居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由于四行在我国转轨过程中,把不断增加的储蓄转投给了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和增加的情况下,形成和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东南亚危机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与发生国的诸多相似,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机构和学者主要依据四行超过20%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足8%的资本充足率,纷纷预测中国很快就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些学者甚至设计好了危机爆发的过程,就等中国实际的验证。然而,事实与预言相距太大,四行不仅没有遭到挤兑而倒闭,而且存贷款仍保持高增长。东南亚风暴没有登陆比邻的中国,而是刮到俄罗斯、巴西。为何中国能抵御这场危机?四行为何没有出现典型的银行危机——挤兑存款,甚至还排队存款呢?这说明,在关心中国的机构和学者看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历史上危机发生国类似情况的同时,中国还有许多与危机国不同的因素在体内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因素是什么?全文围绕此展开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银行作为储蓄转投资的中介,实际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信任链。这个信任链由两段构成,一段是存款人与银行,一段是银行与借款人。银行把从存款人那里得到的信任集中后,转给了借款人。短存长贷、债权约束是这个信任链的特征。任一段信任链的断裂都可能使整个信任链无法维持。这样,就可以清楚银行危机为何既可能是存款人集中挤兑造成,也可能是贷款人违约造成。四行为中心的信任链已经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断裂,但危机没有发生。从信任链数量对比上看,是由于存款大于贷款的增长拉得住部分断裂的信任链。其根本原因在于决定这些变化的社会系统。全文由绪论和七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进行此研究;综述了已有的研究和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研究银行危机,从学科领域看,本文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第1章,主要回顾了20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的不同国家的银行危机,主要是:发生在美国的两次危机,阿根廷两次时间相隔不长的危机,俄罗斯的危机,东南亚国家的危机,以及中国在1998年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这些史实,是本文实证分析时的主要资料。第2章,研究了银行为中心的信任关系,从科尔曼对信任的研究出发,构建出以银行为中心的信任链。导致银行危机的原因很多,但结局只能是银行无法维持信任链的运转。聚集到信任链上后,就可以发现信任链的存在与维持不是仅从信任链上摘取几个指标就能做出危机是否发生的判断,政治、经济、社会中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左右着这个信任链。借助AG模式解释银行危机将有效克服原有银行金融危机理论在解释危机时以偏概全的缺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3章,分析了四行的特殊信任结构,这种结构正是我国与危机发生国的不同。不良资产率高,资本充足率低确是严重的问题,但国有独资性质使得社会公众相信国家信用支撑国有银行,从而使存款人与银行信任链的稳定和扩大拉住了因扭曲银企关系而造成损失的银行与借款人的信任链。第一章,主要研究货币稳定问题,这实际是中国防范东南亚危机的第一道防火墙。人民币互动的制度选择,对内对外都成功地保持了币值的稳定。第5章,具体分析了东亚危机后居民储蓄增加的原因,因为信任的存在并不代表信任的增加。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党的十五大和新一届政府成立后集中出台,改变了居民心理预期,导致储蓄因预防性动机增强而增长。储蓄的增长和存差的扩大保证了四行不会回流动性不足而导致危机。第6章,分析了东南亚危机后政府的救助措施和效果,以及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控制,这是吸取东南亚危机教训,在危机末公开化时的抢先行动,表明了政治系统在包括银行系统在内的社会系统整合中时机把握、手段运用都比较成功。第7章,研究对未来银行危机的防范措施,加入们将引致中国银行业和其它社会系统的深刻变化,原先存在的有利因素可能失去,不利因素逐渐增加。借鉴罗斯福新政和韩国的成功经验,中国完全可以把事后的行为转为事前的防范,从而减轻危机发生可能造成的巨大代价。银行安全网和社会保障安全网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可以减轻或控制危机成本的制度构建。
    车巧怡2019-12-21 21:07:59
  • 一.增加财政注资,加大国家投入。 1988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改革注资,为给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中央财政部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这是自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注资。第二次注资发生在2004年,当时国务院宣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且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二.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引进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良好管理方式,因此促进了中国银行业在竞争中的服务提升与业务发展,健康的竞争带来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截至2019年10月末,我国已有16家境内商业银行本着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均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如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引进符合他们战略发展意向的境外战略投资者,13家股份制商业银中,已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5家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三.公开上市。  银行上市发行的股票筹集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的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金的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9年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充足的自有资本,2019年我国银行业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商业银行中有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2019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四.增加附属资本,发行长期次级债。  新协议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期限在5年以上的无担保的长期次级债券工具增加附属资本。次级债券的主要发行对象是居民个人,且债券期限一般较长,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长期次级债务工具快捷、灵活,可以迅速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一个改善经营状况、调整资产结构的缓冲期。2003年,当时实施股改上市的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不得不采取发次级债的方式来进行资本扩张。当前债券市场流动性充裕,为适应银监会的要求,采取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也就自然成为银行首选。在流动性充裕的债市环境下,发债不仅获得投资者的积极购买,而且可取得较低发债利率,使筹集资金的成本大大降低。建设银行于今年2月24日起发行300亿元次级债券,充实附属资本,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近日也纷纷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五.剥离不良资产。  1999年,国家通过组建4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向央行再贷款和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债卷的形式,按面值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收购形成于1995年底前的不良资产,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因此平均下降十个百分点。   截止到2004年第二季度末,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理不良资产5672.6亿元,共收回现金1128.3亿元。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是26.78%,现金回收率是19.89%。也就是说有4153亿元的资产再也无法回收。   2004年5月22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二次剥离不良资产。中行1400亿元,建行569亿元,分别转移给东方和信达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其特点是不按账面价值转移,由财政部给出一个适宜的价格比。据专家估计,这部分不按账面价值转让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损失类贷款。基本上是些无法回收现金的坏账。其账面价格可能在账面价值的20%到30%之间。2004年6月21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三次剥离的不良资产共计2787亿元,均为可疑类贷款。这次是采取封闭式招标竞价剥离的方式,确定中标者为一级批发商,然后由这些批发商将这些不良资产分包出售给服务商。最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标。   第三次剥离方式与前两次不同,这次采用了市场化的资产处理方式 ,它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已经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提高,将有利于最大化的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培育中国良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经过不懈的探索,已经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这将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挺高资本充足率。    1.http://wenku.baidu.com/view/1b1ea83f5727a5e9856a6157.html。
    齐春怡2019-12-21 21:03:11

相关问答

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是资本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市场结构要求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金融领域的改革,社会信用的优化,同时又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①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小,满足不了投融资需求,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债及拟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电力、煤、制造业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而且主要属于特大型企业,覆盖的范围很小,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少、期限不合理、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一直是困扰债市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的多为固定利率担保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无担保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出现较晚,发行量较少。②企业债券品种少,结构单一。在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与股票市场相比,就显得品种单调。债券品种的单一,不仅难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发行企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根据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合适的发行品种。③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具有明显的管制特征。在发行环节,债券发行实行实质性审批,难以采用法律、法规许可之外的金融工具,从而债券品种的创新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债券价格、证券经营机构的行为、发行对象和发行区域等也都受到管制。④企业债券流通性差。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则严重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流通市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在尽可能不改变价格的迅速买卖债券的能力。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市场成熟重要标志。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发债融资能力和筹资成本,也关系着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保持市场充分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和增强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稳定的信心。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大障碍是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变现能力弱的问题。原因:过严的管制,严格的审批制度,导致了企业债卷的发行规模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债卷市场的发展。同时,在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不利于投资者拓展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中介机构存在缺陷。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参与。中介机构本身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以及投资者对中介机构的认可程度等等都会影响企业债券的发行与流通。而我国的中介机构曾受计划经济限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并很多都是从政府机构中脱胎、衍生而来,从而导致了它们在业务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严重影响了其本身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使得潜在的企业债券投资者望而却步。5多头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债券市场现有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分属四个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国债一级市场由财政部管理,二级市场一部分由证监会管理交易所部分,一部分由人民银行管理银行间市场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由人民银行管理。发改委管企业债,证监会管公司债,不同的债券在审核程序、发行程序、发行标准和规模、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中监管宽严不一,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目前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制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由于严格的发行限制、复杂缓慢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须主要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发债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等要求,严重阻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6)公司债券融资额远小于股权融资额债券融资额在我国债券市场总体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债券发行量在债券发行总量中又只占很小的比例。近年来,我国国债和金融债的发行量都在不断增加,国债年发行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97.2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996亿元,金融债也从最初的不到10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852亿元。但与国债和金融债发行额的快速增长相比,企业债券发展相对滞缓。从1990年到2019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从100多亿变到650亿,仅增长了500多亿,而且其间发展极不稳定。虽然我国从1998年以来发行了多只“企业债券”,但是这些企业是属于政府分支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并且有财政性资金提供担保,所以这些债券本质上是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而它们却占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额的40%以上。所以,从本质上看,企业债券总的发行量相对来说是很小的。与国债和股票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公司债券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在二级市场明显偏低。2001年沪深两市共有15只公司债券,总市值约30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公司债券的换手率仅为0.23,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2.1,A股市场上海交易所的换手率为192。可见,投资者对公司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无论从一级市场的筹资额度还是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状况,都可明显地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明显存在着股市强、债市弱,国债强、公司债弱”的特征。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适应的,与我国日益增长的企业融资需求也是不配套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已经成为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7、企业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信用评级由于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都是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但在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大都是政府部门或人民银行的附属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的评级技术。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所评出的信用级别的权威性较小。1缺乏高信誉的评级机构,评级市场尚未步入良性循环。2债券评级需求不足,信用评级的地位难以确立。3外部环境不佳,限制了信用评级的发展。8、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这使得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问题。指标配额目前我国对于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的是额度管理的审批模式。在对企业债的发行额度进行行政分配时,往往按“济贫”原则,把企业债额度分配给有困难、质量较差的企业,而并非进行资金的优化配置。发行利率管制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采用的收益率不可高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这样的定价既不能有效反映风险状况,也使债券的发行方和购买方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强制担保既然债券发行是计划分配的、价格是管制的,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又是面对大量散户来发行,自然就需要银行担保,这就使得债券的发行不是自由化的。违约处理我国对发行企业的违约行为通常也不是通过市场约束原则来解决,而是出于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行政干预,要求销商后续发行。这样,发行企业的违约责任就转嫁给了承销商,使得承销商面对的压力极大。所以,就不能良好的规范发行企业的一些行为。9、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税收政策1目前的法律架构不利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直接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着模糊,冲突或限制市场发展的因素。2较高的税负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基金和国债由于利息免税,成为人们优选的长期持有的品种。因此,从税收角度看,公司债券在各种金融产品中并不占有优势,而处于相对劣势。10、基础设施不配套1登记结算系统不统一,公司债券的登记结算系统分割为两部分:发行尚未形成。依赖这种纵向信用体系,国有银行能够大量吸收社会储蓄,同时,这些储蓄又因为这种依托于国家信誉的纵向信用,转换成为国债资金、银行贷款、股市资金等,从而构成对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防止了国有经济比重的过快下滑。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瓶颈1、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过多第一,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实行总量和结构控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行债券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常用手段,一般只要符合发债条件的公司都可申请发行,没有额度限制。第二,政府采用行政方法对企业债券进行定价,使企业债券发行价格缺乏弹性。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其利率密切相关。第三,政府实行优先发展股票、国债的倾斜政策。政府发展证券市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二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通常选择后者。因此股票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而忽视了企业债券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2、缺乏权威的债券评级机构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企业债券规模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有权威的评级机构对各种债券进行评级,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识别其风险和收益,以便进行选择,对发行者和承销商来说也便于销售。我国《公司法》虽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但离国际通用的债券发行基准还有一定差距。3、担保机制不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根本风险在于企业效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债券担保是影响企业债券发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的担保不仅可以使企业债券得以顺利发行,还会降低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但实际上,一些担保单位不具备《担保法》规定的担保资格或不愿意承担担保责任,使企业债券的担保常常流于形式,一旦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政府往往采取行政手段要求承销商垫付资金或用财政资金来解决。4、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规定“公司与资信评级机构应当约定,在债券有效存续期间,资信评级机构每年至少公告一次跟踪评级报告”,但对披露的内容、格式、时间和真实性没有明确要求,中报、年报以及重大事项等信息持续性披露制度尚未建立,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与资信状况也缺乏有效的公开披露渠道,使投资者对购买企业债券疑虑重重。5、缺乏给企业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从国际证券市场来看,一般将国债的收益率视为企业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因为国债风险低,安全性高,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强,且期限品种多,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以其利率为市场利率的基准。而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证券市场上没有一个基准利率,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使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http://blog.163.com/zhangjing_804/blog/static/114916401201908028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