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的票面面额和利率,与实际利率有什么关系?

路金喜 2019-12-21 19:36:00

推荐回答

折现率discountrate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针对债券来说,就是提前将债券兑现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债券的利率就是持有债券所提供的利益。当折现率高于利率,就是说,放弃债券的代价高于持有债券所提供的利益。因此,现在持有债券并不适宜。因此,债券的面值要高于其本身的价值。
管火金2019-12-21 20:36:5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我直观地说一下这个事儿吧。市场的收益率比较高,债券的收益率比较低,那么谁还来买这个债券呢?我有其他的更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可选择,就不会买这个债券。要买,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债券打折贱卖,但最后,债券的收益率,仍然是市场收益率。凡是跟市场收益率的投资品,市场都会把他们的价格拉平,到跟市场收益率相当的地步。
    赵高俊2019-12-21 20:54:30
  • ,债券定价原理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每期现金流是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息根据p=sigmaC/1+r^tsigma为求和,c为每期现金流,p为债券发行价格当收益率等于票面利率时,债券平价发行;当收益率高于票面利率时,债券折价发行。注意到这儿为次级债券,债券评级不高,一般情况下债券投资风险较大,其价格也会相应较低,肯定是折价发行。因此根据上面分析的价格、收益率、票面利率之间的关系,收益率是大于票面利率的,如果债券价格很低的话,是可以达到票面利率为5%,收益率为20%这样的差距的。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齐敦苏2019-12-21 20:19:02
  • 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没有关系。票面利率是公司发行债券时约定的利率,可以比实际利率高,也可以比实际利率低。实际利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这里的实际利率指的是与债券风险、时间相当的其他债券的利率。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实际利率,投资者就会争相购买,债券发行的价格就会上调,最终会导致公司发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和实际利率相等,反之,票面利率低于实际利率,公司只有降低发行价格,使到期收益率等于实际利率,才会有投资者购买。
    黄相怀2019-12-21 20:04:59
  • ,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关系影响到债券的发行价格。当债券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时,债券发行价格等于面值;当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企业仍以面值发行就不能吸引投资者,故一般要折价发行;反之,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企业仍以面值发行就会增加发行成本,故一般要溢价发行。
    黄相森2019-12-21 19:55:14

相关问答

债券的面值100和票面利率10%一旦确定,在流通买卖过程中是不变的,所以这张债券到期价值110是确定的,流通中变化的只是这张债券的价格。到期价值110一旦确定,债券价格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就可以用这张债券的供求来理解。随着市场利率降低注意是市场利率,不是这张债券的票面利率,投资于这张债券变得越来越有利,对这张债券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反之,投资者会倾向于选择其他利率更高的产品,对这张债券的需求就会下降,这张债券要想在市场上流通就只能降价。面值和票面利率不变是债券的基本性质不考虑浮动利率债券等特殊债券,金融产品价格和利率之间是反向关系,其中的价格是指产品的流通价格,利率是指市场利率。考虑理财产品,假设购买了5万,利率为5%的理财产品,这里5万可以理解为面值,也可以理解为该理财产品的发行价,反正到期可以得52500不考虑风险。理解“反向关系”需要把此理财产品放到市场上交易。如果市场利率此时正好是5%,该理财产品可以卖5万;假设此时市场利率是10%,肯定没人愿意出5万买,此时价格必须下降才有可能卖出去,同理,如果市场利率下降了,这个理财产品的价格就可以高一些。如果个人理财产品最少要买10万,那相当于面值10万利率5%的金融产品,把它放到市场上交易同样遵循“反向关系”,不能拿它和5万的那份产品比较。
凯恩斯认为,对30年代的大危机,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不仅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推波助澜,使危机雪上加霜。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税收必然会因收入下降而减少,此时政府仍坚持预算平衡,势必要提高税收,或者减少政府支出,税收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少了,支出自然减少,此时政府支出也降低,那么整个社会的总支出进一步下降,就会加深经济衰退。反之,当存在通货膨胀时,税收会因收入上升而上升,为保持预算平衡,政府只能减少税收,或者增加支出,前者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支出相应扩大,再加上政府开支增加,于是社会总支出进一步扩大,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照此说来,追求年度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凯恩斯指出,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常态,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能自发地达到经济平衡增长所必需的水平。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不能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必须扩张政府的财政支出,推行积极的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使西方国家不仅度过了大危机的难关,而且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凯恩斯主义也因此得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其追随者又将该理论体系不断发扬光大,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便是其中的一名干将。他认为,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是在大危机的特殊时期产生的,也的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永远处于危机中,而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因此,财政政策就不能以扩张为基调,而应根据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交替地实行紧缩与扩张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学上,称之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具体说,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增加开支,降低税率,造成预算赤字,以拉动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则要压缩开支,提高税率,造成预算盈余,以减少社会的过度需求。按照这种政策,财政预算无须年年平衡,可以在萧条时期实行赤字预算,繁荣时期实行盈余预算,使经济在大的周期内盈亏相抵,收支基本平衡。凯恩斯理论诞生以后,给西方世界带来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欧美诸国经济实力日增,政府的职能也不断膨胀。尤其是这些国家,在二战以后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财政政策也围绕这一目标,相应做出了调整。以英国为例,其福利体系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英国公民从呱呱落地起,就有儿童福利金在等着他;上学以后,可以拿教育津贴;除几项特殊的医疗服务外,看病几乎不用掏钱;年纪大了,有养老金;失业有失业津贴、社会救济;另外,还有生育补助、住房补贴、困难补助等等,政府对公众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中国有句老话,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建设福利国家,政府职能无限扩大,开支有增无减,要消除高额财政赤字,最终出路只能有一条——增税。英国人在享受前所未有的高福利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税收负担。197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英国企业的税后利润仅为8.5%,比北美国家低了7个百分点。实行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固然使英国人的收入更加均等化,但那些富有创意的人才,勇于冒险的投资者,却大呼吃亏,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远离英伦,另择生计。原本一心为民的福利财政,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是有悖决策者初衷。其实,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救不了大危机;福利国家的财政,无法跳出税收、支出交替上升的怪圈;凯恩斯学派的补偿性财政,也在风光了几十年后,给西方经济造成了“滞胀”。不过,不管一种制度,还是一项政策,都是时势造英雄,历史地看,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经济学家也好,政府决策者也罢,若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教训,既不断章取义,又不轻率抛弃,兼收并蓄,立足实际,必能使将来的财政政策,少一些缺陷,多几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