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摊销的折价计入应付债券的借方还是贷方?

樊晓刚 2019-12-21 19:37:00

推荐回答

A、债券发行时产生的债券溢价B、债券折价的摊销C、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应付债券期末计息。
龙少飞2019-12-21 20:36:5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应付债券"的贷方反应了:1、债券发行时产生的债券溢价2、期末计提应付债券利息3、债券的面值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它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发行债券的价格受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债券。有关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1、企业按面值发行债券:借:银行存款贷:应付债券——本金2、计提利息:借: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3、债券还本计息:借:应付债券——面值——应计利息贷:银行存款。
    连业青2019-12-21 20:54:31
  • 1、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借方余额表示溢价购入债券,利息调整摊销额的增加;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贷方余额表示折价购入债券,利息调整摊销额减少。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子账户是就是对取得时的价值与票面价值之间的溢价或折价额在持有期间内进行合理调整的所用到的账户。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所付的价款在很多的情况下会高于或是低于票面面值,高于形成溢价,低于会形成折价。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收回期限固定,收回金额固定的特点。也就是每期应收到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如果按债券的面值和面值利率来确定你的投资收益时,就不会反映实际收益,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为有溢价或折价,实际上的收益理当高于或低于以票面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所以要将这部分溢价或是折价按照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使每一期的收益都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收益。扩展资料: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1、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方余额。
    黄盛昌2019-12-21 20:19:04
  • 借方反映债券溢价的摊销和归还债券本金。贷方反映债券折价的摊销。
    连俊彦2019-12-21 20:05:02
  • 所以是“折价发行”的债券提前赎回对么也就是发行时分录类似:借:银行存款90借: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0贷:应付债券——面值100这种的么尚未摊销的折价本来在借方现在要转出,那就是从贷方了。
    黎登想2019-12-21 19:55:17

相关问答

一,债券违约推升再融资风险。违约事件发生可能使市场再融资压力上升。这一方面表现为违约相关行业和地区信用环境恶化,部分企业债券融资变得更为困难,随着违约事件逐步增多,债券市场上推迟或取消发行现象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债券违约还极有可能导致其他融资渠道受限,加剧市场整体再融资风险。而企业一旦承受不住转而抛售资产偿还债务,演变发展下去,极端情况下经济可能陷入“债务-通缩”循环。

二,债券违约可能引发区域性信用风险发酵。一方面,由于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相对更易引发市场关注,在市场整体强烈的风险规避偏好下,由个别风险事件引发局部性和区域性信用风险抬升的可能性加大。投资机构出于谨慎考虑大概率会减少相关区域金融产品的投资,由此导致相关区域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变得更为困难,或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再融资压力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在区域上扩大化;另一方面,部分区域内企业联保、互保现象较多,在经济处在周期底部的情况下,联保链条内企业往往已经承受了自身的经营压力和资金短缺问题,对于其它企业的支持作用有所减弱。此时一旦有一家企业出现违约,对相关多家企业的资金需求会顿时加大,企业资产可能被冻结,由此引爆区域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也会大幅上升。

三,债券违约可能加大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隐患。债券违约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回购交易额巨大,是创造金融体系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违约事件冲击下,债券作为质押品进行再融资的能力将大幅下降,加上机构被迫去杠杆,腾挪资金配置安全资产,债券抛压加大,导致市场内部分流动性快速消失;

二是债券违约可能导致持有相关债券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产品、公私募基金等面临集中赎回风险,而由于金融产品相互嵌套、关联程度较高,个别产品赎回很可能快速向更大范围扩散,金融市场风险迅速上升;

三是由于债券违约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券抛压、金融产品赎回风险的上升,市场的恐慌情绪会快速蔓延,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敏感度明显增强,一旦金融机构间融资出现困难,信用风险将从企业层面扩散至金融机构层面,影响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