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解释下CDS信用违约保险,我看不懂

路道远 2019-12-21 20:54:00

推荐回答

信贷违约掉期CDS--CREDITDEFAULTSWAP是信贷衍生工具之一,合约由两个法人交易,一个称为买方,而是具有投机性质,例如买方可以以合约赌博某家公司快会破产一样,而他从未对该公司作出放债。目前尚无准确的收益和损失计算方法。
赵颖霞2019-12-21 21:21:2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四。次贷。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粱光强2019-12-21 21:08:12
  • 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即信用违约互换,又称信贷违约掉期,是进行场外交易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之一,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信贷衍生工具之一。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债权人通过CDS合约将债务风险出售,合约价格就是保费。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方,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方,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合同定义的违约事件如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方违规招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债务重组等,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扩展资料:2019年,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经济就像在CDS市场上走钢丝,摇摇晃晃随时都有跌落的危险。9月份,美国政府注资850亿美元,挽救了濒临崩溃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为保险对象的CDS合约的投资者,有权根据合约条款要求得到赔偿。信用违约掉期-信贷衍生工具。
    粱光强2019-12-21 21:03:26

相关问答

这是别的网友发布的我只是黏贴过来你买了一个债券,该债券溢价发行,你花了1200元才买到,但是利率很高。市场利率才5%。债券成为了你的资产,期初你付出的成本是1200元,对你来说债券的账面价值是1200元。持有一年之后,再次进行核算,按市场利率你付出1200元做别的投资应该得到的利息才1200*5%=60元,但是该债券投资所得的利息却有1000*10%=100元,你多得利息收入40元。这40元多的收入可以抵扣成本,于是期初的1200-40元,此时摊余成本变为1160元。第二年底,再次核算,100元-1160元*5%=42元,抵扣成本,摊余成本变为1118元。第三年第,再次核算,100-1118*5%=44.1元,摊余成本变为1073.9元。每年这样成本累计减少,最后你实际上还是花了接近1000买的这个债券,并没有多得利息占便宜。反之亦然。以长期借款举例第一步:一笔100万的长期借款发生,但是实际收到80万,20万差额是利息调整,长期借款贷方100万,借方登记一笔长期借款-利息调整,长期借款整体账面价值=80万第二步:摊余成本:以后各期摊销这20万利息转入财务费用等科目。摊销后长期借款贷方不变,借方,长期借款--利息调整逐渐减少,摊余成本就是长期借款摊销利息后的整体账面价值。若长期借款有归还,那归还部分也要相应减少摊余成本。总结:摊余成本就是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类似!不懂续问。
概述编辑通常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与其资产不够优质、信用不明有关,需要靠第三方机构提升自身品质,即需要信用增级。以中小企业常见的担保为例,某企业向银行贷款,碰到了钉子,额度不够或者根本贷不出钱,这时它找到一家担保公司,付给担保公司一笔费用,让该担保公司为其担保。当该企业不能按期偿付银行贷款时,银行可要求担保公司代为偿付;可以看出,担保公司做的是一笔有风险的生意,它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如果最终风险不存在,则获得了一笔担保费,如果出现风险,则自担损失,所以担保公司对企业也是要细致考察的。对银行而言,当看到原本不够合格的贷款企业附加了担保,风险降低了,就乐意对其放款。像责任保险、企业担保、信用证之类外部信用增级工具都是一种分担风险并获取部分收益的形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改善品质。信用增级工具编辑资产支撑证券化中第三方提供的信用增级工具包括专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企业担保,信用证和现金抵押帐户。在外部信用增级中,最简单的形式是专业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在信用卡应收款中是非常普通的信用增级形式。CCA是向发行信托机构提供的再投资于某些短期合格投资的贷款。贷款金额可以通过从交易中获得的额外利差来偿还。所有由CCA担保的档级的损失将由账户中的收入来弥补。大多数外部信用增级工具的主要缺点是容易受信用增级提供者信用等级下降风险的影响。像前三种增级方式都受到信用增级提供者自身信用等级的限制,不可能达到比自身信用等级高的信用评级,因此证券的信用评级直接受信用增级提供者信用品质的影响。但是,CCA与它们不同,因为对证券提供担保的是现金账户,所以证券的信用评级不受担保人的影响。内部信用增级则避免了该类风险,信用增级是基础资产中所产生的部分现金流来提供的。内部信用增级的方式有建立次级档,超额抵押,以及利差账户。优先/次级结构是常用的内部信用增级手段。简单说来,优先/次级结构就是将资产支撑的证券分为不同信用品质的档级。不同档级的偿还顺序可以是按比例偿还,也可以是将损失先分配给次级档的顺序偿还。最近,出现了高档级的支持档,又经常被称为夹层档。由于这种结构建立了对优先档的额外支持,所以称为是超级优先/次级结构。超额抵押编辑超额抵押是另一种常用的信用增级形式。超额抵押的信用增级结构利用了额外利差来支付债券本金,额外利差是在支付了所有费用和债券息票成本之后的金额。这种支付结构也称为是涡轮结构,因为它加速了债券本金的偿还从而为损失建立了一个超额抵押的缓冲。以超额抵押作为信用增级的一种替代方法是使用利差帐户。与超额抵押的结构相似,通过交易中的额外利差,利差帐户的金额会上升至由评级机构确定的预先决定的水平。与超额抵押结构不同,额外利差是以现金形式在帐户中积累起来并且以某些短期合格投资的形式进行再投资。在实践中,大多数发行人使用内部的或外部的信用增级手段的结合实现信用增级。例如,超额抵押和利差帐户都可以使现金流获得投资级的信用评级,然后再利用专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就可获得AAA的信用评级。
SHIBOR2019年1月4日,SHIBOR开始正式运行。全称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希望培养的基准利率体系。 Shibor是中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是以16家报价行的报价为基础,剔除一定比例的最高价和最低价格的算术平均值,自2019年1月4日正式运行。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 Shibor报价银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在中国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每个交易日根据各报价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出每一期限品种的Shibor,并于11:30对外发布。上海首批16家报价行分别为: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南京商行,德意志上海,汇丰上海,渣打上海。2019年5月,广发银行也成为SHIBOR基准利率互换业务报价行。目前对外公布的Shibor共有8个品种,期限从隔夜到1年。2019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所发行的浮息债券均选择3个月Shibor作为基准利率。2019年,Shibor继续在债券发行定价中发挥作用,不仅以Shibor为基准发行浮息债,全年发行的57只固定利率的企业债全部参照Shibor定价,还有部分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也参照Shibor定价。201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两只Shibor浮息债券,它们均选择了3个月Shibor作为基准利率。 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站查询实时SHIBOR。
CDS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交易对手之间的衍生产品,类似于针对债券违约的保险。CDS的购买者通常向卖方付款,购买某种债券如果违约,可从卖方获得的赔偿,合同可能长达一至五年。其价格以BP表示,价格越高代表双方认为债券违约的可能性越大。1000个BP即相当于1标准合同为针对1000万美元的债券,每年要付年保险费100万美元。CDS也常常会被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用于对赌某家公司的未来是否会破产,而交易者并不真的持有某家公司的债券。美国CDS的市场规模巨大,覆盖的债券和贷款的市场高达62万亿美元。在CDS合约中,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一般用基于面值的固定基点表示。如果不出现信用主体违约事件,则CDS卖方没有任何现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以现金形式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以面值购买CDS买方所持债券。CDS卖方可由主承销商或商业银行等第三方来担任,并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或其他市场进行CDS的交易,从而转移自身的担保风险。在企业债券发行中引入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实现企业、CDS买方、卖方三方的共赢。对企业来说,通过发行附有CDS的企业债券,不仅可以降低债券的发行门槛,摆脱对银行担保的依赖,而且有利于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从CDS买方角度看,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可以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获取稳定的收益。从CDS卖方来看,公司通过收取相应费用实现自身的收益,并且可以通过出售CDS进行担保风险的对冲。同时,在企业债券发行中引入违约担保互换,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首先,CDS转移了企业债券的担保风险,使银行系统风险下降,从而保障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其次,CDS推动了我国债券品种的多样化,丰富了债券市场的投资产品,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再次,CDS对于我国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真正意义的信用产品,对于市场对信用风险定价的重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交易将实现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信用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在交易中,CDS的买方按标的资产面值的一定比例定期向卖方进行支付,直到到期或指定的违约事件的发生为止。而卖方在违约事件发生时或在到期日向买方支付标的资产的面值。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四。次贷。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