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改革进程

樊朝彬 2019-12-21 22:16:00

推荐回答

利率市场化是利率体制改革目标的正确选择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松乃至解除对利率的严格管制,从总体上提高利率弹性,使利率充分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引导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并以此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实现金融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利率体制改革的目标进程,它用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间接金融管理手段取代以靠行政力量确定利率的方式演变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改革才能达到目的。应该指出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并不是说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包括利率改革在内的金融改革,改国家直接行政手段控制利率为国家间接经济调控利率,改计划控制利率为市场作用确定和引导利率,增大、市场决定利率的比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多层次、多形式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市场经济特点的融资体系。
赖鸿志2019-12-21 22:18: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规范,初步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主体地位和管理范围。1990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此时,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范围覆盖了几乎涉及所有资金价格和对计息规则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适度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动权的形式,对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尝试。1996年随着统一的银行间市场的建立,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迈上了新台阶。金融机构间的批发业务利率逐步放开,人民银行管理的利率范围不断缩小,利率管理种类不断简化。人民银行针对不同性质资金和不同行业制定的差别利率政策逐步减少,利率管理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步弱化,而对宏观经济灵活调控的职能不断增强。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统一了不同期限档次利率的浮动政策,使金融机构的定价权逐步扩大。1999年3月2日,人民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使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目前,我国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该《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扩展资料主要缺陷一、利率形成机上的缺陷鉴于利率有其特殊性,从理论上讲,它的形成应当是计划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利率作为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经济杠杆,要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和货币供应状况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反映国家的货币政策导向。二、利率构成体系上的缺陷由于存在上述缺陷,因而利率构成尚不完整。表现在一是国家计划制定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部分占绝对多数,专业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围绕基准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动的非基准利率部分占绝对少数,或者说,中央银行政策允许的、合法的浮动利率贷款极少。利率体制。
    齐昭田2019-12-21 23:57:29
  • 根据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机构及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序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择机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提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修订外汇管理条例。
    龚家骏2019-12-21 23:37:44
  •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19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9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赵驰北2019-12-21 22:54:34
  •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theonlygamein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在某种意义上指导甚或决定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剩余道路的前进方向、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也有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多样化,包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银行间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利率市场化,只有以上部分均得以实现市场化,才是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复杂性是指衍生于融资活动的利率制度与金融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错综交杂,相伴相随,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社会,还是对银行、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由于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相符合的金融产权制度约束的弱化、金融市场机制及结构的不完善、中国企业和银行的不完全市场化、金融救援机制的不健全等障碍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的改革增添了变数和难度。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评析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利率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实施渐进模式是适宜的众所周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与模式确定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从总体而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实施渐进模式是正确和适宜的,也是符合我国经济金融现状的,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采取渐进方式,从实际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故而,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应当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第二,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尽管有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进行,这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比较成熟、金融监管比较有效、各种法规相对完备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和完善。同时,当今世界各国再也不会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盲目的开放和放松管制,而是更加注重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经济所造成的风险,认真研究利率市场化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多采取了渐进的和谨慎的做法。所以,简单效仿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裹步不前,也不能因为盲目而造成全面的金融风险,而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开放策略和步骤。鉴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等实际情况,采取审慎态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和维护改革成果的现实选择。例如,确立“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这一目标本身就反映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力求稳健的特点,充分考虑了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约束力和市场机制约束力水平,以防止那些经营上出问题的金融机构通过高息揽存来掩盖现金流不足,从而严重扰乱存款市场秩序的风险,有助于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第四,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阶段,经济和金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也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必须渐进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急于求成必然适得其反。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和扭曲正在影响着这一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抉择。我国金融体制的既有框架容纳了现行的我国的利率体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决定机制,也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必然经历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创造条件、沿渐进路径从边际调整中有序推进、尽早防范后利率市场化问题无疑是利率体制改革目前最为重要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三项工作。
    赵风莲2019-12-21 22:36:42

相关问答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首先我们不是为改革而去进行改革的。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利。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在于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将面临的新形势。加入WTO意味着我们承诺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希望对你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货币的发展: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发展及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扩展资料:货币的分类:1、流通币这是原本意义上的硬币,发行的目的是为了“流通”。2、收藏币收藏币发行的目的不是为“流通”服务,而是为硬币“收藏”服务,通常由主权发行机构以高于或远高于面值的价格售出3、投资币发行投资币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规的“收藏”,而是为了保值和增值。投资币是用高成色的“币”形金属锭块。货币。
利率水平是一种金融工具按照其内在价值确定的市场价格。既然金融工具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理所当然地应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非简单地由政府行政干预来调整。但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双轨制”的利率体系——行政管制的利率体系和市场化的利率并存。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无法反映人民币这种货币资金的市场价值或真实价格。这为那些可能同时参与多种融资活动的机构提供了大量套利机会,并使得已经市场化的利率在形成机制上和经济效果上存在极大的扭曲。上述弊端迫切需要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所谓利率市场化,其内涵是,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调控方式,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事实上,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近20年。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不过,因商业银行改革不到位、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不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还面临诸多挑战。已经历时20年的改革,还有哪些步骤没有走完?改革还要走多久?从目前央行的各种举措看,利率市场化仍将以渐进式步伐迈进,中国的利率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完全实现市场化。按照央行今年对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设想,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按以下步骤进行: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修改相关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机制、提高定价水平;丰富金融产品,推动金融市场向纵深化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关报道详见总第633期B1/B2/B3版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像一架已飞行多年的飞机,即将降落至终点。继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货币当局的下一步将是发动利率革命。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向利率市场化挺进。最新的改革举措是,人民银行9月21日调整了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规则,其中将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6种存款计、结息的自主定价下放给商业银行。这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这是利率市场化整体改革最为关键的环节。自1986年中国允许专业银行相互拆借、开启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至今,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近20年。但由于商业银行改革不到位,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不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其市场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已日趋成熟。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彭兴韵博士看来,未来五年内,中国有望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分步走中国的利率按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三类。一是被严格管制的利率,主要是针对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美元小额存款利率;二是正在市场化的利率,如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此外是已基本市场化的利率,包括除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以外的各种金融市场利率、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以美元为主的外币大额存款利率和外币贷款利率等。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20年中,大体遵循着先将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又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来进行。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遵循上述原则逐步进行。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向《财经时报》指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考虑的因素主要会着眼于商业银行的成熟度。比较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并非影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在彭兴韵看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将会渐进地分步进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渐进步伐将是——贷款利率可能逐步扩大下限浮动的幅度直至全部放开;随后,逐步放开机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最后逐步放开个人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巨大挑战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得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中资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这势必冲击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过低的利润空间和过度竞争将使中资银行面临过度的利率风险。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味着利率波动将随改革的深入更为频繁,利率风险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冲击也更为突显,但中资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还没有学会像外资银行那样,广泛使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掉期等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手段来规避自身的风险。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国银行业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阻碍者,必将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和金融竞争的加剧,以及自身改革推进和公司治理的完善,最终变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迫使商业银行转型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为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创造了条件。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短期融资券等金融产品的推出和完善,优质企业纷纷选择这一成本远低于银行贷款的产品来满足融资需要。随着短期融资券市场规模扩大,逐渐会挤压中资银行贷款和置换银行存款,同时也为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提供了下浮参照。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储户也会根据其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投资收益,逐渐抛弃单一储蓄的传统行为,转而选择这种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招商银行正在酝酿与招商基金联手,将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与存款账户打通,这会给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带来一定影响。上述市场化利率改革深入将会迫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改变传统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彭兴韵看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反应。必须尽快学会自主定价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是,商业银行改革普遍滞后于其他市场改革,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的步伐异常缓慢。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为此曾多次呼吁,商业银行应该学会自主定价。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部利率处副处长胡青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今后银行所有存贷业务都由银行与客户协商决定。比如,是采用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是怎样的期限,计结息周期和方式等等。但即便贷款利率上限浮动范围在去年10月29日就被全部放开,尽管人民银行有关官员对《财经时报》称,已督促商业银行尽快落实这一政策,商业银行并没有对此采取实际性举措的迹象。在胡青看来,其原因有四。一是中国信贷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在人员、管理和技术方面都还没有从单纯的利率管理转变到以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并重上来。二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倚重利差收入,信贷竞争过于激烈,且普遍集中于大企业、优质客户上,商业银行自身信贷定价权不强。三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极不完善,这一系统的建立需要5、6年的时间。四是缺乏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和定价体系,以及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进行利率自主定价和推出规避利率风险产品时,缺乏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定价参照体系。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殷剑峰博士看来,形成完整合理收益率曲线需要优化各期限国债结构。目前,中国国债以1至10年的中期品种为主,1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品种匮乏,国债余额管理和滚动发行势在必行。债券市场的改革也将是利率市场化前行的重要条件。不仅如此,还需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引导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唯有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能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