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到处在裁员,全国经济状况都不好,想投资不知道如何下手,该如何选择?

齐庆贺 2019-12-21 19:45:00

推荐回答

买房。中国经济所以不好,因为房价提高了生产成本,房价也降低了消费意愿,很多人都在存钱买房。这时候,任何投资都不如房产更能实实在在的产生回报。这是一个循环,上瘾了是需要续费的。中国楼市并没有那么的不堪,2019年末遇冷的房价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开始回暖。买房依旧是所有的投资项目中回报最好的项目。但是房产不应该买太多,因为各地都有限制购房的政策,所以,投资一套好房子,一套就行,房产在于精致,而不在于规模。多了会被政策限制住。要投资那些最抗跌的房产。其次储蓄,有了房子,你可以银行储蓄。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不亏钱就是赚钱,因为经济不好,是大家都在亏钱,这时候你能不亏,就等于赚钱了。而储蓄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但是储蓄也有上限。你可以配合一些债券,如国债,也是可靠的。如果房产加储蓄加国债还不足以消耗光你的资本,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民间借贷。你可以把钱借给别人,注意要控制好风险,选择一些可靠的抵押物。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很多企业需要输血,这时候,银行的利息又高,你以略低于银行利息的条件作为诱惑就可以给这些企业输血,然后万一企业换不上钱,你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割抵押物。以小博大。如果民间借贷还不够消化你的资本,那你就开个银行吧。在开银行之前,不要去碰股票,小资本在股市里和赌博一样,毫无逻辑可言。你看中的是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千万别去贪图高收益的投资,不管是股市还是理财什么的,不要碰。
车建候2019-12-21 19:55:5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一般,债券从业人员口中的债券价格指的是债券交易价格。其实债券还有另一种价格,叫做发行价格。债券发行时面值一般都是100,如果发行价格低于面值,称为折价发行,高于面值叫做溢价发行,等于面值就是平价发行。实务中,首次发行的债券都是平价发行,也就是发行价格为100。那么不同债券的发行时区别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票面利率上。票面利率并不是发行人提前设定好的,而是投资者通过参与债券一级投标竞争得到的均衡结果。票面利率越高意味着发行人的需要付出越高的成本,从而债券人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一般而言,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发行时市场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三者有关。债券发行之后,投资人可以用它进行交易。交易时的市场环境较发行时有所变化,此时债券就可能不再以面值买卖。资料来自于博道投资官微)那么债券交易价格怎么确定呢?一句话:未来现金流贴现。债券发行人按照债券面值和票面利率在固定时间点向债券投资人支付利息,这些利息也叫做票息。对投资人而言,这些票息是未来现金流。我们知道,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未来现金流在现在时点的价值称为现值,求现值的过程就叫做贴现。课本上,贴现公式表述为:其中P表示债券价格,c表示票息,r表示贴现率,v表示债券面值,n是债券存续期。实际上,反过来看,贴现率衡量的是投资人以P买入兑付n期票息c以及面值v而获得的实际收益率。那么很自然的,至少投资人可以获得市场无风险的收益率的时候才愿意以价格P持有债券到期,也就是说贴现率大于等于市场利率。那么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再衍生一下,上述公式如果已知r求P,那么就是贴现,而如果已知P求r,计算出来的其实就是债券到期收益率,它衡量的就是投资人持有债券到期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率。通俗地看利率和债券价格的关系由上面数学关系就可以直观的看出R上升,P就下降。从逻辑上怎么讲?为什么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价格的本质是供求关系的体现。债券价格下降意味着债券的净需求减少。从债券需求来看。利率上升了,如一个月前你以10%的市场利率平价发行了一张债券,现在市场利率从10%升到12%。意味着投资人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收益更高的债券,因此你债券的需求就下降了。需求下降,价格自然下降。为了更通俗地理解债券价格和利率的关系,我们今天引入的一个公式:今天的价格*利率=未来的现金流,等式中的三个数字永远都在变,但是这个等式是一直成立的。拿股票来说,一般是企业的盈利情况时好时坏,所以未来能够取得的分红是不一定的。盈利情况差,分红少,现金流少,今天的价格就要下跌。反过来也一样。有时候企业自己的盈利状况没有变,但是央行调整了利率,比如今天利率下调了0.25%,那么股票的价格就应该上升。
在内外经济均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势下,全面审视中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审计署开始全国性地方债审计,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地方债风险急速浮出水面。业已审计的36个地区债务中,居然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而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负债率超100%意味着资不抵债,因此,对中国可能出现“底特律式破产”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事实上,背负着千亿地方债而备受关注的鄂尔多斯,今年以来就出现了财政收入负增长,一度被迫缓发公务员工资,压缩或者停建公共建设项目。鄂尔多斯能否自我走出债务危机,现在根本无法判断;甚至,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大省江苏,也深陷地方债泥潭。一直和广东争夺中国经济“一哥”地位的江苏,去年通过金融机构售出的债券竟是广东的三倍,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江苏经济举债为继的现实。当前我国的地方债问题,究竟是债务危机还是财务困境,学界尚有争论。不过,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即地方债暂时没有失控,也无法掩盖不少地方政府发新债还旧债从而放大地方债风险的事实。有报道说,现在就连一些小城镇也在借助投资实体发行债券,要是全国2800多个县都在发债,其累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大爆发,后果有可能比想象的要严重。因此,不能再抱着认为有国家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信用托底,地方债即便发酵也不大可能引爆成为全局性的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老皇历了。因为,无论如何展期只是阶段性的安排,如果出现大面积集体违约,则经济本就存在内外失衡的中国,必须格外小心地方债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与地方债一同位列当前我国经济最为突出问题的房地产泡沫,更是我国这些年来挥之难去的巨大风险。笔者曾说过,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如果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则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从系统性风险来看,房地产泡沫破灭相较股市泡沫破灭对经济具有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因房地产泡沫破灭诱发的GDP下降,是股市泡沫破灭后果的两倍;而从中国房地产发展史来看,当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曾使国内金融业遭受重创,物价高涨,通货膨胀率一度曾高达两位数,经济也因此不得不大调整。而今如果房地产泡沫再次破灭,则由此将引发的银行体系的大崩溃,其产生的雪崩效应,甚至要超过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也有可能因此下降两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如果主要发达国家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频频对中国发难,则中国有可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情况下,在经济遭受重创之后错过重振的时间窗口。房地产面临的巨大经济风险,各级各地政府不可能不清楚。发改委主任日前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但本轮长达十年的房地产调控周期之所以出现反复,显性原因在于调控目标与手段不匹配;进一步原因是既得利益团体在阻碍有效调控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深层次原因则由于经济战略转型进展缓慢和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缺位,致使各地经济深度依赖房地产业。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采取的手段往往停留在对房地产价值链终端环节的修修补补上。而不在房地产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动手术,有关部门始终在盘根错节的房地产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迟迟不能告别“土地财政”、“土地经济”局面,那么,所有针对二级市场的所谓杀手锏,最终都有可能将调控成本转嫁到刚性需求的市场主体身上,就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助推房价上涨的格局。细究起来,地方债与房地产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是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借出资金,只要房价上涨,则由此带来的土地财政收入便可覆盖这笔债务,反之则反是。因此,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银行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不能尽快清理地方债黑洞,不能有序挤压房地产泡沫,不采取决断性措施彻底整治“投资饥渴症”,则局部风险的扩散和发酵极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式经济危机。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对策,中国就有可能在无法对外释放风险的情况下,独自吞下经济危机苦果。如果爆发中国式经济危机,届时中国除非拥有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否则,像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深度嵌入世界经济实则体质还很弱,国际竞争力还在较低层次的新型经济体的新兴大国,遭受危机的后果很可能比美国、欧洲和日本当年的经济危机更严重。而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已大不如前。由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固然需要打造升级版,但当下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是赶紧对经济体系本身作彻底体检,并切实针对相关突出矛盾筹谋相应对策。考虑到地方财政收入不大可能大幅度持续增长,因此,当下消除地方债黑洞的关键之举有二:一是对五花八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做一番彻底的体检与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厘定相关融资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各级各地政府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争取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提振内需等方面实现真正的突破,以此抑制投资过热,戒掉房地产之瘾,消除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生成机制。
货币与经济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