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什么意义答案

黄献焕 2020-01-17 15:26:00

推荐回答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齐晓字2020-01-17 15:59:5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金融产业的地位与作用会更加突出,中国的金融业面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改革和开放的使命促使金融业必须进行自身革命。在这场金融革命中,大力发展非。
    梅金荣2020-01-17 17:19:06
  • 从法律意义上说,小额贷款公司并不属于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这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有着巨大区别。但事实上,除了不能吸收存款,小额贷款公司的营业制度已经十分接近银行。上海宝山宝莲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李跃如表示,所有需要贷款的人提供营业执照、贷款申请、财务证明等资料后,经审贷部门审查,并签订正规的借款借据和保证借款合同,再由负责放贷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签字后就可收到贷款。以非金融机构之名,行金融机构之实,小额贷款公司意义重大。
    齐朝华2020-01-17 17:00:08
  •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金融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在低起点的基础上迅速增加,但是其在整个金融机构中的比重并没有相应的顺利提升,加之其内部结构不合理,这些均严重制约了金融体系效率额的提高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使我国金融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首先,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安排,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尽管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很长时间内缺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信托公司出现风险控制弱化、资本金不足、违规经营及亏损严重等问题;财务公司出现行政干预过多、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这些都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因而,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其次,适时推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货币紧缩环境下的金融创新,政府有必要适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快速发展的机会。比如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助等手段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对这些企业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再次,政府应积极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向中小企业倾斜。与银行体系一样,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也会偏好大企业、大项目。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工具,通过财政资金实行担保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关系,完善各种类型的贷款担保机构,组建多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以适应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此外,为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良性循环,政府应积极搭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等其他机构的融资平台,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财政资金支持,实现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多元化和稳定化,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边可斌2020-01-17 15:55:18
  • 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必要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长期性。单一的国家银行形式与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的现实显然是不和谐的。从金融体系改革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及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众多金融机构的并存。是金融业开展竞争的必备条件。如果垄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且会影响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努力将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商业银行的同时,还要大力支持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基础上的以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金融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长期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措施,陆续组建一些较大的商业银行,并引导国有商业银行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各类企业提供服务。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九大商业银行和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了庞大的金融体系,同时也形成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要允许成立非国有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应当是一个包括国有、股份、地方、合作以及私营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金融体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确立要以市场金融的发展为前提,而市场金融的发展则有赖于金融竞争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形式的多种经济成分的金融机构之间平等而有序的竞争,具有合理配置资金,调节资金供求,提高效益,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以及促进金融服务内容创新和服务质量提高等功能。众多金融机构长期并存,是金融业展开竞争的必备条件。在努力将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商业银行的同时,大力支持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日益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金竞争、信息竞争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企业形象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设计、改善、再塑造自身在公众面前所表现的形象,构建金融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氛围、最佳的社会舆论,就能真正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争取良好的市场地位,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黄盟盟2020-01-17 15:37:18

相关问答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摘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自2019年以来,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金融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纷纷引起极大的关注。针对我国银行体系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流动性过剩的概念以及表现,深入分析了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措施与改革方案。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引言经过多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逐步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态势,但却出现了市场流动性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所谓流动性过剩,广义上是指银行所保有的资金超过社会的有效信贷需求;狭义上是指短期资金活期存款和现金超出日常和可预期的现金兑付需求。2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2.1银行系统超额准备金高居不下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只有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其中仅在2000年到2019年,全国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已经由4000亿元猛增到1.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从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9次将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从1.62%下调至0.99%。尽管如此,超额储备金目前仍然达到近1.4万亿元。虽然商业银行此举有获取无风险收益用于将来投资的意图,但是在如此低的超额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仍如此之多,也可以说明银行流动性过剩。2.2分业经营体制下的存贷差因素存差,顾名思义就是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自1995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由贷差转为存差,到201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差达到11.01万亿元,且由过去部分地区存差变为全国各省市均为存差。我国银行业的存款资金余额到2019年末达33.54万亿元,近10万亿元的存差与30万亿相比,显然不是一个小的比例。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也相应的从1995年的93.8%逐年下降为2019年的67.16%。在混业经营体制下,根据存差规模来判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不科学的,但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因资金运用渠道有限,商业银行资产主要用作贷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还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依赖于利差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存差的规模以及增长速度的大小来大致判断是否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就不断在下降。但是近几年,存差增速和增幅显著上扬。这说明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存差规模迅速扩大,存贷比显著下降,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2.3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在我国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其它资产除了一部分作为超额准备金存放央行以外,还有一部分主要用于银行间交易。当前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率徘徊在1.32%一1.42%左右,远低于一年期2.25%的存款利率,两年期金融债券发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而货币市场的加权平均拆借利率也从2019年初的2.06%下降到如今的1.45%左右。从目前的趋势可以预期,金融市场的利率重心还将下移。流动性过剩已经造成了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在货币市场利率走低,与银行存款利率形成倒挂之时,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还如此活跃,由此可见,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裕。2.4M1,M2增速持续背离截至2019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为68.0%,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6%。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此外,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之间的“剪刀差”也明显扩大。3应对流动性压力的解决办法流动性过剩不仅会带来银行体系过度竞争,增大利率风险,影响银行盈利能力,而且加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了央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鉴于流动性过剩的种种负面影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来缓解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困境:3.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抵消信贷相对下降带来的利润挤压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减少其存贷利差,导致其利润空间下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大力开拓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条好的出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虽然涉及到9大类420多个品种,但是这些产品收益率比较低,缺乏高科技含量。我国银行应利用其店铺性网点密集的特点,发挥与企业居民有直接联系的优势,开发出能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需求和习惯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可以把开发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业务,高端个人客户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顾问,资产管理,以及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国内保函等方面,积极参与对外招商引资活动和企业借贷活动,并且可以逐步积极参与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学习国际上成功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银行的国际化竞争。3.2银行重视差异化竞争银行产品服务差异化是指它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样式、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显示出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将它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世界范围内的银行业正在从同质化走向差异化,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都有其自身特色的业务侧重点。我国银行需要强调特色经营,优势经营,精品经营,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做出特色,不要四处出击。银行应确定目标客户群,根据客户需求做出一整套符合客户实际利益、最能满足其服务要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以这种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和差异化的服务,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3.3对住房、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进行支持针对住房、医疗、教育等国民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的问题,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专项国债用于支持经济中薄弱环节的发展。此举不但短期来看可以疏导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而且长期来看能够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降低国有银行被动吸收存款的压力。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了经济体系中的突出问题。流动性在削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这给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好的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以此为契机解决现有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升金融改革整体效率,以使得我国宏观经济体系能够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Banksandliquidity,DouglasWDiamond,RaghuramGTaja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2001.Vol.91,Iss.2.pg.422,4p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