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宗族主义或者说那种大宗族还多吗?

辛大勇 2019-12-22 00:01:00

推荐回答

主要是北方战乱较多,很难形成大的宗族势力。而南方地形和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南方人在家庭宗族观念上要强过北方人。特别是现在南方一般一家人从事的行业都基本上都一样。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巨大,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北部肥沃的平原养育了大量人口,但也使移民更加方便,更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南方有许多丘陵盆地。定居在这里的人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不容易流动。他们相对稳定,容易形成大家族。在今天的南方,一个姓氏和一个村庄随处可见。秦汉以前,当时的人们基本上生活在北方的中原地区,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在北方,而南方除了长江以外,大多不发达。之后北方又经历了很多次少数民族的侵入和大的战争,比较出名的如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有大量汉族和名门尽可能地迁移到南方,而没有迁移到北方的汉族人则变得低人一等,被吴虎奴役和杀害。远离家乡南下的汉族人来到了陌生的南方,需要家人的团结,他们的宗族观念比以前更加强烈。然而,北方的汉族人更担心如何在外国政权下生存。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与国外融合,这使得家庭观念变得薄弱。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新儒家以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和个人信仰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系统的哲学信仰体系,成为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说。当时,宋朝偏向南方。南部地区受朱成理学的影响最大,这使得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更重视家庭和宗族观念。
连传宝2019-12-22 00:19:2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南方很多原住民族。大多数地区由山的阻隔,相对战争要少,同时这种情况下又要族人团结以抵抗可能的外部入侵。而北方平原,因战争而人口流动频繁,宗族被保留相对较少。
    樊振生2019-12-22 01:54:08
  • 宗族很强大的,有血缘关系,在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宗族发展也比较富有,很多事情都没暴出来,被动用关系和金钱压下去了。这是黑帮比不了的,黑帮没有宗族这么抱团的。
    龙山红2019-12-22 00:55:05
  • 据我的了解,北方人的宗族认同观念确实没有南方人强。在南方,如果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姓时,可能都会攀谈一番,问一问对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与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结交为家族中人,日后相互联系。在北方,同姓人之间,也不过是同姓而已,没几个人会对对方的籍贯和祖宗的来源有什么好奇,最多说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还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北方人要强?这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异。自古以来,地处北方的中原,就是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明讲究休养生息,互帮互助,共谋发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中原以外的游牧文化则是征服虐夺,强加于人的争霸思维。两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维也就导致了族群观念的不同。在古代,中原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窥视。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地相互征伐统一后,形成气候,便将触角伸到中原,先是抢劫人畜,粮草,以供温饱、泄欲,后得寸进尺,直接侵占地盘,夺去政权,奴役汉人。在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华北地区便成了华夷争霸的战场,也成了民族融合温床。在中国历史上,导致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大事件,就有西晋“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以及后来的蒙元、满清等两朝,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不但改变了族群文化,也改变了族群观念,族群观念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宗族观念的不同。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节点上,中原很多汉人,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举族南迁,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外族驱逐的心态,于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家庭宗族观念。而在几次历史事件中没有逃避的汉人,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臣服或融入,并和游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经族群观念便慢慢淡化了。特别是宋代,整个宋朝先是受到辽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践踏,而明朝之后,满清的统治,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中原及华北。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原及华北几乎被游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宗族观念的弱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将张弘范,其祖上为北宋汉人,其父为金国统治时期汉人,张弘范则成为元初的大将,亲手消灭了南宋。至于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游牧部族发祥地,因商贸的发达,民族众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为复杂,族群观念也比南方还要淡化。其实,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方汉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中原赤字之心。他们北望中原,心系华夏,随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虽是沧海变桑田,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永不变节。因此,有了族群观念的强弱对比,就有了宗族观念强弱之分。
    辛培勇2019-12-22 00:37:06
  • 中国古代南方战争较北方少,宗族迁徙较少,古代北方胡族同汉族多有征战,人民被迫举家迁徙,明朝有山西洪洞县大移民,近代更有华北各省人民去东北“闯关东”,宗族迁徙较多,宗族比较分散,不能形成稳定宗族社群,有的胡族被汉化后采用汉姓,宗族意识逐渐淡化。而南方汉族多是两晋时期北方汉族后裔,宗族意识自古强烈,一旦由于再次迁徙而产生同当地宗族矛盾后多会团结一致对外。
    赵馥洁2019-12-22 00:07:10

相关问答

除机构外,单从交易席位很难得知接盘者的身份,但其接盘的目的还是可知一二。在大宗交易上接盘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折价短线套利,二是利用大宗交易收集筹码。一般情况下,利用折价短线套利时,折价率一般都比较高,对流动性较小的创业板来说,通过大宗交易收集筹码是一个好办法。有些股票在大宗交易后的第二天涨停,有些则立即暴跌,这都是市场情绪化交易带来的影响。对于这类股票的投资,应该着眼长期,忽略短期波动。而减持价格距离市场价格不远的,减持公告后的表现也一般会较为乐观。另外,大股东的减持目的非常值得关注,对于为了公司发展而利用减持进行短期融资的公司可以持有,而在减持期间出现诸多利好消息的公司需要谨慎,这往往可能是出货的诱饵。出现大宗交易对股票未来走势是好还是坏:按理说应该是坏事,因为大宗交易基本上是大股东在抛。但有时候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据统计,出现大宗交易榜单上的股票,其后几天的走势大多数是涨的,而且很多是凶猛地上涨。可以这么理解,大宗交易的买家大多是炒家,也就是常说的庄家。他们在正常二级市场上吸筹有的时候很难,通常吸筹成本很高,所以在大宗交易市场吸筹就相对简单了,还能有折扣。买进来当然不是为了亏钱,所以在走势上往往会有一波强劲上扬走势。但是要注意逢高走人,因为以后往往伴随着阴跌。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在一起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