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放了近三十年的五粮夜现在的价格

樊文俊 2019-12-21 23:43:00

推荐回答

本文是一天朝经济,向来讲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谓“广储量”是也。从五胡乱华到隋朝重建大一统,将近三百年的战乱造成的食不果腹,饿殍遍地,给隋文帝杨坚君臣的肚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隋朝建立后,关中即环首都地区几乎年年旱灾,接连出现大范围饥荒。为了吃饭,隋文帝只有率领群臣百姓集体外出讨饭,跑到洛阳去吃粮,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逐粮天子”。吃饱饭才是硬道理”,成为隋朝君臣的广泛共识。只要手中有足够的粮食,就能稳住钓鱼台,任凭他风吹浪打。于是,隋朝的“义仓”政策很快出台。二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粮食来源,从“劝导”百姓自愿交纳、邻里互助转变为强制性的国家税收。三“义仓”国有化后,隋朝迅速富强起来。两年后,即开皇十二年公元597年,财政部门给隋文帝打报告,“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要知道,这种景象在隋朝以前,只有汉武帝时才出现过。而汉朝达到这般富庶,用了七十年。而隋朝从开国到现在,才短短十来年,积累速度相当于汉朝的七倍。从汉武帝到隋文帝,虽然过了七百年,但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生产效率显然没有提高七倍。隋朝积累财富的速度如此之快,除了战争破坏性没有汉初那么严重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富尤其是粮食,大规模的从百姓家里转移到政府手里。国家财富的高度集中,带来的必然是普通百姓的相对贫穷,大河满了,小河自然就枯了。百姓抗风险能力迅速下降,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到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赤日当空,“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本来以应对灾年为目的的“义仓”,此时竟然拒绝开仓赈灾。这还是仁厚的隋文帝时期,更不用提炀帝了。通过“义仓”的集聚,隋朝积累了巨型的粮食仓库,洛阳“含嘉仓”等粮仓的粮食,直到唐朝建立五六十年后还没吃完。而隋末民变的直接原因,就是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只有去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手握天量粮食财富的隋朝短命而亡,其间关节,就在这里。四唐太宗贞观初年,天下仍然是水旱连年,又有大臣建议设立“义仓”。李世民明确予以拒绝,害怕重蹈隋朝变备荒粮储为国家重税的覆辙,注意藏富于民,把握好国家与民间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尺度。李世民认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只要百姓手中有粮,那国家就心中不慌。在这一宽松财政税收政策的指导下,不久,唐朝就迎来了民富国强的“贞观之治”。可惜,懂得这个道理的李世民很少,不懂得或不承认这个道理的杨坚很多。小河干了,大河的水还能存多久呢!与其等着百姓决堤放水,还不如自己主动泄洪。
黄皎林2019-12-22 00:02:0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