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路谨铭 2019-11-06 00:02:00

推荐回答

小题1:D小题2:B小题3:C小题1:泫,在文中的意思为“流泪”。小题2:第一句“复庵”喻有“复国”之意;第四句“东向以迎日出”含有心向东方故都北京,盼望明室恢复,光明重新普降大地的复国之志;第五句中的绵上之山,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用此典故含有重返故国之意;第六句“极望”的对象是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的地方。第二句“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说的是李自成的行为,与作者的复国之志无关。第三句“有松可荫”只是介绍庵的环境,不含有“复国之志”的内容。小题3:A项中的范养民是位太监,并没有做官,也没有弃官。B项中的伯夷叔齐住在山上采野菜,只是为了表明不食周粟,不与周朝合作,互相谦让是在谦让君位。而范养民的心愿即是不与清朝合作。D全文的中心主旨是表达了作者的复国之志。而范养民及复庵只是中心的材料。复庵记》译文过去的太监范养民先生,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城北京步行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后,才能够在华山西峰的左侧建立一所房屋,命名叫复庵。华山附近的贤士大夫们大多都和他交游,环山而居的人们都信任他并尊敬他。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他从小就读书,喜好《楚辞》诸子百家及经史文章,大都有所涉猎,成为太子的伴读。正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二王将要退出北京城的时候,范先生推知他们一定将要向西走,于是就弃家跑到关中,准备将尽自己职分。可是太子竟然不知到哪里去了,于是范先生成为了道士隐居下来。华山高耸的山巅上,有亭亭如盖的松树可以成荫乘凉,有肥沃的坡地可以种菜,有清泉可以汲取,不向朝廷纳税,不受其宫观户籍的限制。华山下面的人们有的给他提供木材赞助,所以他能够创建这个庐庵居住。这个庐庵有三间屋,朝向东方来迎接旭日升起。我曾经在这个庐庵中住过一个晚上,打开大门向黄河东边望去,那首阳山,苍翠高耸,这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二位先贤采摘野菜并忍饿不食周粟的地方啊。好像他们仍在那里做揖互相谦让国君之位。这些本来就是范先生心生羡慕并努力去做的事情啊。从首阳山向东,就是汾河的湾岸,绵上之山,在茫茫云烟之外若隐若现,好像将要看见了。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逃亡,回到晋国后又隐居在这里了。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再从这里向东,太行、碣石之间,是已故的大明王朝皇宫皇陵的地方,距离华山遥遥渺渺极目远望也不能望见啊。我和范先生都怅然落泪。写下这篇文章,留在华山中,后来登山的诸位君子,不要忘却范先生的心愿啊。
赵飞雄2019-11-06 00:20:3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小题:A小题: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小题: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小题:无旧时的太监范养民,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齐智军2019-11-06 00:11:16

相关问答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②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③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④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满期年⑤,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道理:做事不一定要直达目的,曲折行事乍看荒诞,却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当思维进入死角的时候,不妨绕饶远道,用另类的思维来重新看待。五十步笑百步,笑到最后的人往往是先前被人嘲笑的人。
小题1:花费,此指白白费掉,通“返”,返回小题2: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小题3: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中两字词易理解错误,要注意,“捐”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花费”“浪费”,“反”通“返”,这在古文中很常见。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容易理解。解释文言字语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在句子的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小题2:试题分析:“所”,虚词不译;“求”,文中是“买”;“生”:活的;“安”,表示反问;“事”:做什么。点评:本题不难,句子内容很简单。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小题3:试题分析:将短文大致翻译一下,了解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提问在文中寻找相关文字信息作答。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了解文章内容,就要弄清作者写了些什么,从哪些方面所写的,对文言文来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