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6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可喜成绩

粱冬霓 2019-11-05 23:52:00

推荐回答

我国原来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缺陷主要如下:国家行政机关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处于无权地位,成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主动性,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按国家下达的各项指令性指标进行生产,产品大都由国家的商业部门。
边向东2019-11-06 00:10: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01月28日 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02月19日 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02月21日 中G中央制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03月04日 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05月03日 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05月0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考古发现并保存北京人头盖骨 10月08日 中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0月15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2月23日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 01月05日 中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01月16日 中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0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 0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07月01日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07月07日 全国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07月26日 中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考古发现新洞人,正式发掘在1973年 09月05日 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亿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10月05日 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0月15日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月15日广交会开幕 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 01月8日 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01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02月23日 中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04月15日 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09月03日 中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1月20日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2月25日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竣工。1969年 02月21日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周总理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即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04月02日 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05月05日 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06月13日 决定在上海、天津、大连6个船厂新建8个万吨级船台。 07月08日 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 09月13日 丹江变电工程提前完成。0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09月25日 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09月26日 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 09月30日 北京燕山炼油厂全部建成投产。 09月30日 中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中国电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0月03日 中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0月04日 中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0月28日加速第二汽车厂建设。 11月14日加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11月16日中国农业丰收 ----1970年 04月24日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北京时间,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06月1日 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07月17日 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的20年的两倍。08月 中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10月16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0月17日中国全民援助朝鲜13.14亿。 12月25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45.8亿美元。1971年 01月02日 中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02月05日毛泽东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4亿美元引进我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03月03日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05月15日 开展工业学大庆 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06月27日 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07月08日 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08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从国外进口一米七大型钢板轧机。0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09月27日 中国无偿援助越南36.14亿元。外援金额70亿,建国来最多的一年。 10月02日 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11月07日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再次提出的《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并将总额33亿美元的另一进口方案合并考虑,采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引进计划。 11月18日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1月18日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2月07日 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年 01月13日 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1975年 01月13日 提出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01月14日 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01月15日 中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01月25日 降低半导体收音机零售价格。 02月03日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02月04日 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03月29日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05月30日 中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05月31日 国务院界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07月05日 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07月08日 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07月19日 中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07月28日 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08月08日 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08月19日 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08月19日 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08月30日 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09月01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今年早稻丰收,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09月03日 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中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09月14日 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10月07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11月17日中国原盐丰收,创历史最好水平。 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地球卫星。 12月24日焦枝铁路通车。 12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1975年下半年,连续发射成功了3颗人造卫星,被人们称之为“三星高照”。1976年 01月21日 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03月13日 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03月22日 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04月15日 广交会开幕 04月21日 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04月24日 6011米超深井打成。 05月01日 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数比1965年增加7.5倍,调查工作发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 05月12日 邮电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06月06日 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06月29日 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07月06日 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中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07月06日 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07月2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水平。07月23日 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08月07日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08月23日 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10月05日 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12月10日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谈储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12月11日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另,从1965年到1978年,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几千个建设项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是空前的。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1/3。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原文网址:http://q.hexun.com/77290/discussion.aspx?aid=728708,谨此致谢。
    车建光2019-11-06 00:03:15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践证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党的十五大对这几年探索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地指出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四大以来,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成功地抑制了一度出现的通货膨胀;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是一九九二年26638亿元的2.8倍;一九九七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99亿美元,是一九九二年194亿美元的7.2倍,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51亿美元,比一九九二年的1655亿美元将近翻了一番。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根本性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解决如何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等复杂课题。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处理不当,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建立完善。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才十多年,从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才几年,在建立这一体制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完全避免;完善这一体制,更加任重道远。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二OOO年,初步建立起这一新经济体制;到二O一O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二O二O年,这一新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将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一定能在我们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实现。在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必须按照统筹兼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都应该是一样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呢?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市场机制是存在于许多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并不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独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性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制是一种可以脱离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的整体结构而独立存在和技术性工具。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种一系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或国情,主要有: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之中;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稀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地域辽阔且区域差异巨大。正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即所谓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是: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国情的要求。3、在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和国有经济主导性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和非国有制经济。4、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5、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制度环境、技术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发展而变化。6、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长期而复杂的整体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7、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8、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统一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实行西方式的政治体制。10、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显然,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丰富内含绝不是“市场化”一词所能概括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改革的思路改革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和廉价的标签,而是一个复杂、深刻、全面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历史创造过程,与时俱进是改革的本质所在。事实上,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创新改革思路的历史。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在不断的反思和创新中向前发展着。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存在许多体制的障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等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资源和能源的瓶颈问题更为严峻;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却没有根本的提高;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低收入人口和贫困人口仍有相当数量,两极分化的危险日益成为现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正确的改革目标、任务、方针和政策,使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更好地向前推进。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准确分析了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系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重要原则: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2.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3.改革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4.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5.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6.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7.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8.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9.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10.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体制创新,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等等。党中央提出的这些关于改革的重要原则,从改革的方向、原则、动力、目的、步骤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地推进经济改革的根本指针。四、树立科学的改革观是健康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改革问题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也不可能形成关于改革的良性的“社会共识”。虽然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实质、意义和发展规律,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的旗帜和口号下面,可能包含着内容各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改革理念。因此,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继续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重要的在于科学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改革观,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改革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理论;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等等。没有这些正确理论,就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巨大成就,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模式。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保证。树立科学的改革观必须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有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主张实行计划经济,西方经济学则主张的是市场经济,因此,搞市场经济就要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甚至有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混为一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研究市场经济,而在于如何研究市场经济。应当承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正确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历史经验、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逻辑结构为前提的。脱离开这些前提,这些理论就失去它的科学价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的经济理论历来具有二重性,除了科学的一面之外,它还具有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色彩,往往体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殊的价值观和利益要求,因此,仅仅满足于照抄照搬和全盘引进西方的经济理论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的特殊国情,甚至还会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上邪路。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和不可逾越的一种经济形态,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市场必然存在一般的共有的要素,因此,在对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许多其它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之间是会有某些“共识”的,如产权的独立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经济的开放化等,但是,正如马克思曾经强调那样,之所以要把“一般”抽象出来,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了差别。就改革的方向、原则、目标和内容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别:1.前者认为,市场经济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历史现象;后者则相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抽象的适合于任何时代和国家的资源配置方式。2.前者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后者则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独有的专利。3.前者认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后者则把私有化当作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4.前者认为,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而后者则否认政府调节的合理性,把市场是唯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5.前者崇拜以个人间自发互动为基础的演进式的制度变迁方式;后者则强调国家的统筹兼顾、总体协调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6.前者鼓吹“市场经济无国界”和“民族国家崩溃说”,后者则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国家的独立性和发展的自主性。7.前者认为,个人自由既是效率的源泉又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后者则强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和社会利益的重要价值。8.前者把市场化与民主化混为一谈,竭力鼓吹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后者则努力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简而言之,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观和改革观鼓吹的是无条件地推进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化,认为建立市场经济必须彻底放弃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而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观和改革观则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力图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要求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在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和经济运动全球化的同时,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道路,坚持把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国家的主导作用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显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改革观与新自由主义的片面的改革观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只有坚持科学的改革观,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排除“左”的教条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齐显民2019-11-05 23:57:26

相关问答

广东省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备优势,省内主要研发机构承担的新能源领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同类项目总数的25%左右,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产业化关键技术、大型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地热能高温热泵技术等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有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了技术以外,广东省还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①、风力资源:陆地可开发风能约600万千瓦,加上近海的风电场,风电可开发容量达2000万千瓦,相当于2020年预计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左右。我国正在积极开发第三代风力发电机组。特点是重量轻,单位面积获能大、可靠性高、装机费用低,发电成本将大幅下降。②、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作为一项低碳能源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及原苏联等国家早在50年代就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城市和工厂污水,既治理了污染,又获得了能源。广东每年产生稻草、甘蔗渣在1000万~1500万吨之间,还有大量的城市和工业可燃废弃物及稻壳、蔗渣、木薯、速生林等能源作物,直接发电或通过热解气化供热发电,估计目前广东省的生物质能资源达到1000万吨标准煤。利用液化技术将生物质转换成液体燃烧替代石油是科学家的长期愿望,80年代在巴西、美国等国家已经实现。我国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率,还开展了把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转换为优质气体、液化燃料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上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有机垃圾,均可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转换为电力,还可以直接、间接地转换为液体燃料,新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③、太阳能资源:广东属于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强而且濒临南海,广东省年均日照在2000小时左右,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节能、环保的太阳能,每年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的广东地区,广东日照时间长、辐射总量大,而且每年阴天只有60到80天;即使在阴天,太阳能热水器也能吸热,如果阴天的时间长了,还可以配合电能及煤气使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也非常省钱。以三口之家为例,初装费两三千元,但装好后每天至少省电八九度,一年就可省电费1000多元,两三年即可收回成本。国产太阳能热水器平均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约100—150公斤标准煤,被动式太阳房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暖期可节约20—40公斤标煤,太阳灶每台每年可节约柴草500—700公斤,节能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当前广东太阳能利用有了一定数量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在缓解当前常规能源短缺和减轻生态和环境恶化等方面收到实效。④、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由于农村燃料短缺,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以广东农村沼气的推广使用,可以直接引发农民的厨房革命,带动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大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问题,发展农村沼气对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促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薪柴消耗,实现造林绿化,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沼气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密结合,蓬勃发展,方兴未艾。⑤、海洋能资源:广东的海洋能资源也较丰富。海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主要作为制盐原料和海洋能资源。广东省沿海有27个县市产盐,盐田总面积1.6万多公顷。海洋能资源有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等。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坝址,在大陆沿岸有23处,理论总装机容量为16.29兆瓦,年总发电量为32.24×106千瓦小时;上述这些条件是广东具备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