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理财公司在今年的管理

黄燕君 2019-12-21 22:53:00

推荐回答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回答很合适!!因为我的渠道客户有海银财富的。对海银财富下面的海银会,新路驰迅也是有一定了解。这年头如果是平台公司包销信托的话,那信托产品基本没问题,因为信托本就是国家金融机构。三方公司包销肯定选的也是优质信托。但如果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最好选择一个真正懂的理财师帮你具体分析分析。因为今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偏高,所以还款压力大,容易出现债务违约,再加上一些本来就喜欢玩资本运作的人,所以雷踩的一大片。
黄白红2019-12-21 23:01:2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对借贷类的理财影响会比较大,去杠杆的目标就是,杀死那些盈利能力弱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有很多贷款,表内的表外的,容易形成借新还旧的局面,而一旦银行或者其他渠道停止资金,那就是多米诺骨牌了。今年的债券市场也反映了情况,各种违约,有上市公司的,有地方城投公司的。总而言之,做理财要看懂你投的底层标的到底是什么,不然就不要贸然去做。
    黄益泉2019-12-21 23:05:07
  • 这个问题特别典型。这类问题我被问了不说上万次吧,大几千次也是有的。这类问题还有一些变种,比如我有1万块钱怎么理财,我有100百万怎么理财,我有500万怎么理财……问这类问题的人,往往没有任何理财经验,但有了一些闲钱,希望好好管理起来。他们没有任何投资经验,对金融市场也一无所知,然后才会问这种小白问题……一般我接到这个问题,都会反问对方两个问题:第一,你理财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多少,能接受多少亏损?题主的目标很清楚,跑赢CPI。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说,可能没有经历过市场的波动,自己也没概念。但是根据我的推算,如果是小白的话,还是尽量保守一点,最好不要有亏损,也不要有太大的波动。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我们来讲讲一般的理财原则。第一步,保险。嘿嘿,不好意思。保险是理财的第一关。没有保险,没有基本的保障,谈理财都是裸奔。这个你自己掂量,现在的保险,只要买对了,其实很便宜。第二步,留够流动资金。一般是半年生活费。这个基本就是说,假如你失业了,或者受伤了,等等等等,有半年的钱可以续命。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理财第一步,先把你的人身风险cover掉。接下来谈保值,也就是跑赢CPI的问题。这个特别简单。活期、定期、权益类产品,根据自己用钱的状况,分别放点。我们接下来一个个说。一、活期类的产品1、别放余额宝了,换个其他的货币基金。3-3.5%。余额宝,规模太大,收益一直下降。2.5%,还真不一定抗得住通胀。所以早该换一换了。教你个最简单的办法,去支付宝频道搜“货币”。出来一大堆货币基金。挑个收益最高的。你可以找到好多比余额宝收益高20-50%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总体风险都是极低的,放心买吧。就留点零花钱在余额宝里。请注意,余额宝现在只是一个现金管理工具了,因为他可以用来shopping。但作为理财产品,可能已经过时了。2、银行的类活期产品。3.5-4%。货币基金现在监管很严格,尤其是很多互联网平台搞的太大,所以限制比较多。然后银行就又开始搞很多活期产品的创新,把活期可以做到3.5-4%的收益。你可能在小米和京东上也能看到类似的产品,背后也是有银行在支持。这类产品的收益,可就比货币基金还高了。你是可以考虑搞一点的。但是要注意一点,这类活期创新产品,主要都是小银行在推。理论上,小银行挂掉的概率是比四大行也高的。所以你得提防极端环境下,小银行出问题的风险。但是好在咱们国家有存款保障制度,50万以下的存款,都有刚性兑付。这是存款比货币基金还厉害的地方。所以你只需要搞清楚,这类活期,是不是50万以下,是不是存款。就可以放心买。3、短债基金。5%+大部分时候,货币基金降,短债基金会涨。像今年这种行情,想稍微有点收益,就是短债基金了。高的一度到7%左右。短债基金好处是波动小,流动性强,你也可以考虑买一点,想用的时候,也可以很快取出来。各家基金公司今年都在一个接一个的推这玩意儿。而且据我目测,接下来的半年里,恐怕也很难有其他机会。这类产品,因为收益性、安全性、波动性都不算大,所以也被视为余额宝的升级版。没太大毛病。注意找比较大的基金公司就可以,不太会出幺蛾子。二、定期产品1、银行理财、券商固收5%。这个就不多说了。银行理财已经放低了门槛。支付宝上卖的很多定期产品,挂钩的是券商固收。都是持牌机构的正规产品,而且都是极有信用的大机构,出幺蛾子的机会不大。就算出了幺蛾子,他们自己也会把事儿给铲平——用钱铲平。这个就挑大机构闭着眼睛买吧。而且我觉得这类产品,接下来是主流。网上支付宝买还放心点。线下买就得当心客户经理的套路,别被飞单。买前查看下合同,再去“中国理财网”上比对下16位编码。这是监管机构的官方网站。2、P2P8-10%,但现在不是时机。前面那些产品都是5%左右的,突然看到收益翻一番是不是很兴奋。但是这个理财渠道,现在基本没法用了。原因很简单,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还没有释放完毕。目前这个行业只是数据对接给了官方,然后官方再来控制风险。但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许多平台,哪怕是靠山很硬的平台,现在都挺麻烦的。只能说他们能把风险延后,看能不能挺过去。这块建议慎重。也别赶着这个时候。48年加入国民党的感觉。三、权益类产品这个说多了,可能也不是能理解。而且风险会特别大。因为只想跑赢CPI,前两个用好了,5%跑赢CPI问题不大的。但是现在确实又是布局权益类产品的一个时机。可以先学习学习。一般理财进阶的步骤是这样的:货币基金—定期产品—指数基金—主动型基金—股票。今年这个时间点,可以从沪深300或者中证500开始。如果有收入来源,工资的一部分拿来定投挺好。因为现在股市总体是比较低的,慢慢定投,再一步步学习基金和股票就挺好。至于30万各买多少,最终还是要看的目标,比如你的目标收益是多少?什么时候要用?现在收入什么水平?这样回答,不知道是否解决了答主的问题。
    龙小金2019-12-21 22:55:44

相关问答

近日,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机构财付通再遭央行处罚。根据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表,财付通因违反支付结算管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被央行处以警告,并被罚款149万元。据运营商财经网了解,这是财付通第二次遭到央行处罚,也是财付通第四次被公开处罚。早在2019年5月,因未严格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处以3万元罚款。2019年11月,财付通因不协助执行被处罚40万元。法院认为,财付通公司作为从事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有协助法院查询、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存款的法定义务,更应有惩戒失信、共建诚信的社会正义与担当。2019年2月,财付通还收到了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罚单。因未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异常风险报告等资料、为非居民办理跨境外汇支付业务未做备案,财付通被处以罚款60万元。刚被夸赞就被处罚据资料显示,财富管理平台“理财通”的总客户资产超过8000亿元。同时,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还专门提到了支付业务。马化腾表示,腾讯的移动支付服务在商户间进一步普及,有助于平均交易额及总支付额迅速增长,商业支付用户亦不断增加。而在被“夸赞”不久后,腾讯的支付业务——财付通就收到了央行的处罚决定书。在央行列出的两大罪状中,财付通还违反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制度。在更注重业绩方面的同时,腾讯移动支付也应该更关心消费者的权益。
匿名吧,涉及到一些负面言论。在诺亚工作过,从基层理财师做起,也有朋友在总部各个部门,所以还算有一些了解吧,但因为已经离职了,肯定不是最新的情况。先说好的方面。诺亚是中国做的最有思路的第三方理财,其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一家代销金融产品的第三方理财做成准投行模式,这在中国是唯一一个,后面有不少追随者,但差得都很远。早期诺亚刚起步时很艰难,靠卖保险之类的产品度日,大概09-11年靠着拿到诸多PE和VC的募集渠道资格,大大发展了一下,红杉,软银赛富,IDG,基本国内一线PE都让诺亚募集过资金,这在当时是很牛逼的事情,因为有些人即使有钱都不知道怎么买到这些基金,这让诺亚获得了很多中国顶级富豪客户。而10年开始的信托爆发式增长,让诺亚获得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客户,在这期间,完成了上市,品牌知名度大大提高。随着第三方理财行业竞争逐渐激烈,加上信托公司开始压低代销费,设立自己的直销团队或理财子公司,诺亚开始难以获得优质信托公司的产品代销资格了。于是,很自然地就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参股了很多金融机构,自己成立了歌斐资产为代表的子公司,开始自己找项目,自己设计产品,交给合作的金融机构包装成产品,支付通道费。过去2年,PE和VC不是很好卖,信托收益也开始降低,诺亚之前在房地产基金领域的积累开始爆发,其2019年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于房地产基金。汪静波的嗅觉很好,基本上都在正确的时点做了正确的事情,抓住或者说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高端个人理财领域的投资风向,诺亚推什么的时候,自然就会引起其他从业者的追随,进而形成风潮。诺亚掌握了很大一部分中国顶级富豪,这个虽然可能有水分,但是从诺亚每年多次组织的VIP用户年会和各种旅游等活动中出席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曾经内部的说法是福布斯100中有2/3在诺亚有投资,是诺亚的客户。这构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不要说一般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很多私人银行在服务高端用户上也不如诺亚做得好。通过这些客户,汪静波获取了广阔的人脉关系和资源,也使得诺亚有能力入股其他金融机构,自己开发项目,设计产品,成了类投行的形式。这里面的利润比起简单代销点信托可是丰厚多了。接下来是负面和吐槽诺亚理财师的待遇很低,比同行低,也比信托等类似机构的销售低,我某个同事在诺亚干一年没攒下一分钱,跳槽去了信托一年买了辆宝马,付了个房子首付。当然,这可能是诺亚的培养思路,诺亚希望理财师最终成为那种拥有数个或数十个富豪级客户,靠良好的关系维护保持,这些客户一年就可以贡献以亿级的投资额。诺亚内部出名的理财师多数是这种模式。诺亚内部不是很鼓励发展多个小客户,因为在同等激励机制下,一样花时间和精力,我不如去pitch个大客户了。有时候我觉得挺可笑,一群刚毕业没几年的孩子,给几个亿身价的人做理财规划。虽然今天诺亚做得很大了,看似这种模式成功了,但实际上很多理财师除了接受点公司培训,并不具备专业理财知识,仍然停留在很初级的产品销售阶段,就是公司上什么产品,我就卖什么产品。然后还有对应话术,比如说这个客户资产有1亿,里面5000万是股票,3000万是PE,现在上了个固定收益的信托,那么我就可以按照「资产组合分散理论,固定收益的信托风险低」之类的说辞进行资产规划建议,但是如果现在主推的是个房地产基金,我一样可以换一套说辞卖出去。我曾经因为公司连续在半年内推多个股票定增产品拒绝邀请我的客户来公司听产品推介会,然后就会被批评不了解客户需求,没准客户听了自己就想要买了。我觉得吧,这是屁话,要是都按客户自己思路想买什么资产买什么,那要理财师干蛋?不就是销售嘛。这点只能说国内中高端客户自己意识也一般,不太在乎诺亚是否真的提供了专业理财规划和资产配置的建议。诺亚从2,3年前大量上的产品都是自己的项目,其业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项目来自于诺亚客户,往往是客户的企业需要融资」->「通过诺亚自己的产品部门和风控部门设计并审核」->「投委会汪静波一票独大通过」->「产品销售给其他诺亚客户」。这种模式和投行是不是很像?但这里面的问题是,buyside和sellside没有隔离,而且作为最终决定机构的投委会是汪静波一个人说了算的。如果有诺亚的想反驳我,第一,不出事不代表是正确的;第二,参加过多次投委会的再来跟我探讨。在我当理财师的日子里,有时会拿到一些不知所谓的产品,融资方是福建等地的落后制造业企业,包装痕迹明显,销售提成高于一般产品。一打听,多数是汪静波朋友的企业融资。诺亚内部的SSO即销售支持部每次都要绞尽脑汁地为这类产品想话术,总结卖点,辛苦得很。总的来说,就是还不够规范,汪静波对于整个诺亚里各个层面的事情都会直接插手,这不一定是错,但不规范。但诺亚仍然是中国目前中高端理财领域除了私行外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