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龚四海 2019-10-14 21:37:00

推荐回答

最后一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当然是意在点明全篇的主旨。按中国传统的诗文作法,向来以“美人”隐喻自己心里思念的人或事。诸不知按中国传统的文学思维,张九龄是以兰喻自己,以桂喻林栖者。两者同样是美的,但美的形式却不一样——各有“本心”。张九龄在有意疏远林栖者的同时,仍承认并赞美他们,维护了他人的尊严和感情。没有较深的社会阅历,是很难体会诗中的真味的。只用“兰叶”或“桂华”一个意象,行吗。
米天光2019-10-14 22:36:1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小题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形象特点。要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弄清什么意思,然后运用类似的词语表达出来即可。如首联对“兰”的描写运用了“春葳蕤”,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用葳蕤来描绘兰,意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对“桂”的描写运用了“秋皎洁”,皎,洁白;洁,干净,清洁,多指人品精神等。用皎洁来描绘桂花,意在开在秋季,富有洁净清雅之品性。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为比兴。答题时,要先答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的理解,通过对兰、桂的品性“葳蕤,皎洁”是它们的本性的分析,答出诗人以花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性。
    简盖元2019-10-14 22:54:08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解释:我也觉得解释为“为了”,联系上下文看过后就发现,解释为“成为”的意思非常不对。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应该就是为了在适当的季节展示,所以不可能是成为,只有解释为为了表现自己的特点而准备在合适的季节才对。所以解释为成为的人估计被字表面的含义混淆,没有体会整体意思。解释为:为了。个人眼光,可以参考。
    黄盟盟2019-10-14 22:18:18
  • 你说的是不是古诗?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之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的大意: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尽到了他作人的本分。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然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
    黄生龙2019-10-14 22:01:49

相关问答

意思是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原文: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译文:饯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饯别的酒宴前,不要再按旧曲填新词,清歌一曲就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一定要将这洛阳城中的牡丹看尽,因为这当初我们共有的春风很快会消逝。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道离情,写作于公元1034年春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洛之际。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上片,尊前伤别,芳容惨咽,而转入人生的沉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却于结处扬起:“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痴推宕放怀遣性的疏放。当然,这豪宕放纵仍难托尽悲沉,花毕竟有“尽”,人终是要“别”,词人只是以遣玩的意兴暂时挣脱伤别的沉重罢了。此词上、下两收拍皆为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