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公司风险管理情况分析的大纲?

辛宇罡 2019-12-21 22:54:00

推荐回答

第一章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二章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三章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四章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五章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六章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七章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摘选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参考答案第十四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本章大纲本章考点预测知识线索图考点分析考点预测题。
辛国省2019-12-21 23:01:2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风险分类: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风险识别: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1、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2、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3、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4、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6、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7、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8、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9、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10、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11、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各个步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2.1.1◆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该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2.1.2◆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2.1.3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该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该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风险的预测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2.2.2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培训专家谭小芳: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集团总裁,国内知名的风险管理培训专家,长期致力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研究,收集了大量企业家风险管理的相关案例,在国内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演讲费用比哈佛教授还高的中国管理专家,帮助5000多家企业解决了风险管理难题,培养了100,000多名企业高管、8000多名管理顾问和培训师,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300家接受过她的训练。李绘芳:中国十大权威HR管理专家,知名风险管理培训专家,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特邀培训师,李绘芳老师拥有10年左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风险管理经验。在风险管理领域有一定影响,李绘芳老师的公开课、内训、论坛数百场,学员十万余人,广受好评。胡一夫:赢在前沿特邀讲师,中国总裁培训网特邀讲师,权威风险管理培训专家,近十多年来,足迹遍布欧亚及中国大陆地区,在先后为国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风险管理咨询项目,举行了上千场主题演讲与管理培训。风险的处理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2.3.1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2.3.2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2.3.3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2.3.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历史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萌芽风险管理从1930年代开始萌芽。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在1930年代,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形成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一词才形成。19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发展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已经由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国际上兴起,风险证券化也被引入到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中。而最为成功的例子是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行的巨灾债券,和由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发行的PCS期权。分类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两类:经营管理型风险管理,主要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等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的管理。保险型风险管理,主要以可保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将保险管理放在核心地位,将安全管理作为补充手段。研究方法对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调查研究,做出逻辑判断的过程。定量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系统论方法,将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风险因素组成一个系统,抽象成理论模型,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定量计算出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案的方法。学说纯粹风险说纯粹风险说以美国为代表。纯粹风险说将企业风险管理的对象放在企业静态风险的管理上,将风险的转嫁与保险密切联系起来。该学说认为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将对威胁企业的纯粹风险的确认和分析,并通过分析在风险自保和进行保险之间选择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风险管理决策方案。该学说是保险型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企业全部风险说企业全部风险说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该学说将企业风险管理的对象设定为企业的全部风险,包括了企业的静态风险,为银行和客户端谋取利益。这样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需要以下几部分组成:·一个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全力使用来自内部和外部系统的各种信息资料、来自云端的流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一个分析组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企业信息。自助服务配置,基于用户和合作使独特的数据可视化,安全地与他人共享和宣传效果。
    赵颖茹2019-12-21 23:38:31
  • 这一科,得区分成两部分,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的部分,我觉得先应当对战略管理的整个脉络形成体系。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到战略实施……将这些内容以思维导图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解通过听课+笔记+案例理解基本就ok了。很花时间,但是这一部分的理解,会对你审计课程、综合考试都很有帮助。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一般在大题里出现的概念很低,主要还是在客观题和简答题里出现,让你实际应用的大题应该很难……So,理解含义就ok了。然后企业内部控制……这个部分没学好,我就不写了。因为我去年让我媳妇别看内部控制了,反正不能考,然后……恩,爱过。
    齐景斌2019-12-21 23:20:11
  • 选上市被ST的公司吧,那些公司的财务风险就像加了杠杠一样被放大了也特征很多也容易作为案例。至于大纲就不好说了,随便找一个财务报表分析的书就构架就行了。如果不好找现成的就搜京东或淘宝上的图书点开商品介绍什么论文构架都有了。
    边凌雁2019-12-21 23:05:09

相关问答

1概论本文在对当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背景认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私营企业激励机制所处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出应根据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私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私营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立于必败之地。2.1私营企业激励机制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要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效率,就必须认真研究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动力机制问题。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主要表现在:2.1.1物质激励手段单一,结构不合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私营企业员工工资开始与市场接轨,经过加薪,我国私营企业员工的收入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执行物质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选择,更多的时候加薪似乎成为唯一选择。不同地区的私营企业员工收入存在较大的区别,但在同一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私营企业员工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差别。现行的工资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私营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实际才能,难以通过工资来体现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激励能干的、高效的、有才干的,调动私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2.1.2道德激励作用弱化随着我国从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巨大的转变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物质需求对传统道德提出强有力的挑战,新道德的建立还有待时日。传统的泛道德化开始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开始多元化,道德的评价权威受到挑战,私营企业员工本身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多元化,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也不一样,道德的约束作用也就自然被弱化了;另外新的道德标准还未建立,人们的行为缺乏科学完善的道德准则的指导,针对私营企业员工的道德评价标准缺失,于是传统的道德激励作用必然出现弱化。2.1.3负激励操作不规范负激励就是对私营企业员工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出现,使犯错误的私营企业员工朝正确的方向转移。但在目前的负激励中,却存在着标准不一致,操作不规范的问题。3.1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目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分析。3.1.1“以人为本”思想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行政组织的人事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的调配,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积极因素,因此多见“人浮于事”。它要求因事择人,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而不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更忽视了人是一种“资源”的战略意义,往往是对其短见而没有节制地利用,却没有为了合理地应用而持续地培养开发。同时,它只重视物质的奖惩,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尊重,忽视了人是管理之本。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终基本需要,只重视满足物质的需要,而忽视满足私营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需要,必然导致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私营企业员工离开队伍。3.1.2尚未建立健全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组织的文化也对实现民主企业、提高企业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在我国,私营企业员工对企业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企业打工,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企业文化的不足,使企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企业部门人心涣散,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部门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很多工作不是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企业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企业全局于不顾。3.1.3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由于企业各种工作分工的固有特点,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同部门不同办公室之间的私营企业员工可能很少有经常见面的机会,而且上级与下级之间无法频繁交流。在工作生活中的其他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时,私营企业员工就很有可能将所发生的牢骚、抱怨、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畅通,领导难以了解下面的情况,一些违规执行激励制度的行为难以被及时了解被制止;而管理层的意图也难以完全落实,传达的层级多,难免出现曲解,并且存在为别有用心者误传的可能。4.1完善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指企业引导私营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私营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按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企业资源分配给私营企业员工的过程。完善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不仅仅要完善其手段,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制度、组织等层面完善。4.1.1以人为本,有效激励员工,确定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能与责任。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工作指派上的随意性,而且能克服招人用人的盲目性,也为员工业绩考核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效率。不少企业的内部管理失效,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事实上,制度化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将灵活的机制纳入制度之中。同时,制度必须有利于组织的协调,坚决摒弃“末位淘汰制”之类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的制度。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是一种现实人性,以正面的自然的激励和私营企业员工自发的愿望,促使他们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为假设,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因此,私营企业首先要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企业员工管理,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将私营企业员工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针对私营企业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在人事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在管理中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对私营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同时,借助通讯技术的发达和日益完善,加强企业部门横向和纵向的沟通,鼓励公务员私营企业员工发表意见,使决策、计划透明化、民主化,扩大决策、计划的参与群体,调动其积极性。4.1.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所有私营企业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摸索建立起一套适合私营企业员工队伍的企业文化,以此提高公务员私营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私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部门的凝聚力,使私营企业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在极强的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种企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发挥。这就需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企业文化注入、法治意识、民主意识、高效企业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将政治宣传教育归于人性化,基于物质基础上倡导新的私营企业员工道德,通过潜移默化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强大的激励功能。4.1.3制定合理科学的工资制度在国家实行统一的工资政策、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的前提下,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具体灵活的实施方案,这样有利于解决各地的实际问题。建立切实可行的津贴制度,以体现地区差别、行业差别、岗位差别。同时,要在工资制度中引进利益原则,注重物质利益的重大激励作用,承认私营企业员工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把企业利益融于私营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中,私营企业员工在实现个人私利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将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与绩效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私营企业员工劳动的差别,可以对每一级工资设定一个浮动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根据私营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决定其收入。同时,适当拉大级别工资的差距,拉开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工资差距,对一些岗位尝试实行考核工资,设定一个基本点,完成任务则领取原定的工资;不能完成任务,则相应扣除一定比例工资;超额完成任务,则在领取原定工资的基础上还可获得奖励工资。4.1.4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考察,员工有一种及时了解上级对自己工作评价的需求。当这种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员工时,他们一方面会迷失行动方向,即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方法究竟是否正确,从而彷徨不前,另一方面,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工作不被组织重视,从而失去工作动力。由此可见,建立一种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相结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十分重要。机制上的灵活性是私营企业的优势,但同时,规范化不足又是私营企业的最大欠缺。规范有序,可以减少组织“能量”的浪费,灵活、人性化可以增强组织的内在动力。规范与灵活的结合,应当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工作的追求目标。5.1私营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总而言之,激励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面对着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和我国现代企业本身固有的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生产率低下等情况。激励对于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建立一个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应从一些实际常见的企业激励问题分析出发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白激励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努力与绩效之间、绩效与奖赏之间、奖赏与个人目标的满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那么他就会付出高度的努力;反过来,每一种联系又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对于努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来说,个人还必须具备必要的能力,对个体进行评估的绩效评估系统与必须公正、客观。对于绩效与奖赏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个人感知到自己是因绩效因素而不是其他因素。
在互联网理财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首先,过高的门槛,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客户的理财需求;其次,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客户市场细分方面不够;最后,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失衡严重,刚性兑付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突出。为了解决目前理财产品业务的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提出如下对策: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银行的工作人员是直接和客户接触的,能够面对面地进行相关咨询服务,比起手机app来说,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客户也能享受到贵宾级的待遇,在舒适的环境中解决自身的疑惑。另外,很多客户不知道理财产品的投资细节,这就需要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和专业的指导,购买不同产品的客户服务应该分层化。拓展产品种类,创新用户模式。银行要想使得自己的理财产品和别的银行不同,就应该从产品自身入手,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的合作可以更加细化,开发新的用户模式。改变销售思路,大力开发业务。传统的销售方式是电话、短信营销和现场推销,以及网络的宣传,其实从用户的角度讲,应该更加个性化和系统化,如果建立一套客户服务体系,根据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和使用数据,定制属于客户自己的理财产品。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监管机构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应该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和修养,真正地监督理财产品的去向和收益情况,这也是为了服务未来潜在用户做铺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存贷差不是盈利的唯一途径,其次,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的合作,开发出新的业务模式,能够依靠其网点规模的优势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与保险公司等的协同效应也非常明显,如果对理财产品能够更进一步地完善,那么理财产品市场未来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在互联网理财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首先,过高的门槛,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客户的理财需求;其次,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客户市场细分方面不够;最后,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失衡严重,刚性兑付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突出。为了解决目前理财产品业务的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提出如下对策: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银行的工作人员是直接和客户接触的,能够面对面地进行相关咨询服务,比起手机app来说,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客户也能享受到贵宾级的待遇,在舒适的环境中解决自身的疑惑。另外,很多客户不知道理财产品的投资细节,这就需要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和专业的指导,购买不同产品的客户服务应该分层化。拓展产品种类,创新用户模式。银行要想使得自己的理财产品和别的银行不同,就应该从产品自身入手,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的合作可以更加细化,开发新的用户模式。改变销售思路,大力开发业务。传统的销售方式是电话、短信营销和现场推销,以及网络的宣传,其实从用户的角度讲,应该更加个性化和系统化,如果建立一套客户服务体系,根据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和使用数据,定制属于客户自己的理财产品。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监管机构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应该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和修养,真正地监督理财产品的去向和收益情况,这也是为了服务未来潜在用户做铺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存贷差不是盈利的唯一途径,其次,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的合作,开发出新的业务模式,能够依靠其网点规模的优势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与保险公司等的协同效应也非常明显,如果对理财产品能够更进一步地完善,那么理财产品市场未来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隐藏了巨大的风险,本文试图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的问题根源所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有效的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措施与建议应收账款是企业资本运转的重要环节,它是指企业因为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活动而向购货方、接受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收取的款项,产生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是存在赊销活动。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量逐年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企业之间存在拖欠货款现象,呆账和坏账比例逐渐提高,这已经成为了企业良好运转的一大弊端。这不仅对企业的资金流和资金周转带来损害,而且会加大企业的财务和运营风险,导致资金链断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国企业应该在日常资金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一、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探讨1.赊销现象严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收益,但是收益的实现是建立在销售收入的基础上的,如何扩大销售收入就成为了企业的头等大事。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资金链的断裂必将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如此,赊销方式应运而生,赊销不仅可以购买到所需物品,而且还可以延迟付款,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生产所需的材料等,另一方面,延续了自身使用应付账款的权利,扩大了自己的资金链,使企业自身资金充裕。但是,对于销售方来说,虽然扩大了自己的销售收入,账面上的收益得到增加,但无疑将加大了收账的风险,呆账和坏账的比例。2.企业的信用状况不甚乐观赊销方式的诞生和生存基础就是企业的信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规范,企业的信用状况已经成为交易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信用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信用习惯没有形成,信用意识比较淡薄,这使得失信的收益往往大于守信的成本。并且,我国的信用考察制度基本上建立在主观决策和判断层面上,缺乏信用的决策系统,网络信用系统也没有建设完成。这些都表明赊销方式赖以生存的基础尚不完善,面临巨大的挑战。3.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奖惩制度由于企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压力,往往将企业销售人员的工资与销售业绩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员工往往却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采取赊销和回扣的办法。虽然销售任务圆满完成,大大提高了销售量,但是也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再者,企业没有认真调查取证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即使制定了相关政策,却由于盲目扩大销售量没有认真落实到实处。其他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也不是很合理。比如不同付款方式下的应收账款管理,由于在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的时间性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双方就经济往来的未了事项应定期对账,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很多企业并未及时、不定期地对账,未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造成资金外流,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压力。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及建议1.严格控制赊销业务比例赊销虽然扩大了企业的销售量,但是却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要加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首先应从源头做起,即控制应收账款的比例。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于赊销的业务进行特殊处理,比如说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赊销额度,对于以往信用状况比较好的客户提高赊销额度等等。一定要将企业的赊销额度控制在风险可控水平之内,另外为了便于日常的控制,企业要把已经确定的赊销额度记录在每个客户应收账款明细上,作为资金余额控制的警戒点。2.确定合理的收款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客户获的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影响信用标准的基本因素包括:。如果信用标准定得过高,很多企业因为达不到信用标准的最低要求而被拒之门外,这样虽然有利于企业降低坏账的比率和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但是却不利于企业扩大销售收入和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企业应在成本与收益比较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信用标准。3.制定合理应收账款的信用条件当企业制定了合理信用标准后,对于符合标准的企业将给予客户信用优惠,这就需要考虑制定什么样的信用条件才能使企业的成本效益达到最大。企业制定信用条件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及时变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于对资金进行更好地运作。对待信用好的客户单位,应延长信用期限,对待新客户或者信用状况差的客户单位,则应该谨慎为好,适当降低信用期限。另外,企业在更改信用条件时,应掌握这样一条原则,即更改后的信用条件在信用后的收益应该大于更改前信用后的收益。也就是说,更改了信用条件后,使企业的资金回笼更多,风险更低。4.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企业将员工的销售业绩与报酬挂钩,虽然解决了员工积极性的问题,但是却引起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总额。因此要对这种制度进行合理化的改进。比如,报酬虽然和销售业务量挂钩,但是将报酬的一部分拖后兑现,条件是实收账款的比例达到规定限度时才予以实现。这不仅增加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员工在扩大销售时将应收账款的质量提高,实现一举两得。再者,内部控制制度要和应收账款的惩罚制度相结合,作为惩罚制度的基础,内部控制必须加以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应收账款的坏账比例逐渐降低。5.建立可行的对账制度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及时对账。企业应该根据应收账款额度的大小和时间期限等因素,对应收账款定期核对,并且有双方当事人签章,作为有效地对账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报告,应该及时纠正。应收账款的对账工作包括两个方面: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明细账与有关客户单位往来账的核对。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本单位的明细账余额与客户单位往来账不符,这主要是由于对账环节的时间差所致。当前的任何经济业务都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而且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大,应收账款同样如此。在对账时一般是债权单位首先实施,但是却和销售部门没有完全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形成对账效率的降低。企业应该促使各个部门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共享信息,这样在进行任何一项业务时都会形成较好的工作效率和结果。综上所述,应收账款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赊销虽然可以扩大销售量,抢占市场,但是也会导致坏账额度增加,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现金流的周转。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在保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大应收账款的管理,运用合理的制度法规,将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小。
财务一般来说包括会计。一、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管理不可缺失 1.公司治理结构含义及组成。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用来协调企业内部不同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利益差别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它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代理问题,即经营者可能偏离或损害出资人的利益去追求自身利益。治理结构由许多机制构成,其中,财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机制。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会涉及到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它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出资者财务以资本的终极所有权为依据,以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为目的,对其出资及运用状况进行管理,是一种间接约束机制;经营者财务以法人所有权为依据,在出资者的监控下,以直接控制的方式对企业的资金运行进行管理,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专业财务以现金流转为管理对象,保证经营者财务决策的顺利执行和预期效益的实现。三者的辨证统一是实现公司有效治理的关键。2.经营者取得法人所有权,使企业成为财务主体,从而具有了财务自主权。一方面,由于出资者财务管理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决策机制,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就主要通过经营者所实际控制的资金运行来实现,以完成出资者的委托;另一方面,经营者还和企业内部的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发生相应的委托关系,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协调其中的经济利益关系,以保证企业价值最大的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这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财务层次――经营者财务。3.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这就要求公司具有独立于出资者的法人地位,出资者保留了终极所有权,企业得到了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公司财务的第一个层次――出资者财务。4.出资者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组织和协调来实现,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因此,作为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一专业财务,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二、财务在治理结构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1.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是通过出资者的财务约束及资本市场、经理市场、银行机构等多种约束机制的共同作用,以保证出资者的根本利益。其中,财务约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以确保出资者的资本安全和增值为目标,凡是经营者行为可能损害、减少资本权益时,都应得到必要的约束;反之,则应得到激励。如确定资本保全和增值的财务责任和相关的考评办法:一方面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对其实现激励,通常采用股票选购权、绩效股份等形式。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各方面相关指标,来约束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出资者利益的行为;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这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建立代表所有者的监督式审计制度;其二是建立代表法人所有权的企业审计部审计制度,对企业所属分公司和职能部门进行财务监督;其三是代表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民间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公证审计。出资者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既不能干预公司经营者的经营权,又必须维护出资者的资本权益。2.财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财务作为企业财务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其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流转,具体的目标是现金性收益最大。它一般涉及到现金管理、筹资、信用管理、利润分配、财务预测、计划等工作,是公司治理中基本物流和价值流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保证其他财务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和条件。3.经营者财务在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和纽带作用。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拥有对资金运行的直接控制权,而这使经营者财务在企业财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在“经理革命”的浪潮中得以进一步体现。所谓经理革命即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而占支配地位,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由于经理革命的完成,牢固的树立了企业经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原始的出资者难以染指企业的财务决策,企业的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独立化。经营者对资金运作的内容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企业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专业财务运作的原则和方法,是出资者财务所不及的,也是专业财务所不能相比的。因此,在公司治理中,没有成功的经营者财务管理,有效的出资者财务管理就变得毫无意义,专业财务也变成一盘散沙。4.会计信息系统是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的信息基础。财务治理需要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同时该机制还要保证信息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的信息是系统、及时、准确的信息。财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对财务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信息,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在资本市场上起着沟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他们不能直接监督经营者,提供最方位的刷辊信息,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的信息,为此也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信息的供给。这些都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影响。因此,财务治理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作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治理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管理层面上,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信息的系统就是确保企业内部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最方位的战歌下载信息,但它也是财务治理机制运行的信息基础。  三、总之,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核心的基础,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风险分类: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风险识别:要想防范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就是主动的去寻找风险。比如员工管理中,技术骨干离职风险可能会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1、待遇:他是否对他的待遇满意?2、工作成就感:他是否有工作成就感?3、自我发展:他是否在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4、人际关系:他在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公平感:他是否感到公司对他与别人是公平的?6、地位:他是否认为他在公司的地位与他对公司的贡献成正比?7、信心:他是否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8、沟通:他是否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9、关心:他是否能得到公司和员工的关心?10、认同:他是否认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11、其他:他是否有可能因为结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等原因离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估:1、根据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2、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用百分比表示发生可能性的程度;3、根据程度排定优先队列。各个步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2.1.1◆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该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2.1.2◆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2.1.3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该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该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风险的预测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2.2.2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培训专家谭小芳: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集团总裁,国内知名的风险管理培训专家,长期致力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研究,收集了大量企业家风险管理的相关案例,在国内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演讲费用比哈佛教授还高的中国管理专家,帮助5000多家企业解决了风险管理难题,培养了100,000多名企业高管、8000多名管理顾问和培训师,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300家接受过她的训练。李绘芳:中国十大权威HR管理专家,知名风险管理培训专家,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特邀培训师,李绘芳老师拥有10年左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人风险管理经验。在风险管理领域有一定影响,李绘芳老师的公开课、内训、论坛数百场,学员十万余人,广受好评。胡一夫:赢在前沿特邀讲师,中国总裁培训网特邀讲师,权威风险管理培训专家,近十多年来,足迹遍布欧亚及中国大陆地区,在先后为国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风险管理咨询项目,举行了上千场主题演讲与管理培训。风险的处理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2.3.1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2.3.2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2.3.3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2.3.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历史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萌芽风险管理从1930年代开始萌芽。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在1930年代,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形成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一词才形成。19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发展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已经由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国际上兴起,风险证券化也被引入到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中。而最为成功的例子是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行的巨灾债券,和由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发行的PCS期权。分类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两类:经营管理型风险管理,主要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等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的管理。保险型风险管理,主要以可保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将保险管理放在核心地位,将安全管理作为补充手段。研究方法对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调查研究,做出逻辑判断的过程。定量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系统论方法,将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风险因素组成一个系统,抽象成理论模型,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定量计算出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案的方法。学说纯粹风险说纯粹风险说以美国为代表。纯粹风险说将企业风险管理的对象放在企业静态风险的管理上,将风险的转嫁与保险密切联系起来。该学说认为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将对威胁企业的纯粹风险的确认和分析,并通过分析在风险自保和进行保险之间选择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风险管理决策方案。该学说是保险型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企业全部风险说企业全部风险说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该学说将企业风险管理的对象设定为企业的全部风险,包括了企业的静态风险,为银行和客户端谋取利益。这样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需要以下几部分组成:·一个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全力使用来自内部和外部系统的各种信息资料、来自云端的流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一个分析组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企业信息。自助服务配置,基于用户和合作使独特的数据可视化,安全地与他人共享和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