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移动速度是多少?

龚孟冬 2019-10-15 04:01:00

推荐回答

小熊猫325,大熊猫375。
宇文献花2019-10-15 04:00:0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大熊猫别名大猫熊、竹熊、花熊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名giantpanda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分布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性情温顺、姿容可掬、行动逗人喜爱的大熊猫是人们最喜爱的野生动物园之一,现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选用作会徽。其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20厘米,尾长10~20厘米,体重60~110千克。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量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悠荡。常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视觉较差,行动锾慢,但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发情期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见2仔。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如今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目前,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今后为保护和繁殖大熊猫,还需要继续做大量巨的工作。1)竹林隐士大熊猫生性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仅在春暖花开时节,为了爱,它们才各自打破鸿沟,相互追逐,热恋成婚。嗜好饮水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食性。有时,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生活习性】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平均寿命约为15岁,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在4月发情。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只有25克,一个月左右的熊猫幼仔长出黑白相间的毛,体重约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个月的幼仔开始学走步,视力达到正常。半岁后的幼仔体重已达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着母亲,学吃竹子,还要吃些奶补充营养,同时开始学习野外生存的本领。满一岁时幼仔已长到40公斤左右,到一岁半时体重可达50公斤以上,这时熊猫幼仔才开始独自生活。在野外,大熊猫的雄兽和雌兽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每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大约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种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均栖息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享着同一地区的食物来源,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和制约,自然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窦连江2019-10-15 04:18:00
  • 小熊猫比大熊猫的慢一点。
    齐晓军2019-10-15 04:01:01

相关问答

6月24日下午,来自中国的大熊猫“梦梦”和“娇庆”抵达柏林舍内费尔德机场,它们将在德国开启新的生活。当“熊猫专机”驶入停机坪时,两辆消防车喷出水雾形成一道水门。飞行员向驾驶舱外挥舞中德两国国旗。4岁的雌性大熊猫“梦梦”和7岁的雄性大熊猫“娇庆”都出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它们此次旅行也享受了贵宾待遇:两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养员和柏林市动物园的高级兽医师奥克斯全程陪护。奥克斯对记者说,大熊猫的旅行一切顺利。它们在路上睡了一觉,吃了些竹子和饼干”。德国民众也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两只大熊猫到来的喜悦。柏林动物园开设了“大熊猫博客”,每天更新熊猫场馆建设进展和大熊猫研究保护的动态。据德国之声报道,有德国网民贴出二十四式大熊猫太极的图片,称这是柏林人要做的大熊猫操。柏林赫塔足球俱乐部发出本队吉祥物张手欢迎的照片,在推特上写道:“亲爱的大熊猫们,欢迎你们来柏林,如果你们在新城市有问题的话,赫蒂尼奥熊很乐意帮助你们哦!”为保证两只大熊猫在柏林生活舒畅,柏林市动物园斥资1000万欧元为两只大熊猫修建了占地近5500平方米的“熊猫园”。熊猫园建筑极具中国特色,除了大片绿地和攀爬设施,还开挖出一条人工小溪。梦梦”和“娇庆”将分开居住,拥有各自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喂养大熊猫的竹子从荷兰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