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所在城市若有招商银行,可了解下招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先办理风险评估,评估后,可购买对应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理财产品。您可以进入招行主页,点击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产品页面查看,也可通过搜索分类您需要的理财产品。温馨提示:购买之前请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黄真敏2019-10-15 00:36:0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比如银行理财产品是有募集期的,要注意资金站岗问题。买过银行理财的人都知道,扣款之后并不能马上生息,搞不好要等好几天。要分清产品是银行自销的,还是代销的,代销的产品很多时候银行工作人员的认识是不如自销产品的,因此你所得到的信息也是较少的。避免银行“飞单”等现象发生在你身上,最重要的是要看它是不是真产品,还是工作人员虚假构造的。最后,想告诉那些银行理财的“死忠粉”,银行理财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安全。
车少静2019-10-15 00:18:04
-
我觉得题主要有个观念:打破刚兑不代表就会亏损或者损失本金。截止目前银行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仍是最安全理财渠道,拥有大量风控人员、成熟风控体系和作业经验、高素质从业人员,这是一般投资机构不具备的。当然,打破刚兑后,一般投资者在挑选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更加注重产品选择,仔细阅读产品说明说,知道自己买的钱被投向何处,如果被拿去购买货币基金或者债券,风险自然小。如果大部分钱被拿去买股票,自然有亏损风险。总之,风险与收益相伴,提高自己才是根本。
齐晓娇2019-10-15 00:01:47
-
从“法”的角度说,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其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合同双方是委托与被委托的法律关系,这就决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如果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诺,那么,这笔业务的性质以及合同双方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从理财变成了存款。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是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财业务来认定,而应遵循存款业务的规则,包括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等。从“理”的角度说,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因在于它会扰乱市场纪律,加剧道德风险,抬高无风险利率。资产管理业务处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外,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常常脱离监管视线,而刚性兑付却使金融机构背负了偿付义务,从而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此外,金融业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在刚性兑付条件下,那些高收益的产品由于保本承诺,同样达到低风险,这就使收益与风险出现背离,抬高无风险收益率,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实业发展的资金可获得性。从“情”的角度说,主要是指情感、情绪这样一些因素。对消费者来说,刚性兑付看似“有利”,约定的收益如果不能兑付,则意味着损失,这些因素可能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阻力。要让打破刚性兑付真正落实、避免“执行难”,就需要让广大金融消费者心理上接受打破刚性兑付的事实,即使因此带来利益损失,也依然能“情绪稳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赵颖霞2019-10-15 00:00:22
-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指导意见》中最被广泛关注的一点,即为打破刚性兑付。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向中新网表示,老百姓看到打破刚性兑付,不要慌张的以为自己的钱没保障了,而是要分清自己购买的是哪种理财产品。例如,银行理财分为表内、表外理财,此次《指导意见》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是表外资管业务,表内理财是承诺保本、刚性兑付的。如何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实践中,部分资管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投资者不清楚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小;而金融机构将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率的部分转化为管理费或者直接纳入中间业务收入,而非给予投资者,也难以要求投资者自担风险。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明晰风险,同时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全部给予投资者,让投资者尽享收益。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规定是为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等人认为,监管层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意味着包括银行表外理财在内的全部资管产品将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而当下银行理财净值型占比尚未达到10%,该规定影响深远。
连丽阳2019-10-14 23: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