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表后主“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怎么解释?

黄爽英 2019-10-15 08:13:00

推荐回答

句中“负”字,意思是辜负,对不起人。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此句翻译: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此句的意思是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原文: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齐晓全2019-10-15 09:00: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
    赵高坤2019-10-15 11:38:26
  • 因为我们都知道,虽然诸葛亮全心全意的辅佐刘禅,但是刘禅对诸葛亮还是存有戒心的,因为诸葛亮在军中的权威很大,刘禅又是一个弟弟,没什么卵用,所以说诸葛亮对刘禅说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家产,刘禅是不相信的。他认为诸葛亮肯定是瞒着他偷偷的贪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说,诸葛亮一死,刘禅急忙查他的家产,但是发现,诸葛亮竟然如他所说的并没有贪污,所以流畅很难受,他想要搞诸葛亮却没有成功。诸葛亮给刘禅写的一份表章中曾这样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养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可以说是记载以来最早的主动申报自己有多少财产的高官,从他开出的财产清单中,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作为一个高官,他的财产实在是也太可怜了,所以说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但是有些史料记载蜀汉之后诸葛亮夺权,所以刘禅认为诸葛亮肯定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家产,一定是在耍他,所以说他希望在诸葛亮死后将他的底抖出来出来,把他的家底查个一清二楚,来昭示天下诸葛亮是个大贪官。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查诸葛亮的家产的时候发现诸葛亮的所有家当竟然和他在曾给他的奏章中写的一模一样,一点都不多,所以说诸葛亮真的是一个清官。他为人诚实,十分的朴素,并没有像刘禅所说的那样偷偷的贪污,所以说刘禅想将诸葛亮一军没有成功,刘禅十分的难受。
    齐方洲2019-10-15 11:21:11
  • 诸葛亮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龚家迎2019-10-15 10:02:28
  • 等到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后主:刘备之子,名禅,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成都:旧县名,为蜀汉都城,在今成都市。悉:全部。余饶:宽裕。仰:依赖。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赢:充盈。卒:死。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表明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龙小雨2019-10-15 08:59:34

相关问答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意思是:身上带着凶器,自然就会有犯罪的欲望。出自李鸿章的一段话。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李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手握“利器”的人要常常知省,不要澜生杀心,滥用权力。扩展资料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能在晚清官场活跃40年之久,虽屡遭危机,几经沉浮,却始终位极人臣,权倾当时,除其自身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惯用权变之术,阴柔刚猛,深谙为官之道外,与其背后的庞大关系网不无关系。李氏大宅门的众多宗法、姻亲关系是李鸿章在官场驰骋最稳定、最牢固的基础。初入仕途,投门拜帖曾国藩这棵大树,再加上潘世恩、翁心存两位官宦名臣为科举正途之师,师门渊源使李鸿章做人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为仕途畅通奠定了深厚的背景。与同门师兄沈葆桢、同年进士郭嵩焘等人的相互帮衬、关照与提携则是仕途关系网的平面铺展。传统的同乡、乡土观念在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中也起很重要的作用,他积极联络皖籍京官,回乡办团练,后乘时趁势招兵选将,组建淮军,并不断网罗骨干,加以举荐、提拔,使其各具要职。这些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形成势力庞大的淮系集团,成为李鸿章仕途愈挫愈进的强有力后盾。层层关系网之间又相互交织,而其中每一个扭结都关系着整个网络的生存荣辱。因此关系网内部虽矛盾重重,但在涉及共同利益时却能联手对外,以求共存共荣。可以说,李鸿章的政治生涯是一段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李鸿章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所谓“守困”,即忍辱负重、舍小保大、变弱为强如韧劲一他为了守住自己而建立功名,为了守住江山而不辞辛苦。一个“让”字,道破权势亘古之决;一个“乘”字,点透谋权攻心之术。不可知者不可知,可知者不可知,此奥妙全在明白与糊涂之间。从本质上讲,李鸿章是晚清一个关键性的枢纽式人物,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重臣的关系都相当密切,而且才识之大,令曾国藩、胡林翼都大为欣赏。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