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表后主“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怎么解释?
推荐回答
句中“负”字,意思是辜负,对不起人。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此句翻译: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此句的意思是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原文: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齐晓全2019-10-15 09:00: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
赵高坤2019-10-15 11:38:26
-
因为我们都知道,虽然诸葛亮全心全意的辅佐刘禅,但是刘禅对诸葛亮还是存有戒心的,因为诸葛亮在军中的权威很大,刘禅又是一个弟弟,没什么卵用,所以说诸葛亮对刘禅说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家产,刘禅是不相信的。他认为诸葛亮肯定是瞒着他偷偷的贪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说,诸葛亮一死,刘禅急忙查他的家产,但是发现,诸葛亮竟然如他所说的并没有贪污,所以流畅很难受,他想要搞诸葛亮却没有成功。诸葛亮给刘禅写的一份表章中曾这样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养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可以说是记载以来最早的主动申报自己有多少财产的高官,从他开出的财产清单中,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作为一个高官,他的财产实在是也太可怜了,所以说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但是有些史料记载蜀汉之后诸葛亮夺权,所以刘禅认为诸葛亮肯定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家产,一定是在耍他,所以说他希望在诸葛亮死后将他的底抖出来出来,把他的家底查个一清二楚,来昭示天下诸葛亮是个大贪官。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查诸葛亮的家产的时候发现诸葛亮的所有家当竟然和他在曾给他的奏章中写的一模一样,一点都不多,所以说诸葛亮真的是一个清官。他为人诚实,十分的朴素,并没有像刘禅所说的那样偷偷的贪污,所以说刘禅想将诸葛亮一军没有成功,刘禅十分的难受。
齐方洲2019-10-15 11:21:11
-
诸葛亮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龚家迎2019-10-15 10:02:28
-
等到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后主:刘备之子,名禅,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成都:旧县名,为蜀汉都城,在今成都市。悉:全部。余饶:宽裕。仰:依赖。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赢:充盈。卒:死。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表明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龙小雨2019-10-15 08: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