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成都地区第三方投资理财的交流群啊?

黄甬穗 2019-10-14 21:36:00

推荐回答

建议您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理财。目前,个人投资理财方式较多:定期、国债、受托理财、基金、黄金、信托、保险等做组合投资,不同产品的投资起点不一,对应的风险级别也不相同。建议您可以到招行网点咨询理财经理的相关建议。
龚崇权2019-10-14 22:01:4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要是跟我说当然是合时代了,这也不是夸谁的问题,主要是我投资过,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真的挺赞的。
    龙家衡2019-10-14 23:01:54
  • 一、诺亚财富管理中心诺亚控股起源于2003年,定位于中国新一代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诺亚控股于2019年11月10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创始于2019年6月,大股东为2019年“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第14位的泛华保险服务集团,核心研究力量来自于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二十、利得财富由实力雄厚的全国性综合投资集团发起,联合互联网领域、信托界、银行界、房地产界等业内精英翘楚共同组建。总部位于上海星展银行大厦,分公司已经遍及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济南等地。二十一、安盈财富由国际、国内一批投资业、银行业、信托业及保险业专业人士组建而成。目前形成了汇集信托、基金、有限合伙、私募股权、保险等产品的产品平台。二十二、海银财富二十三、高晟财富二十四、标准利华金融是国内首选互联网金融推介信息服务商之一。拥有白标经纪人、企业合作伙伴、特许理财师、国内外金融做市商合作企业,为金融领域的不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提供“最便捷金融投资理财体验”。二十五、极元财富极元财富为客户提供包括固定收益信托,阳光私募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在内的综合的财富管理服务。
    黄白燕2019-10-14 22:54:07
  • 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具体产品具体分析吧.1、理论上,定期存款是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肯定是投资行为,有投资自然就会有风险。银行会推出一些定期存款的理财类产品,与股票,基金相关的理财产品,当然也有黄金等交易,也有一些货币基金国债等。理论上,定期存款类的理财产品是不会有风险的。除非银行破产了,目前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2、国债,货币类的基金风险很小。国债,货币基金的风险是非常小的,这也是公认的。但是不代表没风险。一般情况下,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货币类基金,国债等的收益就不是很高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绝对要比银行的活期存款高很多。3、与股票,基金相关的理财产品风险要大。当然了,都知道股票,基金的收益很高,但是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时,自然也存在高风险的情况。尽管和银行打交道的客户老百姓很多,银行自然不敢随意去卖这一类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但是不排除不卖,因此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了。4、及时关注官方动态,规避风险。对于购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之后,一定要学会及时关注央行和银行的一些相关动态和指示。当然,政府的一些官方消息也很重要。总之,要做到规避风险,赚起最大收益。
    龚巨发2019-10-14 22:36:14
  • 理财公司的监管现在存在缺陷,且行业经常过于激烈,导致这类公司激进运营,风险较大,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在该类企业进行投资。
    齐明富2019-10-14 22:18:17

相关问答

目前中国B2C电商物流配送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模式:1、借助国内邮政体系配送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企业或厂商网站在其营业地点建立产品仓库,根据消费者网上购物清单和消费者家庭地址信息,通过邮局办理邮政递送手续将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是很多小网站和C2C网店选择的配送模式。中国邮政具有方便,快捷,点多面广的特点,是我国覆盖面最广,资历最老的物流公司。但其不足之处主要是普通邮递速度慢,而EMS服务收费偏高,且邮政体系服务水平偏低,容易造成包装破损、货物损坏,从而导致配送服务质量的下降而造成顾客的不满。2、共同配送模式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多个配送企业联合起来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配送。这是一种企业之间为实现整体配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的物流配送服务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其核心在于充实和强化配送的功能。共同配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配送企业功能的不足,促使企业配送能力的提高和配送规模的扩大,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缺点是不同企业商品的不同,管理规定的不同,经营意识的不同,相互的猜忌等可能从另一个方面带来阻碍。3、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模式企业或厂商网站根据消费者网上购物清单和消费者家庭地址信息,委托“第三方快递物流公司”的交通、运输、仓储连锁经营网络,把商品送达消费者实现配送服务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先进物流设施和专业经验进行规模性操作,带来经济利益,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利用社会资源。4、企业自营配送模式指企业或厂商网站在其目标市场上设置的物流送货点。即在上网人群较密集的地区设置仓储中心和配送点,由消费者所在地附近的配送中心或配送点配货并送货上门。物流配送各环节均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物流配送效率很高,可以克服前一种模式不够快的问题,但配送中心和配送点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将带来短期成本的大量增加。在欧美,大多数B2C电子商务经营商采用的都是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如Amazon。这是因为,国外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以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高效的配送服务以及低廉的物流成本满足各终端用户和电子商务经营商的需求,使得B2C电子商务经营商能没有物流配送方面的后顾之忧,全力将重心放在其核心业务产品更新换代,促销广告等上,省心省力,还能达到其经营战略目标。在日本,共同配送模式比较盛行。如一个地区的许多杂货铺和便利店,往往形成一个联盟实施共同配送,达到物流配送的规模经济,为多方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互惠互利。当前在国内邮政体系配送模式仍然在国内普通网店的物流配送业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面向偏远地区的客户,其他民营快递公司的超区客户,都会普遍选择中国邮政。但是由于中国邮政的配送速度太慢,服务态度一般,服务价格高,因此很多B2C电子商务企业都往往委托一些民营快递公司或自建配送中心自营物流配送。当前在国内B2C电子商务行业,共同配送尚未成型。从国家社会宏观角度来看,各物流配送企业各自为政实属一种资源的浪费,共同配送,或者我们说物流配送的社会一体化的确迫在眉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几乎将各种物流运力资源利用到极致。在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中,众多国内B2C电子商务运营商往往对不尽人意的配送效率,不低廉的物流成本,以及终端用户因低劣配送服务的不满所造成的业务流失而头疼。面对高成本的物流配送和顾客不断对配送服务态度的投诉。目前很多电商企业纷纷自建物流系统,以满足其电子商务的增长需求。
——原标题:2019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分析:政策暖风频吹,盈利难题、成本高企亟待解决政策春风推动便利店大举扩张促进消费大背景之下,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备受关注。因此,最大化满足人们即时性消费的便利店领域正持续迎来政策“春天”。今年3月9日,商务部确定鼓励便利店发展成为今年促进消费的重点。6月21日,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把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作为当前工作重点,抓紧组织实施。会议要求,各地要按照“全面部署、重点推动、逐级延伸”的工作步骤,加强组织领导,以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目标,以优化便利店布局、增加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提高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等为工作重点,借鉴北京等城市做法,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政策保障,确保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取得实效。政策春风之下,便利店迎来大举扩张期。今年北京连锁便利店将再新建700家以上,西安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少于3000家的规划目标。便利店最早诞生于美国,成功于日本,是大型商超发展相对成熟后,从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具有单体占地面积小、布局密度大、距离用户最近、高频消费、对于电商抗击力强等特点。因此,相比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零售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几年增长态势强劲。便利店的发展在中国是突飞猛进的,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9-2019年我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0.6万家,CAGR为8%,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从3576元增加至4936元,CAGR为17%。2019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05亿元,初步测算2019年中国便利店市场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元。在2019年的数据中,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到19%;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门店数量达到12万家,行业增速达到19%;便利店行业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单店日均销售额超过5300元人民币,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7%。2019-2019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市场销售额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便利店数量的增加对于提高城市活力、解决居民生活便利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也集中涌现不少问题。比如,随着资本寒冬到来,成本高企、盈利难题待解成为便利店领域集中的问题。1、持续政策暖风吹便利店迅速扩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2002年开始,便利店就备受决策层关注。在大方针指导之下,包括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也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区域内便利店的数量。2019年10月18日,北京市商务委、发改委、食药监局等7部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提出,在便利店的空间位置、网点布局、项目品类、注册审批等方面放宽限制,并拿出最高5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便利店发展。同时,北京市明确三年内将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扩至6000家。2019年1月14日,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介绍,将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其他城市也在对标出台系列便利店扶持政策,力争引入更多国家化的便利店。日前,西安市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少于3000家。除了进一步支持便利店搭载简餐制售、简化登记备案流程之外,西安也提出对便利店提供资金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对现有直营或特许加盟门店数量30个以上、搭载便民服务的品牌连锁便利店,每新增1个无人便利店或1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24小时便利店,分别给予5万元奖励,单户企业奖励最高100万元。上海则在扩大经营范围方面对便利店行业予以支持。早在2019年5月,上海市就开放对便利店内生产现制现售类等食品的许可,并向便利店发放新的食品经营许可证。2019年5月8日,便利蜂成为上海市首家含“热餐”便利店,从便利蜂高管递交材料到核发许可证,只花了短短3个小时。与利好政策同步的是便利店加快扩张的脚步。如罗森宣布,到2025年,要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全家便利店公布将在2024年实现10000家门店目标;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推出了面向“夫妻老婆店”的改造计划:阿里宣布要在1年内开设1万家“天猫小店”;京东则宣称未来3年内将开设100万家冠有京东品牌的便利店。便利蜂、猩便利等创业公司也在过去一年内拿到亿元规模融资,以一年几十家店的速度开业。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便利蜂今年在确保经营品质的前提下,持续、快速的开店,年内全国门店数量将超过1000家。为了加快扩张步伐,一些便利店品牌还引入加盟模式。2019年,罗森将以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在安徽扩张,加盟业务预计7月正式放开。便利蜂负责人表示,便利蜂将坚持密集布局的开店策略,会有节奏的在华北、华东都市圈内扩展。对于便利店迅速扩张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江明表示,随着大型超市进入成熟衰退期,小店迎来了契机,扩张是必然趋势。比如,正在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北京市,从“拆一建一”变成了“拆一建零点三”,大店数量难以增长,小店更容易生存;同时,从城市交通结构来看,人们的交通方式逐渐从驾车向地铁转变,集中在地铁口的便利店获得了人流;另外,交通问题导致“停车难”,可以实现不开车就能买到东西的便利店解决了“最后1公里”的问题,自然会受欢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认为,商务部门对便利店行业的支持,可能基于两方面:一是国家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二是体现出国家更加注重消费,尤其是社区消费。随着人们对便利店需求的增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是顺理成章的。2、行业洗牌之痛:难以盈利,成本高企,资本寒冬便利店快速扩张的背后,是行业整体难以实现盈利的狼狈。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少数几家,如全家、罗森。就连知名的7-11在中国也不能做到稳定持续的盈利。北京最大连锁便利店全时,因受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影响,自去年11月以来在北京关店约90家。今年1月,全时便利店华东、重庆两地共94家便利店已经被罗森接手。截至2019年2月13日,全时在北京的店铺剩余320家左右。这意味着,在这几个月间,全时的关店比例超过20%。用王洪涛的话来说,便利店行业实际上经营的是“弯腰捡钢镚儿”的生意。也就是说,便利店行业需要不断的积累,到达一定规模以后,规模经济产生价值才可能带来盈利。在黄江明教授看来,便利店最大成本即高昂的租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46%的门店店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店租的上涨对于门店的可持续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有些门店会因为租房合同到期,店租的过度上涨而闭店。放眼其他国家,美国60%的便利店都是加盟店,其余则是大型公司运营的直营店,租金低廉;日本加盟店比例高达90%以上,店面均为店主自有房产,也省去了租金成本。因此,要降低便利店租金成本,只能让加盟店主带着自有店面加盟,便利店不再为其支付租金,但这难以在中国实现。此外,资本集中盲目涌入也造成了便利店行业不合理竞争现象,行业泡沫初现。2019年,便利店被认为是当前新零售市场的难得风口,受到了资本的关注。2019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见福、131、today、邻几等便利店获得投资。2019年下半年,便利蜂、好邻居获得资本加码。据了解,近两年来,涌入便利店行业的资本累计将近100亿元。更多资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行业了发展,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行业泡沫。由于便利店企业估值的提高,造成了一些便利店企业制定了非理性发展规划。较弱的运营管理及资金抗风险能力无法匹配企业的快速门店扩张,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便利店逐渐迎来“资本寒冬”。2019年8月,因背后出资方善林金融资金链断裂,邻家便利店突然失血,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一个月后,因投资方春晓资本出现问题,131便利店创始人失联,后被刑拘;2019年11月,全时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被爆出受到P2P爆雷事件的影响,导致全时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跟上全时的扩张速度。黄江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外成功的便利店背后都有母公司充足的资本支撑。比如,罗森背后是日本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大荣公司,7-11背后是日本主要零售企业伊藤洋华堂,法国三大便利店母公司均为家乐福,家乐福最大股东又是LV集团。中国大多数便利店都没有大资本,仅仅依靠有限的风投是不够的,一旦资金链断裂,便利店就难以生存。3、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尽管如此,在黄江明看来,便利店行业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据他所知,在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平均4000人一个便利店,在发达国家,基本2000-2500人一个便利店。目前中国是13000人左右一个便利店。考虑到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高,按10亿城镇居民算,便利店的饱和度也仅为6000-7000人左右一个便利店。未来,便利店行业可能会出现一个小井喷。王洪涛表示。
与此次爆雷潮相伴而来的,还有P2P的污名化。自e租宝事件开始,P2P在大众传播层面就有了污名化的倾向,不过这一次爆雷潮给投资者带来的心理阴影太大,以至于很大程度上,P2P已经将这个污名坐实了。所以,即便我们能论证合规的平台不容易出问题,但随着P2P污名化愈演愈烈,P2P平台要向投资者证明自己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难了。当然,P2P投资者仍大有人在。如下图所示,2019年6月份以来,网贷行业的投资者依旧活跃,7月9日甚至创下了4.1万人的年度新高。是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不缺韭菜,不缺投机者,但P2P作为一个行业,只有走进主流的投资者群体才有前途。问题是,不解决“不安全”的负面心智标签,行业发展终究迈不过主流投资群体那道坎。摘掉“污名化”的帽子,成为行业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此时,行业需要向市场回答三个问题。问题一:P2P行业还有存在的基础吗?现阶段,由于集中整改并未结束,某种程度上,P2P行业仍处于“无证驾驶”期,不少平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合规性问题,这也是集中整改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P2P行业之所以出现爆雷潮的前提条件。违规经营的P2P平台没有存在的土壤,但合规经营的平台,聚焦于普惠金融领域,做着小额分散的业务,是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只要严格做到合规经营,平台的经营风险也是可控的。所以,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P2P行业存在的基础依旧是坚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