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族名字排字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齐新宇 2019-11-05 21:49:00

推荐回答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康熙六十年时,康熙曾就爱新觉罗的这个姓与乾隆有过对话。康熙:“你知道爱新觉罗的意思吗?”乾隆:“是金子的意思。康熙:“那你觉得这世上最宝贵的是金子吗?“乾隆:“不是,仁义为最宝贵。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扩展资料: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姓爱新觉罗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爱新觉罗。
符翠芬2019-11-05 22:20: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据《金史》载,"夹谷"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其实,康熙帝诸佣际怯?胤"字命名的,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龚尧莞2019-12-01 11:11:50
  •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据《金史》载,"夹谷"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其实,康熙帝诸佣际怯?胤"字命名的,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http://bbs.guoxue.com/dist/o_t/t_259633/view_previous。
    连传宝2019-11-05 23:03:10
  • 你记错了!光绪全名是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全名是爱新觉罗·载淳,他俩是同辈;而溥字辈是下一辈。爱新觉罗·溥伦,应该是道光帝的曾孙。资料里也是这么记载的。原文为“溥伦乃道光帝长子奕纬之孙,”。爱新觉罗氏家族排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黄登莲2019-11-05 22:06:51
  • 爱新觉罗家族原本并无按照辈分命名的习惯,康熙朝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二十年,康熙子辈用“胤”字,如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字,曾孙辈用“永”字。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中的“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因其首字为“永”,遂取了其后的“绵亦载”,接续在“胤弘永”之后,成了六个字。道光时添了“溥”、“毓”、“恒”、“启”,咸丰时添了“焘”、“闿”、“增”、“祺”。这14个字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奕譞等同治光绪辈:载淳、载湉、载漪、载泽等宣统辈:溥仪、溥伟等康熙后的皇族姓名规定如下雍正:前"胤"后"示"字旁乾隆:前"弘"后"日"字旁嘉庆:前''永"后"玉''字旁道光:前"绵"后"竖心"旁咸丰:前"奕"后"言"字旁同治:前"载"后"三点水"光绪:同上宣统:前"溥"后"人"字旁至道光以后非帝系子孙命名后一字不能用帝系子孙所用的偏旁参考网络资料。
    齐月华2019-11-05 22:03:42

相关问答

为什么要用毁这个词呢?是因为丢了所谓地位还是改名换姓?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多少次了~~~现在鲜卑的慕容姓氏不也一样很少看到了吗,所以这根本没啥好说毁的如果只是说所谓丢失统治权,那么赖在溥仪的头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个娃娃皇帝能干嘛,大清的倒台都是前人所做,与溥仪是没什么关系的~~有人说是慈禧之流,我觉得是不恰当的,按照皇室的角度说,维持住皇室才是根本,它的优先级是高于其他的:例如国家发展~~就慈禧的角度说,她的目标依然是维护皇室根基,她是卫道士~~从所谓皇室中,找出真正毁的人,其实是历史中评价相对比较高的光绪皇帝,他积极的想要进行戊戌变法,让国家强大起来,从国家人民的角度说他是好的进步的,但是从皇室角度说,他的变法比以往来的更加激进,而且不可避免的让汉族能够进入到高层角色中,获取实质性的权利~~~以史为鉴,看看隋朝是如何上位的,分明是鲜卑的皇室,结果外戚杨氏干政,直接替换~~辛亥革命后,最终上位的就是袁世凯,他也就是所谓得利的分子,在之前的改革中,根本这样的汉族是无法获取实质权利的~~所以,狭义的说毁,我认为光绪更重要溥仪如果说另一个毁就是名誉方面?你是认为他和日本之间组成满洲国?额,课本都写伪满洲国?其实,国号就是满洲国,伪都是后来加的,反正我是不信滴~~~可以看一下清朝的方案,东北是作为保留区,留给满族当成最后的主基地的,你可以参考蒙古人败退大明的方案,东北基本都是满人。军阀时代,张作霖进行了人口大迁移开发东北,这就是闯关东~但是,在整个中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就是东北,在关内只有北京有可观的满人,其他地区都是非常少数的~满洲国在东北建国,其实是有一定基础的,当然如果没有张作霖的开发,溥仪在东北一呼百应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从清朝立国策略来说,满族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想按照后金的形式立国,历史不是说不过去的,相信当时还是有相当部分满族是很支持溥仪这个满洲国决定的,所谓分裂不必太过诋毁~~~真正的污点应该是他是否向日本有称臣的表现,这个就不多讨论了~~~清朝皇室,出过很多优秀的政治家,这和蒙古人不过百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毁不毁这个很难说,毕竟全球都在一体化,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记清楚就OK哦~~PS:我是汉族~~个人拙见。
为什么要用毁这个词呢?是因为丢了所谓地位还是改名换姓?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多少次了~~~现在鲜卑的慕容姓氏不也一样很少看到了吗,所以这根本没啥好说毁的如果只是说所谓丢失统治权,那么赖在溥仪的头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个娃娃皇帝能干嘛,大清的倒台都是前人所做,与溥仪是没什么关系的~~有人说是慈禧之流,我觉得是不恰当的,按照皇室的角度说,维持住皇室才是根本,它的优先级是高于其他的:例如国家发展~~就慈禧的角度说,她的目标依然是维护皇室根基,她是卫道士~~从所谓皇室中,找出真正毁的人,其实是历史中评价相对比较高的光绪皇帝,他积极的想要进行戊戌变法,让国家强大起来,从国家人民的角度说他是好的进步的,但是从皇室角度说,他的变法比以往来的更加激进,而且不可避免的让汉族能够进入到高层角色中,获取实质性的权利~~~以史为鉴,看看隋朝是如何上位的,分明是鲜卑的皇室,结果外戚杨氏干政,直接替换~~辛亥革命后,最终上位的就是袁世凯,他也就是所谓得利的分子,在之前的改革中,根本这样的汉族是无法获取实质权利的~~所以,狭义的说毁,我认为光绪更重要溥仪如果说另一个毁就是名誉方面?你是认为他和日本之间组成满洲国?额,课本都写伪满洲国?其实,国号就是满洲国,伪都是后来加的,反正我是不信滴~~~可以看一下清朝的方案,东北是作为保留区,留给满族当成最后的主基地的,你可以参考蒙古人败退大明的方案,东北基本都是满人。军阀时代,张作霖进行了人口大迁移开发东北,这就是闯关东~但是,在整个中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就是东北,在关内只有北京有可观的满人,其他地区都是非常少数的~满洲国在东北建国,其实是有一定基础的,当然如果没有张作霖的开发,溥仪在东北一呼百应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从清朝立国策略来说,满族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想按照后金的形式立国,历史不是说不过去的,相信当时还是有相当部分满族是很支持溥仪这个满洲国决定的,所谓分裂不必太过诋毁~~~真正的污点应该是他是否向日本有称臣的表现,这个就不多讨论了~~~清朝皇室,出过很多优秀的政治家,这和蒙古人不过百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毁不毁这个很难说,毕竟全球都在一体化,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记清楚就OK哦~~PS:我是汉族~~个人拙见。
溥仪退位后,留下的问题是非常之多,其中最值得人深思的是那么多皇室后裔,他们何去何从?又该过上怎样的生活?其实这十四万皇室后裔,也都跑了,要么改姓移居,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关于皇室一字不提,也有的卷钱逃往国外,不想被别人所议论。清朝的皇室基本上都是满族人,他们的祖先当年都是跟随皇帝打拼天下的人,这些人经过一代代的繁衍,到了清朝末年已经有了十四万多的人口存在。清朝毁灭之后,本来十分神气的皇室人们,都变得小心翼翼,因为这些人害怕见到平民,被他们审判。那么自然的,他们也不敢再呆在北京,他们没有了政府的庇护,变得难以生存下去,所以他们都回到了老家或者是到了尼塔村去定居。他们更是把自己的姓氏也给换了,从尊贵的爱新觉罗变成了姓金,这样他们就都变成了平民。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皇室的后裔,每天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们不能懂得人民的艰苦,现在被迫回到了老家,这使他们十分的苦恼,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那些能够挣钱养家的本领。他们之中更是有些人拿着当年积攒下来的财富,跑到了国外生活。其实他们之所以这样逃窜,就是因为他们不敢向人们说自己的皇室的人,不能够腰板挺直。这一切也许也是因为他们的贪图享乐,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的原因吧。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扩展资料: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光绪帝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了。注:上表格中雍正前还有皇太极,顺治,康熙。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嘉庆帝侄子绵亿,就因替长子命名“奕铭”,被嘉庆帝斥责,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远”为由,被革除职务。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爱新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