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贷款怎么样?口碑好吗?日利率是0.10是多少钱?

赵黔荣 2019-11-05 21:30:00

推荐回答

这个要看你分多少期还了,可以在平安普惠APP上面查看,里面本月还款金额以及最低还款数。
辛培刚2019-11-05 22:02:3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本人经历了同样的情况:2019.5.8通过平安普惠视频认证贷了15.5万元,当时评价出来的年利率为为8.4%,我觉得还能接受于是就签了24个月还款期的贷款计划,每月也有按时还款,对于还款金额也没有太在意。直至今年2月,平安普惠自己的扣款出现了问题,在账户有足够余额的情况下扣款不成功,并致电于我家人催款,不承认自身问题、盯客户像怀疑恶意欠款的犯人一样,客服态度差、对于问题不予解决甚至不予回应,让我感到十分讨厌。于是我上平安普惠APP查看还款计划,考虑提前还款的事情,这一查才发现每月除了还款正常的本息7038.54元外,还有496=1426元的费用产生,简直莫名其妙!贷款时完全没有说明,但APP“付款金额一览表”上居然有本人的电子签名,而保单上的被保人完全是陌生的名字。如此一算,还款总额达到了203148.96元!这简直就是高利贷!1、为何贷款时无明确告知保单和服务费用收取的事情?2、保单和服务费的设定标准如何?有否相应合规合法的依据?针对此事本人于2019.4.10致电了银保监会12378投诉,接线员表示贷款事宜需向平安普惠注册地的金融管理局反映投诉,但对我因该笔贷款衍生出来的保单情况进行了记录。看到本帖才发现许多人都经历了同样的情况。合法合规的贷款利息我愿意承担,借钱还息这天经地义;但借着合同衍生其他的不知情、不合理收费绝对不接受!这简直就是高利贷、简直就是抢钱!必须坚决维权!希望大家能够联合起来,找到对口的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追回我们大家的血汗钱!望见到该回复的受害者能够组成一个群,共同维权。
影响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信托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和缺失造成的,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托规模的制约及单份信托合约金额的限制。按《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信托投资公司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基本定位于非公募性质,每项信托计划不得超过200份信托合同,每份信托合同的最低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人民币。
此项限制导致了资金信托产品的设计和推出与大多数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规模以及巨额的居民储蓄所产生的投资需求产生了巨大差距。信托规模的限制(受投资项目的资金规模制约,实际上每份信托合同要求的最低金额往往高达几十万元),使得相当多的资金信托产品不能顺利发行,投资项目的资金难以按时到位,进一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税收制度的制约。对于财产型信托,由于目前我国税收制度没有针对该类业务出台相应政策,按照《信托法》和现行的税法,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投资时,因伴随产权转移,需要缴纳税金;当信托计划到期,信托公司将资产交还委托人时又需缴纳税金。
 双重纳税大大提高了信托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压缩了投资者的收益空间,阻碍了信托业务的开展,这也是目前各信托企业均未推出财产型信托业务的一个根本性制度约束(目前部分国内信托企业推出的所谓财产信托产品,其本质上还是资金信托产品)。而对于资金信托产品来说,现行的法律规定中没有明确受益人在取得信托受益时如何纳税,各个地区在此方面的做法不一致。另外,对于信托企业开展公益信托业务等特殊业务,相关法律中也没有税收优惠等方面的规定。
3、信托产品流通机制的滞后。尽管规定信托产品的受益权可以转让,但转让方式、转让价格、转让手续和转让场所等在法律法规中均无明确规定,从而使资金信托产品的流动性,特别是机构委托人大额信托合同的转让严重缺乏操作性。
根据现有法律,信托受益权是以信托合同形式存在的,而信托合同不能被分割,只能整体转让。受制于项目融资的规模和信托计划不能超过200份合同的限制,使得单个信托合同的融资规模通常高达几十万元,抬高了未来转让过程中交易对手的门槛,大大增加了寻找交易对手的难度。
4、工商登记制度的缺失。尽管我国《信托法》中对信托财产登记问题有专门条款,但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例如,信托财产登记需要工商登记机关准许对充当信托财产的股权、设备等进行登记,但实际操作中工商管理部门却往往因政策不明确而拒绝,这使得原本应是信托公司优势业务品种的财产信托难以发展。
5、跨区域展业的限制。按照目前法律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不能在异地设置分支机构,从而使其在异地的展业功能受到明显的限制,信托机构的规模偏小,抗风险的能力偏弱,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余缺调节受到了制约,造成了资金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和浪费。
 6、营销宣传方面的制约。
  按照《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不能在报刊、电台、电视和其他公共媒体等新闻媒体上对信托产品做广告营销宣传,这一规定使得信托产品的认知程度和受众面相对较为狭窄,不仅导致信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品信息闭塞,信托产品的诚信度不同程度地也打了折扣,而且进一步制约了信托流通市场的形成。
7、竞争制度的制约。当信托公司被政策所困时,银行、保险、证券业却相继推出了“委托贷款”、“分红保险”、“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开放式投资基金”等一系列产品。借助其网点分布广泛、客户资源丰富的优势,这些业务一度开展得异常红火,而且在税收、规模等政策方面享有更加优惠的政策,如投资于基金所得不必缴纳所得税,《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中对证券公司办理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又没有200份的规模限制等。
  这些业务虽然名目繁多,但究其实质,正是地地道道的公募信托业务。这些业务都在挤占信托业务的空间,对信托市场的瓜分已经初露端倪。
从上述七个方面来看,因为信托制度的滞后和不配套,使得信托企业在起跑线就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
  再加上各信托企业的内部原因,如法人治理结构严重缺位、内控机制不健全、人才的短缺、关联交易缺乏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使得信托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难以成为支撑我国金融业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