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在哪?

赵音频 2019-11-06 15:04:00

推荐回答

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云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鉴真请经墨迹经过十二年努力,鉴真终于在753年唐天宝十二载冬搭乘日本遣唐使团的船东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宝﹑昆仑人军法力﹑占婆人善所。鉴真所乘船于754年1月17日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到达萨摩国川边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县川边郡秋目浦,一个多月后754年3月2日在盛大隆重的欢迎下进入首都奈良。当年日本天平胜宝六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日本僧人在称为“三师七证”的十位和尚参加下出唐招提寺鉴真墓塔日本奈良家受戒,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759年日本天平宝字三年他建立的唐招提寺开基。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虽已双目失明,还能协助校订写本佛经的讹误,用嗅觉鉴定草药。同行弟子有的擅长雕塑﹑绘画﹑建筑等,传播了唐朝文化。763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唐广德元年鉴真圆寂。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弟子为他所塑干漆夹像,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曾送这座塑像短期来华,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齐晓全2019-11-06 15:55:3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鉴真接受邀请唐朝的时候,日本经常派使臣、留学生、僧人和商人到中国访问、学习和通商。因为这些人是政府派遣到唐朝来的,所以被称为“遣唐使”。每次“遣唐使”的人数最少一二百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五六百人。这一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了中国,其中有两个年轻的和尚,一个叫荣睿,一个叫普照。他们到中国除了学习佛教,还有一件顶重要的任务,就是邀请中国的高僧到日本去讲学和授戒。荣睿和普照在中国住了十年,虽然学到了不少佛学知识,可是却一直没有邀请到去日本讲学的高僧,感到很失望。就在他俩准备动身回国的时候,打听到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德高望重,学问高深,还曾给四万人授戒。他俩就立刻从长安赶到了扬州。可是当见到鉴真的时候,他们又犹豫了。鉴真已经是一个满脸皱纹、年近六十的老人。这么大的年纪还肯远离家乡,漂洋过海吗?又一想,要是错过这个机会,恐怕再也找不到比鉴真大师更合适的人了。于是,俩人深深地向鉴真施礼,说明了来意,恳求他能到日本讲学授戒。鉴真被他俩的真情诚意深深地打动了。他想了想,然后说道:“我答应你们的请求。他又看了看站在周围的弟子,问道:“我已经决定随荣睿、普照二位法师东渡日本,你们有谁愿意同我一起去呢?”听到鉴真的问话,那些弟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没人吭声。过了一会儿,一个叫祥彦的和尚站起来说:“大师,不是我们不愿意传播佛法,只是日本和我国相隔大海,路途遥远。听说十人中难得有一个能平安渡过去,如果在路上出了危险,就要白白送命。听了这番话,鉴真很是生气,他抬高了声音说:“为传佛法,何惜生命,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祥彦见师父态度这样坚决,他马上说:“师父要去,弟子一定跟随。接着又有二十几个人也表示要随鉴真一起去日本。屡遭失败自从答应了荣睿、普照的请求,鉴真派人购买船只,筹集粮食、物品准备东渡。但是,他们先后四次东渡日本,都失败了。有的是因为人事纠纷;有的是因为船只在海上碰了礁石,可鉴真并不灰心。又过了三年,第五次东渡开始了。他们师徒一行刚出海的时候,天刮着西南风,这是顺风行船,船走得又快又稳当。海鸟不时飞近船帆,海里的鱼,也常常跳出水面。鉴真看到这些,感到非常喜悦。可是没过多久,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天很快暗了下来,大块的乌云遮住了太阳,风越刮越猛,海水掀起一个接一个像小山一样的巨浪。他们乘坐的那只木船,就像一片无依无靠的树叶,一会儿被海浪高高抛起,一会儿又被埋入波谷。船上的人一个个东倒西歪,有的使劲抱着船仓里的木柱子不敢动弹;有的因为晕船,大口大口地呕吐起来。木船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颠簸了一天又一天,随时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险。到了第六天的时候,无情的海风才渐渐平息,海水也慢慢平静下来。船上的人由于几天没吃没喝,加上严重的呕吐,一个个面色青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们的嘴唇都干得裂了口子,嗓子也好像在冒烟,实在是难受极了,可是船上连一口淡水也没有了。有人用瓢舀了一些海水,尝了尝,又苦又涩,实在不能下咽。第七天下午,西南天空又出现了一块乌云,该不是又要刮风吧,人们的心“呼悠”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可是,很快他们又高兴地欢叫起来,原来这是片雨云,顷刻之间降起大雨。这真是救命的雨水,人们站在甲板上仰着头,使劲张开干渴的嘴接水喝,又从船仓里把能盛水的器皿都搬出来接满了雨水。船继续向前驶去,到第十四天,眼前出现了一块大陆地,他们使出最后的力气,拚命地划动船桨,很快就靠岸了。这是什么地方呢?虽说是快到冬天了,怎么这里还是一片苍翠,到处是挺拔的剑麻、成片的椰林。原来船走错了方向,他们到了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这第五次东渡,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又失败了。百折不挠鉴真等人虽然从海上脱险了,可是,那海上令人生畏的颠簸以及干渴和饥饿的折磨,消耗了他们很大的体力。对鉴真这样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来说,就更是有些吃不消了。然而,不幸的事情又接连发生。先是日本僧人荣睿得病死去。看着荣睿的遗体,鉴真难过的哭红了双眼。不久,鉴真的眼睛得了病,尽管吃药治疗,却仍然不见好转,最后双目失明了。这真是沉重的打击呀!就在鉴真十分难过的时候,又听到祥彦病重的消息。一天夜里,祥彦感到自己快要死了,就请守护他的师兄快去唤师父来。鉴真来到他的跟前,祥彦急促地喘着气,吃力地从身边小布包里拿出一本字帖和一本他手抄的经书,双手捧给鉴真,断断续续吐出最后一句话:“请师父……把这些……带到日本……去。说完,祥彦就咽了气。鉴真俯下身子抚摸着祥彦的尸体,悲痛万分地喊着:“祥彦,祥彦啊!”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这么沉重的打击,东渡的道路是这么艰难。然而,这一切反而更增添了鉴真的勇气,他对天发誓:“不到日本,我死不瞑目!”如愿以偿公元752年,日本政府又一次派遣唐使团到了中国。遣唐大使听说了鉴真五次东渡的经过,对鉴真极为敬佩,就在第二年十月回国的时候,绕路到扬州专程拜访鉴真,并且邀请他一同前往日本。第二年,日本遣唐使团要回国了,鉴真和随行的徒弟、工匠三十八人,就随着这个使团前往日本。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到达了日本的秋妻屋浦的方法,为他塑了一尊坐像。鉴真塑像闭目含笑,面容慈祥,逼真地表现了他那仁慈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这尊塑像,一直保存到现在,被奉为日本的国宝。一千多年来,鉴真一直受到中日两国人民深切的怀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扬州建立了鉴真纪念馆。1980年,日本佛教界还举行了鉴真大师塑像回国探亲的纪念活动。鉴真作为中日两国友好的使者,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正像著名诗人郭沫若的一首诗说的那样: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黎益华2019-11-06 15:37:10
  • 使者;目的地是日本;有伙伴;回了国。
    齐敬甲2019-11-06 15:18:24
  • 鉴真东渡是为了把佛教以及唐朝的文化传入日本。
    齐敦禹2019-11-06 15:06:55

相关问答

古代诗词名句最爱以下诗句: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赏析: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赏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赏析: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赏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以上供参考。
上周末,我到东方君悦参加美国高盖茨律师事务所的午餐会,遇到了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老朋友和她的美国丈夫,我问了一下经济危机对美国普通人的影响,回答是,很正常啊,美国人生活很正常,就是花钱注意了,有人反思,但很有信心会度过危机。美国人对经济危机的态度,就像经历了一次飓风、一次地震一样,是必然要来到的。所以都很平静。也许是美国人经历了太多的经济危机,有了免疫基因,不慌张、不恐惧。我的朋友说,美国人好像总是信心爆棚,可能过头了,但对克服危机绝对有益。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其实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小的。特别是对工薪阶层来说,只要不失业,就没有根本的问题。中国人还没有美国人那种超前消费的习惯,都是挣二个,花一个,攒一个,都有一些储蓄。所以从整体来说,中国人对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强的。抗风险能力强,并不等于普通中国人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最大的部分就是个人资产、包括股票、基金和房产缩水。第三种情况,炒股炒房的人,或者是借钱炒股炒房的人。我劝尽量乘房子还没大幅度缩水的时候尽快出手,把钱还上。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一直到1932年股市才开始大幅度下跌,因为1932年美国房地产泡沫才真正破灭。中国的股市跌了73%,但房价还没跌多少。中国的房价无论从什么角度说,泡沫都比美国大,政府救市,给你们跑路的机会,不要心存侥幸。如果现在房价不降,将来也就不涨了,你除了自己住,拿着也没用。就像日本政府在90年代初救市,当时避免了房价大跌,但18年来房价不涨反跌。最后说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死后来到天堂,美国老太太说,谢天谢地,我终于把享受一生的买房钱还完了,中国老太太说,我刚刚用一生的钱买了一套房。这个故事曾要我们向美国消费观念学习。但现在美国老太太说,上帝啊,我还没有还完房贷就叫我来了,而中国老太太说,天啊,我一生的钱也没买上一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