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零基础如何自学入门?中医前辈请进

黎照环 2019-11-06 14:48:00

推荐回答

就当前来讲,去中药店做学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会辨识药名药性然后结合医理;自学的话就只能自己查阅药材资料,然后学习医理,最重的是要有实例病症。
黄砚农2019-11-06 15:06: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善者,吾之师;不善者,吾之资。从古到今有无数学医之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失败,可以给我们提供师资。先看看现状。彭佩云说:“新中国五十年来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中医”。几乎所有的中医论文都是垃圾。全军尽墨呀!几个老的死去以后,良医一个也没有了,合格的中医师也是凤毛麟角。江湖骗子或者南郭先生遍地都是。若说某某是个庸医,往往抬举了,绝大多数连庸医都够不上。我常说父亲是个标准的庸医,就他这样的也不多见了。这不是愤世嫉俗的说法,这是中医客观的标准。传统的针灸没有几个会的了,电针、针刀、砭石、刮痧之类招摇过市。有人针灸甚至埋线,连到乌龟身上,使人挥汗如雨。造作杂术,谬言为道”,如此之流,炽盛世间!中药呢,成份分析、提纯、静脉注射、火神派等等,捡个芝麻就当西瓜,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傅景华先生说目前的中医界是“高位截瘫”,中央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想振兴中医,可是权力机构一帮人给卡壳了。他形容眼下的中医师很多是“人妖”。整个中医界已经乌烟瘴气、邪师充斥,学医的人要是钻进这个迷魂阵出不来,也就离丧魂落魄不远了。医道旁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其来有渐,我们上溯去找歧途所在。我有个舅爹,是个残疾,刻苦学习,连中药的药典他几乎都背会了。早年第一次给人用针灸,下手太重,把自己吓着了,以后就只用药。晚年在县城很有名气,县医院想方设法要关他的诊所,因为医院的生意受了影响。他是旧社会很多学医之人一生勤勉的写照。我有个姑父则不然,看曾祖父的针灸厉害,就跟着学,因为针灸赚钱少而且危险性大,又羡慕起某个老师的中药本事,也没学多久,西医来了,又去跟风,最后一样也没学到,穷困潦倒、夸夸其谈,成为江湖郎中。如今很多学医的人与他神似。他们二位的差别在于是否专心致志、一门深入。不过,即使是我舅爹,离一个合格的中医师仍然有不小的距离。莫说现在邪说纷纭之际,就是明清以降,如果不是特别的根器,即使你专心致志,穷一生之力,也很难有良医的成就。请看裘沛然先生的《瘦因吟过万山归》一文。穷一生之力,也只有个“一间微明”的所得,这是师道的终结呀!这种局面从金元四大家之时就开始了。金元四大家之后,各执己见、互相针砭,就都有所知障了。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已经成为学医的人几乎都要经历的过程。甚至读方多的还不如守几个方子一门深入的。医道分崩离析,落入了“流散无穷”的境地,学人开始了绕圈子、瞎转悠,争讼、没落之象显现,到了今天外道介入,开始妖变。这种衰败在秦汉就已埋下伏笔。秦越人、华佗遇害,针灸从此生弊,伤贤之祸,流传后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蔽贤之过,药方之谛遂致暗而不彰,后人只得余绪。幸有孙真人出,一时方术全盛,但是祸根已埋,至金元四大家终于开始了分歧。一切正法都是这样式微的,由真而正而邪,由大明而明亏而晦暗。到了没落之极的时候,“大师”遍地,头头是道,各说蹊径,而真正的医道就弃绝了。黄帝为何叮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因为教授非人,未得云得,欺世盗名,就会衍生旁说,遮蔽大道。君子不可以小得,而可以大受”,如果“乐于小法,则蔽大道”,很多不究竟的东西就把人从大道上拐走了。医道的式微,由来已久,现在如果不是大心求道之人,好的结果是在不究竟中转悠一辈子而一间微明,坏的结果是如人入暗则无所见。罗大伦先生写了一本《古代的良医》,那些良医的成就历程值得我们借鉴。张景岳、朱丹溪、徐灵胎等,没有哪一个不是文理兼备,而后半途涉医,最后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上勤求经旨而有得。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这是经历了印证的。他们最后都不约而同回归到经典上。这就如同学佛“不见本性,修行无益”,学医不溯本源,也是多闻无益。天资好,勤学拜师,不过是积聚资粮而已。张仲景、扁鹊他们有几本医书?为何他们能够大成就?因为他们是从源头上来的。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只是中医的门外汉。从小我就拒绝学医,一直屏蔽自己。妈妈劝我:“艺多不压身”,我说:“艺多是累赘”。傅景华先生说你学一下中医多好,我说万一学会了怎么办。谭晓阳先生是知道我的,在我们一起讨论医学之后,有几次我拿起《内经》、《伤寒杂病论》,又放回去了。我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初衷。很多人拼命学一辈子也学不会,我却唯恐学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天壤之别呢?只在于道路不同。我是从心而不从人的,因此天真任运而不受庸师之欺。就说自己学《易经》,一拿起就觉得这是象的简明推演,如果去看很多后人注解的,说这个卦是哪个变来的,越看越糊涂,你就会在里面瞎转悠,一辈子学成个神秘兮兮的。我根本不看后人著作,自己用心于《易经》本身,反而通达。在大学的时候,我看《道德经》也是很吃力的,以后陷入身心黑暗,与心病作斗争,慢慢就有感觉了。这实质上是一个损之又损的过程。一切都失去了,在身心废墟上重建自己,完成了一个归根复命的过程,也与道有了契合。与中医的接触始于妈妈的一场病,后来又救了朋友的母亲。去年年底决定对中医探求宗旨、追溯本源,这个意愿也达成了。我甚至不曾学医,现在却要来给中医播种,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了。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先行者,只要人们从我的路来,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会比我走得远。这条路也不是我的,是张仲景、孙思邈、邵雍等先贤早就铺好了的。宗旨、本源既彻,以此慧眼就可以入于经典了,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探赜索隐、光明大昭只在目前。门看得见,钥匙也有了,我怕没有人拿钥匙开门进去,只好多走一程,进到门里招呼人。这条道路的创始是不易的,后人走起来就轻松了。从古今学人和我的经历,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首先,学医必须要有文化资粮。中国文化是土壤,中医是树木,土不厚积是长不了乔木的,只能长出灌木荆棘。学习古文就是工具,应该学习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进一步才能学习人文经典,获得形象、会意思维,培养悟性、理智,形成慧眼,然后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进于道而得法。在医道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四种境界可以类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西医形而下的就是肉眼,科学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像刘力红先生羡慕的内视,以及一些巫医,相当于天眼。即使一个鬼神,碰到了大病也要求医,可见这些都是不足以为道的。中医是从根本、从究竟处来的,道无鬼神,如果“信巫不信医”,往往无药可救。从《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能够培植出慧眼。法眼相当于《内经》之义谛,《伤寒杂病论》是其引申。不到法眼地步,都是不究竟的,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状态中。因此学医之人必须要空心、归宗、回溯,以进于道。空心就是去除所知障,归宗就是求其真要,回溯就是回向《内经》之根源,这是一条“为道日损”之途。越学越简单,执一而御万。现在的人学医则是“为学日益”的,留意于一些繁杂失真的知识,“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是背道而行的。我能贡献大家的只有这两点,一是指明学医的路,二是提其宗旨,给人一颗龙珠,若有龙象,就被点睛。有了这两点,悟性好不想学医、业余的立刻超出一世庸医,能除自己和亲人身病,因为人最关心自己;有志学医的再进一步,参学《内经》、《伤寒杂病论》,即入医门,无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就看自己的愿力了。这个学医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渐和顿的过程。大家以前的见识都是渐得的,是在反省感悟中随机缘而生的,处在找不到堂寝安隐的路上;现要顿悟根本,自己有眼,甚至有无师智,然后就可以“学思益,出才人”了。
    赵飞飞2019-11-06 16:01:01
  • 学中医有难度的,但是也能学会,只要有悟性有智慧。
    龚小红2019-11-06 15:55:02
  • 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学完这些,可以去看看四大经典了。四大经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说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齐昌盛2019-11-06 15:02:34
  • B站上,可以看一下广中医的中医基础理论,爱课程上可以看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健康理念,中医诊断学等。
    龙小艳2019-11-06 14:58:05

相关问答

人体四大组织分别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1.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上皮组织是人体最大的组织。2.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3.肌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并有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等。肌细胞外形细长因此又称肌纤维。肌细胞的细胞膜叫做肌膜,其细胞质叫肌浆。肌浆中含有肌丝,它是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根据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的不同可将肌肉组织分为3类:即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的收缩受意志支配属于随意肌。心肌与平滑肌受自主性神经支配属于不随意肌。4.神经组织nervetissue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神经细胞nervecell和神经胶质neuroglial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一个成人约有亿万个神经元,它们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有些神经元还有内分泌功能。神经胶质是神经胶质细胞的总称,其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主要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而是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