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

赵飞蓉 2019-11-06 14:54:00

推荐回答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致。幼小衔接应该是在学习上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时间上与小学过渡,在能力上和社会搭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许多弯路。能够解决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衔接问题,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中。
赵颐轩2019-11-06 15:02:5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一、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增强衔接意识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基于此,我们在学期初通过研讨制定了符合我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各月活动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活动引向新的高度。幼儿的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也逐渐增强。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地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3会做值日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锻炼其意志、品质。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1在活动中发现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溃.要在常规上有要求1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2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三、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召开家长会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学期未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儿衔接家长专栏》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3.开展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4.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并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至少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家长可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爱学习。要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要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述时,要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读短文时,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语言感受的敏锐性。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1.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边参观边听教师介绍其作用;还可以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例如:看小学生作业,看老师怎样给哥哥姐姐们上课,小学生如何摆放书本、文具盒的规则。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小学校园各场所的用途,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向往。2.邀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谈。3.通过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黄甲锋2019-11-06 15:55:15
  •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幼儿园、小学与家庭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除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首先,幼儿园要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以此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同时,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积极的与孩子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家长的作用尤为明显。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也应该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习教育方针、原则和正确的衔接措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时同步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等等,这都是幼教工作者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等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齐显峰2019-11-06 15:20:36
  •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3.环境设置不同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4.师生关系不同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当前我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习的不良情绪。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近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1、双向性原则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3、渐进性原则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齐晓明2019-11-06 15:06:31

相关问答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与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可以使幼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创造欲望。比如学唱歌曲《小红帽》时,让幼儿看有关《小红帽》的动画片,孩子们对《小红帽》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幼儿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幼儿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比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狮子的吼叫声与动物们被吓坏的情景展现出来,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幼儿表现与创造音乐就容易多了。同样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单调、刻板的“口传身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限制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也压抑了幼儿的创新精神。而有了信息技术在其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如大班创编舞蹈《小青蛙》的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先放青蛙呱呱叫的录音引起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知道是小青蛙在叫,然后演示投影片让幼儿欣赏《青蛙图》,让幼儿通过看投影片了解青蛙各种动态,同时播放音乐《小青蛙》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幼儿边听歌曲边看《青蛙图》,在教师的启发下编出青蛙跳时各种不同的动作,青蛙捉害虫的姿势及小青蛙可爱的样子。小朋友们想出了双脚跳、单脚跳、扭动身体、拍拍头、晃晃手等等,想象力是那样丰富,足以说明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技术正不断的走进我们,服务于我们的教学。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一幅挂图、一个游戏、一盘磁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求知欲,电脑多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它以较强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情境,使教师乐教,孩子乐学,使我们的教育手段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全新时期。如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幼儿语言活动中,为故事、儿歌等配上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童趣盎然,还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建构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创设交流空间生活是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幼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有乐于表达的内部动机。只有认识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加深才能丰富幼儿的语言,扩大交流的空间。因此让孩子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多带他们出去玩,欣赏昆虫飞鸟的美丽灵活,才可能丰富幼儿的语言。可每年由于孩子年龄的太小条件的不成熟,春游、秋游活动大多都没有去成,无法让孩子们多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体验春夏秋冬景色变化。而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这些井底之蛙的孩子们,都纷纷跳到了“井”外,更多地接触到了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多媒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意选择所需的画面,弥补孩子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较少的缺陷,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让幼儿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的示范,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丰富热烈的动态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如在活动《有趣的昆虫》中,我们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昆虫请到课堂上来让孩子们认识,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让孩子们见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昆虫。它能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世界。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处于困境中时,我们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幼儿。那么,在教师眼里哪些孩子更需要帮助呢?案例一在某幼儿园大一班中,有名需要加倍呵护、加倍关爱的小朋友文文。文文是轻度脑瘫患儿,在学习、户外活动时比其他小朋友节奏要慢一拍。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文文常常坐不住,下座位来回溜达,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去厕所小便,总是找很多理由逃避上课。在户外活动游戏时,他不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经常一个人站着观看小朋友们玩耍。案例二真真是某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是开学初转来的新生。她是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在幼儿园生活中,她与小朋友相处融洽,是班中的~J、领导者,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和真真一起玩耍。当小朋友遇到困难时,真真能主动帮助小朋友解决困难。唯一让老师费心的是真真挑食,在进餐过程中,宁愿吃白米饭,也不愿意吃盘中可口的小菜。分析案例一中的文文手部肌肉力量不足,腿脚不灵活,说话不清晰并且缺乏自信心,这是文文在教育活动中坐不住、在户外活动时不参与游戏的关键所在。虽然年龄和同班幼儿相仿,但是学习能力及其速度却相差很多。在遇到困难时,文文经常采用逃避的方式,放弃学习或者游戏的机会。所以老师会专门为他提供帮助,希望他能跟上集体。挑食、偏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缺少多种营养素,/1i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不喜欢吃青菜,身体里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皮肤不好;如果不吃肉类,身体里会缺乏蛋白质和钙质,骨骼增长的情况会受影响。因为粗粮、细粮、鸡、鸭、鱼、肉,以及各种蔬菜等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每次吃几种食物才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案例二中的真真小朋友不喜欢吃青菜,身体中缺少多种营养,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偏瘦,嘴唇皲裂,甚至引发其他疾病等。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正确对待幼儿挑食的不良习惯,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让他们自己随心所欲。建议在幼儿园中,挑食的孩子、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体弱儿、患病幼儿、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对某种食物或者季节性过敏的幼儿,在教师眼里都是需要帮助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特殊的状况或者特殊需求,家长可以直接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教师肯定会加倍呵护群体中的弱势幼儿,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1.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式”教育幼儿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不只是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加强幼儿适应性的培养。尤其是幼儿园的教育既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强化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幼儿的生理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才能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2.加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重于幼儿知识的学习。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幼儿,随着知识的不断渗透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幼儿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智育至上”的错误观念,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自我更新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3.加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社会性发展是婴幼儿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幼儿在获得社会化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能够通过教师和同伴产生积极的影响,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来发展其遵守规则的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来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来发展幼儿友好相处、合作共事、乐于助人的社会化技能等。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4.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和待遇,增加男性教师的数量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在促进幼小衔接这方面,幼儿教师承载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方面幼儿园应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吸收高学历的师范类人才,多请专家型教师来园进行指导,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增加男性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另一方面,在幼儿园积极配合下,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和地位,改变幼儿教师当前所处的不利现状。5.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而且衔接应是双向的,一方面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等。当然,“双向交流”并不单只研究教学方面,还包括如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他方面。6.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以形成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共识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幼儿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习惯,都直接受家长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一方面,幼儿园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活动等方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传授给家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幼儿发展观;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应该对幼儿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并调整教育目标,使家园合作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总之,幼小衔接教育应以能力衔接为重点,做到全面而系统;要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要在关心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和健康;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避免幼小衔接走向极端。
浅谈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观察指导与评价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了“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的这样一个观点,操作是儿童通过对材料运用、摆弄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区域活动正是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类型为依托,将活动空间相对划为区域的一项活动。区域活动不仅能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自主地开展活动,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以及健康的人格;而且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人格的培养。随着活动区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已成为活动区研究的一个重点。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讲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归结起来应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中心。如果说,良好的活动区环境、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是活动区开展活动的前提,那么孩子与各种材料之间、以及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过程则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而活动后的讲评则是活动的升华,它有利于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引导幼儿懂得共享资料。在整个活动区的创设、观察、指导与讲评过程中,创设是前提,观察是基础,指导是重点,讲评是反馈,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幼儿活动区的创设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可见区域创设的重要性。1,适宜性。第一,活动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及能力。如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适应性较差,可为之开设“宠物角”,鼓励他们把自己喜爱的玩具从家里带来,这样,既减轻了初入园幼儿的焦虑,又能使幼儿通过交往而彼此熟悉起来。而大班幼儿的智力因素已明显增强,“棋区”、“科学角”的开设就应当适宜于他们的发展需求。第二,各班活动区的环境布置、材料玩具的提供应当适度,既不能过于单调,也不能多多益善、琳琅满目,达不到幼儿教育的效果。2.发展性。首先,应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活动区。小班幼儿可创设“娃娃家”,以便使幼儿感到亲切,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小班的建构区提供的材料应体积大,同类材料的数量要相对多些,;中大班活动区操作材料则应较为复杂些,如提供拼图及结构复杂和体积小的积塑、数字卡片等;大班还可以专门增设棋区等智力活动难度较大的活动区域。其次,活动区的开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活动区的设置与开展不宜一下子展开,可以结合各区的设置逐步开放。如第一周开放一两个活动区,让幼儿认识该区的材料,尝试玩法,并学习收拾整理,逐步建立规则;第二周进一步熟悉巩固前一周的活动,同时再增加一个新活动区,提供新经验等,从而逐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3.整体性。第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活动区,发挥整体化功能。教师可以依据本班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活动区,场地安排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可充分利用教室周边、四角,教室小的可利用安全的走廊、阳台等。教师在设置活动区时,不仅要注重提供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类型,还需考虑各区域及其活动区之间如何适应和协调。在设置活动区时,还要根据各区特点与所需条件,将其分为相对安静的和活动性较强的两大类,把较安静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如图书角、美工角、棋区等:活动性较强的相邻设置,如建筑区、角色区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又能相互作用和补充,形成合理结构,较好地发挥整体化功能。第二,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如为配合“动物世界”这一主题活动,可以在阅读区提供有关动物画册让幼儿浏览;在美工角让幼儿画动物、折纸动物、泥塑动物、废旧物制作等;在益智区投放动物拼图;在建构区引导幼儿搭建动物乐园;在表演区让幼儿进行动物化妆舞会的表演等,多方位地为主题教育服务。第三,在创设活动区环境中,还应注意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作用,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行为。如小班图书角布置两个娃娃看书的形象,暗示幼儿能共享材料,安静认真阅读:“医院”的墙壁上布置几个孩子排队挂号、看病和拿药的情景,教师可引导“医院”的就诊步骤及规则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参与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成为活动的主人。如区域中材料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来或自己动手制作;餐厅中的食品可以在美工角中让孩子制作;活动区标志可以让孩子按顺序自行调换:新区域的产生、角色的确定、游戏的开展,都应注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这样,幼儿的自主性、合作能力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二、幼儿活动区的观察1.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如何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行为进行恰当地评价,作出有效的指导。可以说,活动区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良好场所。我认为坚持观察记录并分析这些情况,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群体或个体的特点,掌握个体差异及“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育措施才是适宜的、有效的,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观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我觉得比较适合教师在活动区中运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和活动区游戏观察。例如,活动区游戏观察是随各活动区活动进行的,是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着重描述幼儿在各活动区的行为特点。这种方法较适合在日常活动中运用,班上教师可以分工负责不同的区域作为观察重点,也可将自己计划中重点指导的区域作为观察记录的重点,这样,有利于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各类活动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3.观察的内容。我认为应重点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行为。这是观察的重点,主要包括:第一主题的确定,即观察幼儿的活动有没有主题,主题是否易受他人影响,幼儿是否自定主题进行活动,能否与同伴互相商量主题、共同活动。二是投放的材料能否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即观察幼儿活动区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整活动材料,幼儿对材料的喜欢程度、选择、使用情况,都可以使教师了解材料的适宜性。三是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个性品质表现。个性品质主要包括独立自主性、探索性、坚持性及遵守常规的情况等。活动区宽松、自主的氛围,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全面、真实地展示,对此进行观察有助于正确地把握幼儿的个性特征,了解孩子的不同个性。三、区角活动的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我认为通常在以下情况介入:1、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去的时候。如:伟杰为“娃娃家“人数已足不能进入娃娃家游戏而苦恼,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的时候,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一名“舅舅”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去玩了。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如在一次搭建游戏中,龙博小朋友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动物园,孩子们一时间特别激动,有的埋怨龙博,有的以暴力攻击龙博,有的不知所措,教师引导: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动物,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3、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适时地给予他一些启发和帮助,使他的操作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自信心。这样不但能使孩子印象深刻,还会让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4、当游戏无法深入时。一次,当老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收拾房间,太无聊了,于是老师引导: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于是孩子们就忙着抱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又到超市里买零食与饮料,然后看表演,游戏的内容又丰富了起来,老师适当的指导,不仅深入了游戏的开展,还让他们走出家门,加强了与其他游戏区域的联系。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四、幼儿活动区活动的讲评活动区的讲评活动,是提高幼儿区角活动水平的关键。通过讲评,不但可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同伴的理解,同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也因表达、交流而更加深刻,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因势利导,从而完成了通过活动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幼儿活动区活动讲评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不同的活动区,应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不同的活动区里的活动是不同的,活动目标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进行讲评时,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做到有的放矢,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1作品展览式讲评。这种讲评方式是将幼儿作品集中起来摆放好,组织幼儿进行讲评的一种方法。作品展览式讲评一般适用于操作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动手一类的活动区。可先请作者进行作品介绍,全体幼儿欣赏,然后评出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并请幼儿说出为什么?这种讲评一来可以使幼儿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二来培养了幼儿欣赏作品、评价作品的能力,并在无形之中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创作和表现的欲望。2分小组讲评。这是一种相互进行的双向讲评,这种讲评方法适合于角色区、表演区等活动区。一般在同一活动区里游戏的幼儿为一组。教师可用引导式的语言启发幼儿的思路。如今天你们活动区谁玩得最好?为什么?你玩的怎么样?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吗?还可以先请角色一方如“医生”谈谈是怎样为病人看病的,再请“病人”谈谈对“医生”是否满意?通过这种游戏角色的比较式讲评,教师容易发现问题,进行适宜的引导;同时使幼儿懂得待人接物的礼节,学会关心、爱护、帮助别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3发现式讲评。发现式讲评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讲评方法,适用于探索性的活动区,如智力区、科学区、自然角等。一般问:你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它是什么样的?它和昨天比到底有什么不同?或你今天发明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等。通过幼儿对不同事物的发现、比较,探索不同事物的规律,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开拓创新的意识。4讨论式讲评。这种讲评是就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幼儿讨论,从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结论。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寻求正确答案,不仅为幼儿提供发表独立见解、辩论是非的机会,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反映式讲评。它是教师通过幼儿对现实的反映,有目的地加以引导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类活动区的讲评。一般问:今天你参加了哪个区的活动?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2、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对游戏进行讲评,更能吸引幼儿,为幼儿所接受。实践证明:教师积极参加幼儿的游戏,幼儿会感到非常兴奋,活动兴趣大增。教师在孩子们感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对游戏进行讲评,平等的同伴关系会使讲评效果收效明显。如教师参加了“医院”、“餐厅”的游戏,讲评时就以“医生”、“顾客”的身份介绍自己是如何给各种各样的病人看病的;到餐厅就餐时就以“服务员”的身份介绍自己如何礼貌热情地服务,就餐者如何文明就餐等。这样既肯定了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又使幼儿对医生、餐厅服务员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如何讲评别人和自己的游戏。当幼儿学着教师的样子上台把自己和别人的游戏情况告诉大家时,幼儿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如果在游戏中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就医时医院太吵杂,餐厅里又脏又乱等,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把碰到的困难、问题讲出来,以自身的表现,真切地反映出“病人”、“顾客”的烦燥不满,引起幼儿的同情关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地与幼儿建立这种宽松、和谐、平等、亲密的伙伴关系来讲评活动区的游戏情况。3.抓住游活动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可以促进游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闪光点的捕捉要靠教师的观察、多参与幼儿的活动来实现。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这种自主、自愿的活动中,一些细节内容教师是无法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闪光式讲评的首要前提。如在一次美工活动中,我发现一个孩子随手将纸屑扔到地上,当时我没出声,想看一看这件事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小女孩进来拾起纸屑,把它放进垃圾桶里。我紧紧抓住这一闪光点进行讲评,充分肯定这个小女孩不乱扔纸屑,爱护环境的好习惯,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个小女孩学习。通过这件小事,乱扔纸屑的现象大为减少,即使有的幼儿乱扔纸屑,其他幼儿也会主动拾起来放回原处。所以,及时抓住闪光点,有目的地进行讲评,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遵循《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工作原则,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区环境,把活动区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最终达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让我们共同祈愿:给幼儿一个支点,让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给幼儿一个亮点,让他们照亮一片星空。
上面这种情景我们经常见到。其实,活动中的游戏并不难,雯雯的表现只是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缺乏积极性的孩子,做事消极、被动,对事情的成败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积极性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学业成就。那么,呢?一、活动前,激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前,家长要告诉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为之努力和争取是人主动性的一种表现,而一个做事积极主动的人,可以可以体验一些过程,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同时,积极主动的人也是爸爸妈妈喜欢的人,是老师喜欢的人,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础。二、活动前,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态度。因此,孩子在参与活动前,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参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参与的过程,鼓励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轻轻松松参与活动。三、活动中,与孩子一起“参与”孩子在参与活动的时候,父母不要以为自己送孩子到达活动现场就可以退场了,一定要在旁边进行观看,观察活动的进程,观察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待活动结束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活动中有趣的地方,以增强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四、活动后,肯定孩子活动中的表现孩子参与活动后,家长一定要针对孩子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正的强化。亲爱的家长朋友,您的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吗。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本规程。第二条 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第三条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第四条 幼儿园适龄幼儿为三周岁至六周岁。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二十六条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第二十七条 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第二十八条 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第二十九条 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第五章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第三十条 幼儿园应设活动室、儿童厕所、盥洗室、保健室、办公用房和厨房。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单独设音乐室、游戏室、体育活动室和家长接待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