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有什么影响

黄珂俊 2019-12-21 18:34:00

推荐回答

对银行的有利影响如下: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3、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8、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如下: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2、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扩展资料: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能够培养中国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特别是2019年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的竞争将大大加剧。特别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将使其面临若干挑战,其中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主要挑战之一。利率市场化。
赵韦韦2019-12-21 19:39:2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能够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利率放开也是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因为如果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利率就差不多,这样,竞争就不够充分,银行的发展就难以做到优胜劣汰,这就等于保护了落后。利率放开后,银行就会面临着存贷款利率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银行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银行的利润水平就低,银行在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到那时,利润水平高的银行就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贷款户;利润水平低的银行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它也采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办法,由于没有利润支撑,生存都将困难,如果存贷款利率不动,那么就会失去客户。扩展资料: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利率市场化。
    赵颜鹏2019-12-21 19:15:07
  • 首先你要了解银行收入来源:以2019年全年,16家上市银行为例,银行净利润的核心驱动因素是生息资产规模、净利差对小银行:表外业务减少,利润下降。对于大银行:利息差占比72%,而成本较贵,竞争不过小银行。所以利率市场化对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利润有很大影响,因此鼓励金融创新,多开展如:资管业务、代销代理业务等,同时利率市场下,利率下行,经济低迷,还需特别提防不良资产率上升的风险。
    管燕红2019-12-21 18:58:13
  • 影响不大,反正银行业一早已是寡头垄断,市场化只是减央企、国企利率,转嫁到百姓身上的借口呗。
    赵高军2019-12-21 18:42:14

相关问答

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中央银行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现状我国在利率的管制上一直比较严格,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放开了我国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目前仅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人民银行已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呈加速推进态势,至今仅剩存款利率放开最后一步。我国在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多年来一直同步推进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自1996年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制开始市场化利率体系培育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有序推进: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现已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市场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市场基准利率;二是在利率双轨制背景下,通过创新存贷款替代产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夯实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基础;三是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推动中央银行逐步向利率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
债券基金的收益率可以理解为是债券投资收益率债券基金实际上主要投资都是在债券上面,且债券基金投资收益率只考虑到当前为止的收益,不考虑到债券一直持有至到期的收益,至于债券收益率这个一般与市场利率挂钩并不是债券投资收益率,而是债券到期收益率这是指现在买入该债券一直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年收益率,很多时候不了解债券投资的人,都会把债券投资收益率等同于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实际上这两个是不同含义的。债券投资的获得收益是有两方面的,第一方面是债券所支付的利息,第二方面是债券的净价所谓净价就是不含债券应计利息的债券价格波动涨跌,对于第一方面债券所支付的利息可以理解为是债券的票面利率这个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对于第二方面则是比较关键,对于债券价格的波动很多时候是视乎市场利率的情况的,若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最主要原因是债券在预期不违约的情况下,其现金流是可预期的债券的票面利率一般是固定的,债券到期偿还金额的本金或约定的回售价格也是固定的,在现金流可预期的前提下,利率上升会导致现金流折现成现值的金额减少,从而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而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债券到期收益率上升,但是债券投资收益率反而会下跌,最主要原因是债券投资的获利收益是两方面,第一方面不变,但第二方面明显受到损失,这会导致债券投资收益率会下降,相反在市场利率下跌情况时,情况也相反。故此会有上述的“债券基金收益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当市场利率下调时,其收益会上升;反之,下降“的结论。
今年1月1日起施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规。证监会称,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后,新股申购不再冻结资金,巨额资金打新现象将不复存在,新股发行不会对市场资金面产生影响。证监会统计发现,2019年6月初25家公司集中发行时,冻结资金峰值最高为5.69万亿元,如取消预缴款,投资者仅需缴纳申购资金414亿元。换言之,以往IPO扎堆申购导致二级市场被“抽血”现象将消失,投资者可能不必再担心“打新魔咒”。再次,与前两年多只新股在同一个交易日发行不同的是,这批新股发行将不再出现扎堆申购。证监会称,考虑到新股申购系统刚上线,为保证新规实施初期交易系统的安全运行,上述7家公司将在春节前陆续安排发行,发行日同一天全市场只安排1家新股进行申购。而在1月8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曾表态,为缓解新规下新股发行对交易系统的压力,保证交易系统安全运行,初期新股发行将按各交易日均衡申购的原则安排,后期逐步进行调整。有市场分析认为,按各交易日均衡申购,有助于缓解市场对IPO冲击的担忧情绪。尽管春节前的IPO发行家数不多,拟上市企业多数是小盘股,且实施申购新规则,但仍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目前市场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放行IPO并非没有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心理影响。1月20日,上证指数没能延续之前一天大幅反弹之势,再度失守3000点大关,反映出市场对IPO仍较为敏感。另有观点认为,监管层态度较去年7月略有变化。当时面对持续暴跌,监管层宣布IPO暂停,重在稳定市场与稳定人心。而此次大跌并一度击穿2850点,仍核准数量不多的IPO,显示监管层注重把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和建设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当然,投资者不必担心IPO扩容过度。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月8日曾表示,将根据市场和交易系统初期运行情况,按照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维护市场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新股发行。另外,证监会主席肖钢1月16日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这意味着监管部门会把市场承受力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
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使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能更好地预测、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稳定和增加收益。一、金融市场利率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利率是资本使用权的价格,即借贷资本的价格,它实质上是金融资产价值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一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资本供求是影响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密切。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变化大体上一致,其中利率调整与CPI变化的同步性与GDP增速的同步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率调控更加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变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国际关系、国家利率管制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过影响资本供求而影响利率的。二金融市场利率的确定由金融资产价值所决定,市场利率的计算公式为:利率=纯利率+风险溢酬风险溢酬=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酬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二、风险管理的重要1、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2、风险是指预期回报的波动性或离散度,是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的潜在变化,可能结果的变化越大,与此决策方案相关联的风险就会越大。3、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环境还处于转型中,而我国的风险意识却相对薄弱,加强风险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也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式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所以风险管理是尤为重要的。三、市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1、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和投资。2、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3、一种利率风险策略可能是以一种方法构造从机构流出的现金流,这种方法就是银行连续投资于3个月国债,投资每3个月累积增加,通过这样为股东创造现金。4、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利率风险并非仅仅意味着损失和危机,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为赚钱的工具,也可以化减损失。利率风险应该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波动,也是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5、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借款都能顺利偿债,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经营好的才能按时还款,而一部分将面临还款的困境。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偏好风险的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而原来厌恶风险的客户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高的风险和收入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率的转变刺激客户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活动,会导致拖欠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还款风险。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虽然利率的波动对经济活动有风险,但又是调节经济的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四、风险的测度与规避一风险的测度风险的测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于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Return;SVM为基准来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标收益TargetReturn;SVT为基准来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SVM=1/kan2t=1因为,下半方差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客观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资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对风险的度量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收益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法也能够得到与方差相同的风险度量结果。二风险的规避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风险小、信用度高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和国债,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绝对没有风险,利率事先已经确定,到期连本带息是少不了的。其实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国债,相关风险都会随之而产生,这里指的是利率风险。1.利率风险的预测。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2.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5年,到期按存入时公布的固定利率计息,一次性还本付息。想来这是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调高,因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计息的,不会按已经调高的利率来计算利息,那些存期较长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对较低的利率来计息,相比已调高的利率就显得划不来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长,一年期比较合适,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转存,再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每一笔的金额尽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3.凭证式国债的风险规避。凭证式国债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因其免税和利率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发行时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购买国债时就选择长期的,如5年期的。却不知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国债的利率肯定也会水涨船高,所以购买国债时,为了灵活,可以买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调整,经过计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后,如果划得来的话,可以提前支取转买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国债。短期、长期进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减少的风险。4.住房贷款的风险规避。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变动,购房付款就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利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固定利率房贷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5.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可以购买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以规避利率风险。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中一般都组合了部分国债、金融债券等,因此收益是会随着加息而向上浮动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也与存款相类似,属于期限、收益都比较稳定,风险不高的投资方式。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为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两种。在加息的预期下,可以选择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
能够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利率放开也是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因为如果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利率就差不多,这样,竞争就不够充分,银行的发展就难以做到优胜劣汰,这就等于保护了落后。利率放开后,银行就会面临着存贷款利率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银行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银行的利润水平就低,银行在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到那时,利润水平高的银行就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贷款户;利润水平低的银行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它也采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办法,由于没有利润支撑,生存都将困难,如果存贷款利率不动,那么就会失去客户。扩展资料: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利率市场化。
1、为什么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的必然趋势?为了使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利率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目标,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其他相关制度、优化资金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那些进展?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3、又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利率改革继续深化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等尚有不完备之处,直接影响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请输入你的答案...一、利率市场化新概念及理论模型对利率市场化概念理解的主流观点停留在供求关系的认识上,或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指的是货币管理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地决定利率。这两种说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些理论都是在供求分析的框架内进行的,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第一,供求分析的前提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两分法,而这种两分法在分析资本市场的利率决定时是不适合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太多的投机意图。第二,资本市场上的产品比如资金、金融资产、金融创新产品等,它们之间具有三位一体性和可逆转性,这与一般产品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利用分析一般产品的供求分析框架对利率决定问题进行分析,有很多弊端。第三,如果承认利率是由某种供求关系决定,这等价于说利率是由供求两种博弈力量决定,那用非合作博弈定价理论来分析该问题,不是能使这种分析更为深入吗?正是居于以上的考虑,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的动态议价过程模型罗巧根、马文彬,2003来描述利率的市场化过程。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利率市场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率如何形成及该利率如何被整个市场接受并成为公认市场价格的过程。我们用四个模型来描述我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1.首先的模型是一个静态的,信息完全的纳什谈判模型。谈判双方在信息完全且对称的情况下,按利益最大化原则,一次性地开出自己的价格并达到统一。这个模型基本涵盖了主流利率决定理论的主要思想。所不同的是,主流利率决定理论分析到这里就不能再进行下去了,而我们则可以对模型做进一步的修正。2.第二个改进的模型加入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比如,我们假设资本提供者只知道贷款给资本使用者将获得的潜在收益服从一个概率分布,而资本使用者知道其确切值。但这样处理也同样存在着问题,即用概率分布来描述信息不完全是否妥当?又比如我们假设资本使用者是企业,企业获得贷款后进行投资生产,而我们又假设资本使用者知道确切的投资利润,这也是无法想像的。企业理论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企业家的最大作用就是克服投资利润的不确定性,如果利润是确定的,那就不是企业家行为,而是政府行为或寻租行为。这个模型更为符合现实经济的情况,也为政府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这点下文将做详细的分析。3.第三个模型引入了时间的因素,加入了动态的分析,以此来克服前模型的不足,这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讨价还价模型。核心意思是认为谈判的双方具有完全的理性,意识到下一轮将达成协议而在该轮谈判中只索取下一轮判断结果的贴现值。这个模型用谈判的耐心程度等来刻划供求关系对利率的影响,但该模型的一个缺点是谈判结果与谈判的期限有关,我们通过无期限谈判的讨价还价模型克服了这一点。但我们无法克服另外一点:即谁先开价的问题。所以我们引入下一个模型专门探讨这个问题。4.第四个模型是一个软硬策略模型。它假设双方以某一概率选择对谁先开价采取软弱的态度还是强硬的态度。这个模型告诉我们,只有一方采取软策略,而另一方采取硬策略才是纳什均衡,当然其他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但不是纳什均衡。通过这四个博弈模型组成的理论模型,我们就可以探讨利率的市场化问题了。经过数学处理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一个微妙的矛盾,从而得出下面的启示:当市场主体可作的概率q=1时,则P=1-qN=0,因此,所有人都采取合作策略,所以在时段t,所有人都会做成生意,因此没有人可以在转向他人时找得到合作伙伴。下一时段没有合作伙伴,则每人的决策又变成另一时段决策,其最优q又不会为1。这一矛盾意味着,虽然在一个市场中人很多时,最优q可以非常接近1,但决不会完全等于1,这种微小的选择非合作策略的概率正是市场上有可能找得到下一个合作伙伴的条件,因而是市场能用潜在合作机会使人们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趋于1的条件。这也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悖论产生的根源。本文把供求关系的定价称为非人格化的定价方式,而博弈论的定价称为人格化的定价方式。可以看出,人格化的定价方式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如非典时期口罩价格暴涨等,而非人格市价可以节约成本如讨价还价成本。所以我们分析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就是如何降低在形成非人格市场价的交易成本,比如制定一个恰当的基准利率作为博弈双方的参考价。利率市场化新概念最少在两个方面优于主流的观点:一是在理论上很容易引入政府对利率的管理政策。主流的观点认为利率是由某种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政府的干预就很难再引入分析,因为此时的政府干预只能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但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必不可少的政府干预;而新概念则更方便分析政府的利率管理政策,比如,在一个利率被决定时政府如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此利率更公平、更理性等。二是利率市场化新概念使我们的分析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利率是否过高或过低,同时也关注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金融组织的演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研究。二、我国利率政策的现实选择——兼论无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货币政策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可以简单地看作有两个手段:一是货币供应量,一是利率。根据我们提出的利率市场化新概念,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规范市场主体决定利率的行为;二是关注一个利率并使其起到示范作用或道义的劝导作用。第一个理由更多地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渠道,而第二个理由更多地是通过利率渠道。国内有学者发表文章《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我国利率市场化道路的另类选择》见参考文献,其主要观点是:由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我国公开市场的不发达,所以我国应该采用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作者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绕过一些很难达到的改革目标如改变商业银行对央行资金的依赖,促使其用足用好自己的资金等,从而取得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利用我们前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分析框架,我觉得“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我国利率市场化道路的另类选择”的观点值得商榷。我们先来分析该观点的理论机理。首先,该文章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央行只需规定商行对它的存贷款利率,那么同业拆借利率就会在此差额的二分之一处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在放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条件下,央行可以通过锁定商业银行对它的存货款利率,间接调控同业拆借利率,从而达到间接调控社会利率的目的。该机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它把市场经济的核心——供求调节价格机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乍一看“同业拆借利率在央行存贷款利率差额的二分之一处达到均衡”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在一个简单的博弈分析框架下给出一个直观的理解:假设央行的存贷款利率分别为6、8,有甲、乙两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根据同业拆借利率作出拆借与不拆借的策略。如果同业拆借利率高于7,比如为7.5,那么对于甲、乙两行的最优选择都是拆借,即策略组合为拆借、拆借。但我们注意到,在甲行作出拆借策略的条件下,乙行也作出拆借的策略,从整个市场来看,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如果同业拆借利率低于7,供不应求则利率上升。所以,同业拆借利率在央行存贷款利率差额的二分之一处达到均衡。为了更形象描述这种机理,也为了简化问题使之更直观,我们把央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看作是旧品回收,那么整个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机制就可以这样描述:一个旧品回收中心既收购旧品价格为6,也出售旧品价格为8,那么可以预见,旧品私下交易同业拆借的均衡价格为7,而且在这个均衡价格下,旧品回收中心也没有生意可做即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当然,中央银行并不是旧品回收中心,旧品回收中心没生意可做、没利润就得关门,而央行则不是盈利机构,它更关注的是货币政策。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机制的一个两难矛盾在于:一方面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要处理繁多的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又要选择和执行正确的货币政策。尽管央行不会在意存贷业务的多少及由此带来利润的高低,但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机制却又是以存在众多的存贷业务为条件来达到遏制商业银行对央行贷款依赖的目的,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我国真要选择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机制,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商榷: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的”银行职能的关系。我国银监会与人行分开,其主要目的就是把对银行的监管职能从货币政策职能分离出去,这样让央行专注于其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决策科学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机制是否与此不一致?2.同业拆借利率均衡于央行存贷款利率中间的微观形成机理尚待澄清。同业拆借利率均衡于央行存贷款利率中间,其中重要的一种力量是需要商业银行认识到同业拆借利率位于央行存贷款利率中间水平以上或以下对自己的影响,即:如果在同业市场的参加者都知道央行存贷款利率差额的条件下,拆借利率上升,超过此差额的两分之一,这就使得拆出资金的盈利大于拆入资金,所有的银行都愿意拆出,而不愿意拆入,同业市场的资金供给将大于资金需求,拆借利率相应下降。反过来,如果拆借利率低于此差额的两分之一,拆入资金的收益就要大于拆出资金,所有的银行都愿意拆人,而不愿拆出,同业市场的资金需求将大于资金的需求,拆借利率相应上升。那么,形成这种机制的条件有哪些呢?我国在这些方面与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有哪些优势可言呢?作者在后一篇文章里也语焉不详。该学者在文中谈到:“我们目前的改革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包括,改变央行对利率的直接调控,促使其通过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改变商业银行对央行资金的依赖,促使其用足用好自己的资金;取消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促使商业银行尽可能降低超额准备,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我国选择加拿大等国的模式。我们就无须着急地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至少无需将其推进到目前设想的地步。这段话核心的意思是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安排利率市场化,将可以绕开这些,直接取得利率市场化的成功。而恰恰在这里作者忽视的一点是:我们为什么要谈利率市场化,正是因为实施利率市场化可以取得这些目标。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是想取得那些目标,才去实施利率市场化;如果我们绕开那些目标去实施一种所谓的利率市场化,那么利率市场化意义何在呢?其实我们的分析框架已经表明,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利率的决定权交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中让金融乃至经济组织向更高的阶段演进,甚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金融监管机制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俗地讲,资本及利率就像留在人体内的血液,人体的某个组织有病,血液就流通不畅,而我们实行利率市场化,就是想让血液流得通畅起来,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如果我们绕开这些要救的东西而实施利率市场化,那么这样的利率市场化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利率政策乃至货币政策的选择及传导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主体的组织结构的演进,利率市场化道路不能等到什么条件都成熟了才进行。因为很可能,利率市场化正是形成这些条件的条件。
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美联储采取加息政策,将加剧中国国内的资金外流压力,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将更加巨大。反过来说,美联储一旦采取降息政策,则中国方面的资金外流压力有望获得缓解,人民币贬值趋势有望暂缓。中国经济增长压力缓解美国经济向好,美联储持续加息,给新兴市场汇率构成较大压力。但随着美国经济放缓、美联储加息节奏变慢甚至降息,全球经济将从分化到收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压力有望边际缓解。扩展资料美国降息历史事件回顾1、2019年金融危机。201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拯救美国的经济,拉动内需,美国在一年之内降了7次息,频率之快令人咋舌。不得不说,美国在拯救国内经济上非常有魄力,不顾美元在国际上的声誉、不顾其它经济体的实际状况、甚至不顾国内的通货膨胀,毅然降息,当然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美国经济增长下降的势头得到了缓解。2、2001年消费者信心下降市场动力不足。在2001年,美国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多频率的降息措施,2001年降息次数达11次之多。当年的降息,被认为是当时美国国内销售跟生产比较疲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足,导致企业产能下降,市场缺乏动力。因为降息就是央行在告诉大家“钱别存银行了,都没利息了,赶紧去消费投资吧”,这样在一年之内,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75%,降了4.75%,从而让美国市场升温,消费者信心增加,生产企业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凤凰网-美联储罕见采取“预防性降息”对市场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