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装业的中国建筑安装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发展
推荐回答
全球化经济危机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在于与世界的沟通和联动。事实上,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业正是缺乏这种沟通和交流。我想,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建筑学会应该首先把行业内人士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放在战略的位置上。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奥运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建设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案例,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跨国和国际化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企业或者个人将会在竞争中更加关注建筑的成本和投资效益、关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关注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机遇,这对整个建筑业发展本身是有帮助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增加和建立这个沟通和交流,对于行业的人和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举一个例子,香港和大陆的承包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自的优势和弱势非常明显。香港的承包商在国际化观念、招投标的能力、索赔的能力、合同管理的能力,具备了长期在国际市场竞争和磨练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国内承包商缺乏的。对于内地而言,我们则具备更加优良的技术优势、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优劣互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会如鱼得水。对于目前这场金融行业的危机而言,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建筑行业。当然,危机当前有“危”也有“机”,现在包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洲在内的一些建筑企业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开始和我们内地的一些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在金融危机这种大背景下,我相信他们比我们更想寻找机会,同样,我们的机会也随之产生了。我们国内的建筑企业更要通过这样一个会去提高自己。从国际惯例来看,金融危机是具有时间界定的,就是数学结构上的抛物线,有波峰就有波谷,当然不会有永远的危机。国际建筑企业或个人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个时间内进行学习和调整。培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在这段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企业的结构和管理,当风暴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应对和承受更大的危机和灾难,所以说,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机会。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金融危机的来临预示着原有的结构和模式将发生改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过去原有的融投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必然受到冲击,原有的技术和管理也必然因此而发生变化。在技术方面而言,新的建筑技术、管理技术也会应运而生,比如说,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风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在这个时间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从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是减少产能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使用也是拉紧闸口。但是目前,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都在这个期间进行充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管理的创新提高,技术投入和资金使用不降反升。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危机爆发后,的确某些地区、某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和人是具备资金实力的,并且他们还在进行着投资和发展经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怎样把二者有机联动起来,也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寻找和提供一个平台,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机会。有一些地区机构和个人是具备这种经济实力的。当然他们不会选择把钱放在口袋里,一定会投入到市场中去。问题是,什么时候投、选择哪个市场投是个关键。危机形势下,信心是最重要的。过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全世界都是机会,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要选择在全球市场最好的地方投入这笔钱。我相信,目前很多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目标,明确说明我们的机会正在一步步靠近。我们的企业要去寻找和挖掘这些机会,关注市场的运动轨迹和资金流动方向,在危机时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当机会来的时候才能具备把握机遇和财富的实力和能力。其实,我们鼓励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但事实上不仅我们对外国承包商和外国市场不够了解,外国承包商和市场对我们更不了解。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企业没有信心“走出去”。虽然从政府和行业角度而言,各种政策和信息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但是鉴于国内市场本身的体量优越性,中国建筑业天生不具备海外生存的紧迫感和欲望,大概4000多万的中国建筑企业因此也缠绵于中国这个市场里面。然而,不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将更容易面临危机。这次危机的到来,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国际市场没有打算的企业不会走的长远,那些坚持“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会体会到危机到来后,海外市场为自己增加的生存空间,平台和机遇是留给这些企业的。
齐明弘2019-12-21 23:40:4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方案如下:第一条为规范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定位、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第四条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管理,是指国资委根据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订程序、内容进行审核,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赵飞耀2019-12-22 00:09:37
-
一、建筑装饰行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发展空间从全产业链上分析,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空间主要是由上游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决定的。房地产业按照性质可分为住宅地产、工业地产、交通地产、商业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科技地产等8个专业领域,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都有美好且巨大的发展前景。预计未来3年,各专业地产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地发展空间如下:住宅地产,包括集群式、单体式、联体式等住宅建设,在城镇化过程中具有基础保障性作用。自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开发商主导的房地产市场始终保持2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自1996年至2019年,16年增长近7倍。2019年之后,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住宅地产领域,使住宅地产结构更为科学。在国家对住宅地产调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住宅地产将会健康、稳定发展,改善性需求将成为主导,住宅开发的年增长速度将长期保持在15%左右。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家政策引导力度将会越来越大,住宅地产的产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住宅地产中成品房比重将由20%左右提高到70%左右,将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年增长12%左右的有效工程资源,年增加工程绝对量在1400亿元~1600亿元。工业地产主要是指工业园区建设,是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具有基础保障性作用的专业地产,在我国成为全球工厂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地产始终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已经形成一批工业基地。在我国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型战略产业比重持续提高,食品、电子、精密仪器、医药等制造业对建筑装饰的专业化、标准化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9%左右的增长,年增加工程绝对量在150亿元~200亿元。交通地产是由国家主导的重要专业地产,也是使用土地资源量极大的地产,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地产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年增长20%左右的工程资源。现在,我国的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等都已形成较先进水平的体系。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由于其需要具有超前性及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仍将持续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大规模的市场资源。预计未来其年增长速度将持续在12%以上,年工程增加绝对量在250亿元~350亿元。商业地产包括所有经营性行业的建设,是扩大内需、提升内生增长能力的基础性物质保障。自改革开放之后,商业地产就长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办公写字楼、商业、金融、展览业等基础建筑的年增长速度将在8%左右,年工程增长绝对量在400亿元~500亿元。教育地产是培养本国人才、招揽外来人才和提升全民族素质的物质保障,也是一个由国家主导的专业地产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地产就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2%。现在我国自幼儿园到大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随着教育需求的增强及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仍将保持较强的发展态势。由于我国长期执行低生育政策,人口总量将呈稳中下降的趋势,建筑装饰工程重点将是改建、扩建工程,每年的增长率在8%左右,年工程增长绝对量在150亿元~200亿元。旅游地产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消费层次与提高国际形象的重要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后,旅游地产保持持续发展,特别是自1992年之后,年增长速度在10%左右。其中,五星级酒店年增长7.25%、四星级酒店年增长8.21%、三星级酒店年增长10.14%。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战略的实施,旅游地产在全国的布局将更加合理,增长速度也将加快。预计未来3年,五星级酒店增速在8%左右、四星级酒店增速在9%左右,三星级酒店增速在10%左右,年工程增长绝对量在450亿元~550亿元。文化地产是传承国家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消费层次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一个由国家主导的专业地产领域。自上世纪末开始持续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仅在册的博物馆就有3000家左右。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各地文化馆、体育馆、艺术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力度将持续加大,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11%左右,年工程增长绝对量在150亿元~200亿元。科技地产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科技地产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在电子科学、生物科学、环保科学等技术领域发展的带动下,科技地产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创新园区、研发基地、医疗卫生设施等需求将越来越大,科技地产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强劲,预计其年增长率在12%以上,年工程增加绝对量在200亿元~300亿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到2019年,我国建筑装饰业年工程总产值达到2.63万亿元,继续保持了20年来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已经形成公共建筑装饰装修1.41万亿元其中建筑幕墙2200亿元、住宅装饰装修1.22万亿元的格局,占国民经济总量的5%左右,但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既有建筑存量增加、节能减排任务加剧及新建筑的持续建设,预计未来3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仍将保持11%左右的发展速度,年工程增加绝对量在3000亿元~4000亿元;到2019年,行业工程总产值规模将达到3.57万亿元。二、建筑装饰行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按照“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根据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化水平是建筑装饰行业的总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发展好行业内的大型骨干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也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载体,更是行业发展品质的重要标志。要推进行业产业化,首先要建成能够带动行业不断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水平和能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筑装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到2019年,我国拥有一级装饰企业1594家、一级幕墙企业1201家;甲级装饰设计企业691家、甲级幕墙设计603家;装饰设计甲级与施工一级的企业614家;幕墙设计甲级及施工一级的企业582家;装饰与幕墙双甲企业519家,形成了行业内的骨干企业集群。在产业化进程中,要持续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支撑行业产业化的组织基础。当前,业内一批大型企业正在强势发展,百强企业2019年平均产值12.17亿元,比2019年提高23%,占公装市场的9.5%左右;建筑幕墙50强平均产值19亿元,比2019年提高了27%,占幕墙行业总产值42%。业内最大的装饰企业,2019年产值已经超过170亿元,比2019年提高了70%。截至2019年,行业内共有12家上市公司、2家股权交易公司,在资本市场已经形成装饰板块,并将得到好评。可以看到,行业的企业结构正在调整与优化,企业发展品质正在提高,已逐步形成了引领行业产业化的大型装饰企业群体。要继续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理论研究、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工艺创新、产品集成等方面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和能力,率先在管理与技术上做出调整与优化,特别是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领域取得突破与进展,全面顺应国家宏观战略的调整。要积极指导和帮助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业化的运作能力和水平,形成推动行业产业化的内生动力,在再投资及产业园区建设中带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要支持和帮助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出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推动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2.发展好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表现,一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行业状态,因此推动建筑装饰行业产业化必须要以技术革新为基础。当前,建筑装饰行业的主导技术已经由现场整合各种原材料转变为现场整合半成品或成品,即工厂加工、现场组装式施工工艺。这一转变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行业全面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路线,得到了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切实的执行,未来还需要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对这一过程进行持续的完善、提升。发展好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在提高成品化、节能环保、劳动生产率水平等方面进行研发,即对材料、部品、部件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及配套化、标准化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以工业化提高装饰装修工程的成品化、标准化、装配化程度是解决行业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特别是对异型部位、个性化部位实现成品化、标准化、装配化是当前适用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的重点。这需要大型骨干企业的投入和科技人员的攻坚克难,进行系统的开发研究。当前,异型吊顶的成品化技术、特殊墙体的组合技术等都显示了新技术的特点。在发展新技术、新产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当代最新技术的引进、移植和整合,全面提升设计精度、加工品质和装配效率。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现已非常先进,因此把成熟的技术引进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实际运作是发展适用技术与产品,快速提高品质与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产业链间的合作,联合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材料、部品生产制造企业,形成产、供、销、用一体的技术开发体制,共同研发工程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并迅速在工程中得以应用,这也是提高成品化、工业化的重要途径。3.培育好从业者队伍截至2019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总量已经达到1550万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从业者素质直接决定了行业的发展质量。经过30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洗礼,建筑装饰行业的企业家、项目经理、设计师、科研人员、一线生产加工与施工作业人员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产业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需进行持续的教育与培训,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要培育一批有产业化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家。随着企业数量的减少,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企业家队伍规模在不断缩小,但留下的都是精华。目前,我国建筑装饰企业数量已经由1996年的30万家减少到2019年的14.5万家。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总量还将持续呈下降趋势,企业家队伍还将进一步萎缩。能够在未来持续发展的建筑装饰企业家一定是有科学观念、战略意识、创新的能力和领导艺术的企业家。建筑装饰企业家只有在谋划全局、策划创新、优化模式与结构方面具有独到与超群之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永立潮头,这需要有计划的讲座、论坛、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手段的应用。目前,我国有约18万人的项目经理队伍,主要集中在公共建筑装饰装修领域。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约11万人、二级注册建造师约7万人。由于年龄、学历、经历的差异,项目经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以持续的再教育提高其产业化意识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能力。产业化发展、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式作业都对项目经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化条件下的项目经理不仅要懂施工技术,同时也要有组织部品、部件生产制造的技术能力,要有全面计划、协同作战的能力,这些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学习、经验交流及相应的其他再教育才能满足要求。我国现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人员约110万人。由于行业形成时间短、发展方式粗放,所以设计师队伍虽然具有年轻化的优势,但高端人才极少和创作能力低的劣势也十分突出。提高工程设计人员文化创意、设计创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是实现并提高建筑装饰设计地位、提高设计对工程施工的指导作用、规范装饰工程设计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全国范围的设计竞赛和系统的讲座、论坛等再教育形式,才能提高设计人员的独立创作能力和设计作品规范化、精细化、工业化水平,并通过竞争、考核、评定等方式培育出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高手、名家、大家。我国现有建筑装饰科技人员约60万人,主要从事情报搜集、整理、应用及施工新技术的研发与革新工作,是链接生产与应用的主导力量。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涉及的材料品种繁多、施工技术差异极大,因此,对建筑装饰业的科技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其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在推动行业产业化进程中,科技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任务。要通过参与产业链内部活动加强科技信息交流,组织专业讲座、论坛等拓展科技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程度及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形成推动产业化的主导力量。建筑装饰行业现有一线工人约1250万人。其中,在生产加工环节工作的约500万人,在施工现场具体操作的约750万人。随着产业化发展,一线工人呈现出生产加工环节人员数量增加与施工现场人数下降的明显趋势。由于一线作业人员的主体是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形成,社会化、工业化、规范化意识薄弱,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训。他们不仅要提高合作意识、纪律观念、团队精神,还要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特别是掌握新技术、应用新设备的能力,才能满足产业化要求。要培育好一支全面适应产业化要求的从业者队伍,就需要有一套对从业者实施教育、培训、考核、认证的再教育体制和机制。只有切实落实教育兴业的战略,把全体从业者再教育纳入行业议程,才能保证培育任务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从制度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机构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起适应行业产业化要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提升。未来,要进一步提高从业者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水平、对知识的尊重程度和能力与薪酬的联系程度,在建设学习型行业的进程中培育好从业者队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王本明。
章西海2019-12-21 23:59:54
相关问答
●2001年“6·14”后,市场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1999年沪深两市月均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换手率降为20.39%。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今年,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选择“6·14”为转折点的一点考虑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到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结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2001年“6·14”沪深综指同时达到最高点这天作为市场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但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散户时代市场操作特点一、2001年“6·14”以前,市场投资者结构中的主体是散户1991—1998年,散户是沪深证券市场的主要力量。此间,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不仅开户数量少,而且资金投向也不仅仅是在证券市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等领域。到1998年,管理层意识到一个稳定的证券市场必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特别是1999年政府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了由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迅速演变的过程。二、散户时代证券市场的主流操作特征是投机1、股价波动大2001年“6·14”以前的沪深证券市场,谈的最多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坐庄、散户投资者的跟庄、股评的“套住庄家”,热衷于研究庄家行为。还有一些主力机构操纵市场,引起股价巨幅震荡。详见表12、投机气氛浓厚在以散户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操纵者。部分机构通过对倒、拉抬股价,或者与上市公司联手炒作。一些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重点投资和股价拔高,并不是出于对其投资价值的本意认可,而主要是为了从二级市场的炒作中获利以及扩大圈钱规模的需要。通过部分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博弈,形成诸如“中科系”等许多颇具规模的机构大鳄。在市场行为表现上,“6·14”之前市场换手率极高,1996年达到最高峰时,沪深两市换手率分别为760%和950%;到2001年6月才逐渐下降为126%和132%,仍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沪深股市换手率极高的特点,足以说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时间短,存在着较普遍的炒作现象见表3。3、由于信息不对称,违法操纵行为比较突出由于当时股市深层机制存在缺陷,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集中资金优势,凭借有利的交易地位和交易手段操纵市场。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三年内平均一家公司发生过两次大型的资产重组事件,个别上市公司频繁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在二级市场配合股价炒作的需要、满足增发配股的要求、大股东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更彻底地据为己有等。需要司法介入立案查处的先后有亿安科技股价操纵案、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科创业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案等。机构投资成为主流一、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6·14”后,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质的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从监管方面来看,管理层对证券市场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从市场角度看,从2001年6月开始,沪深综指开始大幅度调整,到2001年12月底,沪深综指均下跌1/3以上。在市场和监管出现重大变化的环境里,证券市场结构也悄然出现变化,机构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投资的主体。二、“看得见的手”培育机构投资者沪深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政府力量推动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另一块是民间力量推动型的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政府力量推动的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公司、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证券公司到今年11月底,国内证券公司数量上已经达到124家,注册资本为1043亿元。此外,一些券商还存在一些不同形式的委托理财资金。基金截至11月底,国内封闭式基金数量增加到54只,其规模也将近800亿元。除了封闭式基金外,到现在为止,共有17只开放式基金,其规模达到560多亿元。而且,根据目前开放式基金发行和发展态势,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开放式基金进入证券市场。信托公司到2002年,被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为57家。就这些信托投资公司本身的资本金而言,57家信托投资公司资本金应该在600亿元左右平均每家10亿元左右。根据“自用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80%”的原则,简单估计其可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自有资金在480亿元左右。此外,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将受托资金投资于证券,其可用规模应该与自有资金相当,大约为500亿左右。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至2002年11月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167亿元。以平均入市规模为10%计算,国内保险资金可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大约为610多亿元。另外,还有投资理财型险种的保费,它可以100%投入股市,这个规模大概在400亿左右。合计2002年11月全国社保资金规模约为1000亿元。三、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流1、国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2、沪深开户数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从机构数量、机构规模和市场换手率三者可以反映证券市场是否由机构占主导。目前,机构投资规模大约在10000亿元左右,是目前市场流通市值的76.65%,反映了一个机构时代的特征。从开户数量看,目前市场也开始呈现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从1995年到2002年,机构开户数占总开户数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表2,尤其是新开户的增长率更有明显的变化。3、换手率在逐渐下降换手率也是反映证券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表3所列是1999年至2002年间沪深市值、流通市值和换手率的一些情况。一般而言,换手率越高,资金进出就越频繁。而频繁资金的进出绝大部分是小资金运动的结果,大资金则难以频繁换手和进行频繁资金运动。从表3可见,1999年沪深两市月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12月换手率降为20.39%。当然,也不排除换手率的下降是由于市场不景气的结果。但是,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种种迹象表明,证券市场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即从过去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为主体。基金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结构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操作行为也因此发生重大的转变。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一、持股集中度降低一般而言,持股集中度越高,机构就越有可能重仓持有某一家或者数家上市公司股票。反之,机构持股就有可能相对均匀。根据我们的分析,从1998年12月到2002年9月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在不断下降。以基金开元为例,1998年12月持股集中度为76.45%,到了2002年9月基金开元的持股集中度降为42.28%。整体上,从1998年到2002年9月基金持股平均集中度总体也在不断下降,1998年12月基金整体持股集中度为61%,1999年12月为55.37%,2000年12月为60.75%,-,2001年12月为59.12%,2002年9月下降为42.96%。持股集中度的降低说明现在基金更多地不是将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只或者某几只股票上,而是采取分散策略,将资金均匀或者相对均匀地投资于各基金组合之中,这点从后面的持股数量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二、投资越来越分散基金操作变化之二就是投资越来越分散。考察一下基金近年持股数量,就会发现这一趋势。2000年11月,23家基金平均持股家数为66.39家,到2002年6月52家基金含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持股家数为124.6家,将近翻了一番。持股家数的增多说明基金投资越来越分散,组合投资越来越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同时也反映基金投资行为越来越谨慎。从相对分散和相对集中收益率来看,如果以持股的家数超过124.6家为分散投资基金,持股家数少于124.6家为相对集中投资基金,则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反之,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三、过度分散化投资能不能降低风险分散投资究竟能否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呢?根据对基金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结构情况下过度分散投资不能降低基金的风险。据统计,在扣除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涨跌幅后,我们发现在持股相对集中的时期,基金的业绩明显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时期。以基金总收入同比增长比例来看,除了2001年6月30日出现指数和基金业绩增长背离外,在持股相对集中时期1999.12.30—2001.6.30基金业绩收入增长率明显好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反之,在持股相对分散时期2001.6.30—2002.6.30基金业绩则明显劣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据此,我们判断,2001年6月可能是基金投资行为转变的一个分界点。从同一时期不同的基金表现来看,基金的收益与基金持股数量多少之间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收益较好的基金,我们会发现持股相对分散且业绩较好的基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新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如基金丰和、基金鸿阳、基金科瑞等。由于这些基金入市时间较晚、入市时机相对较好,因而在整体业绩上好于老基金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将这些基金排除在外,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业绩未必好于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不难看出,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业绩要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这似乎给我们当前的基金操作一个启示: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应该还是以相对集中为主。过度分散化使基金在每只股票上的持股数量相对较少,基本上已经沦落为“大散户”,散户在股市中被动挨打的境况在基金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过度分散化投资风险。机构博弈操作特征一、机构和机构的博弈市场进入机构博弈时代后,机构面临的主要对手也是机构,彼此相互了解,市场行为和操作手法相似。目前,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风格,机构行为散户化使各大基金投资品种雷同化,主要靠小波段、小批量、高频率来获利,侧重于短炒。证券投资基金正失却资金量大、持股集中的优势,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鉴于沪深股市机构主要是基金和券商目前保险类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还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或券商委托理财的方式入市,而且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绩优上市公司仍不算多,基金操作采取了极度分散化持股的策略,机构交叉持股情况必然非常严重,所以可供券商选择和建仓的价值型上市公司甚少。对于券商来讲,面对机构与机构的博弈,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在激烈竞争冲击下如何应对来自商业银行、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行业渗透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关系到券商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券商在操作手法上,既要研究券商与基金之间的博弈行为,又要研究券商与券商之间的博弈行为,在一个只有少数人赚钱的博弈中,只有坚持自身操作特色、采取与众不同手法的少数券商才会真正盈利。二、从券商投资行为看未来机构的操作特征目前由于机构博弈时代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各种操作策略和行为的对与错都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但是,从2002年强势股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强势股的筹码集中,以前券商的操作特征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根据政府监管加强、市场波幅减小、换手率降低等特点,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从2002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盈利情况来看,极度分散投资十分被动,目前并不能真正降低风险。因此,在少数人赚钱的市场里,机构未来的博弈策略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寻找价值投资机会,采取合理分散、适度集中的模式。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沦为散户,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灵活、机动,成为市场少数盈利者。表1深市A股1991.12.31—2001.12.31震幅前10名股票名次代码名称最高价元最低价元震幅%1000503海虹控股800.4199002000008ST亿安126.313.074014.333000534汕电力A14.70.528404000021深科技A702.42816.675000537南开戈德50.221.952475.386000504赛迪传媒34.651.423757000023深天地A31.61.32330.778000502琼能源46.352.012205.979000539粤电力A271.272025.9810000035中科健A59.22.951906.78表2沪深A股投资者构成截至沪市2002.10,深市2002.11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机构万户5.647.5812.4814.1818.47个人万户2322285330438794443合计万户12382293331738934462机构占总开0.460.330.380.360.41户比例%年份200020012002机构万户21.4831.3335.63个人万户508164616761合计万户510364826797机构占总开0.420.480.52户比例%表31999.12-2002.11间沪深两市换手率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上市公司个949108811601220市值亿元26471480914352240347流通市值亿元8214160881446313047月均换手率%33.9741.8216.9320.39表4基金收入指标与沪深综指比较2002.6.302001.12.312001.6.30净值收益率%-6.635.876.19总收入同比-161.5-79.46-73.65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5.37-37.66-22.42分红率%13.65沪市综指涨跌5.27-25.796.97幅度%深市综指涨跌6.52-27.73.55幅度%2000.12.312000.6.301999.12.31净值收益率%41.0530.617.97总收入同比125.77540.34120.56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29.1515.1119.17分红率%90.5991.97沪市综指涨跌7.5444.26-19.09幅度%深市综指涨跌5.5947.7-20.77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