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充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应鼓励支持民间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为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将协同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各个研究部门也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研究,协助企业拓宽战略空间及信息、项目和融资渠道,进一步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此外,还应考虑设立专门机构或社会平台,促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进行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促进企业“抱团出海”,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麻硕士2019-12-21 23:21:4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约基”:对投资带来影响从宏观层面看,“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进入落地实施期,通常来讲在论坛上各国将规划一份详细的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涉及铁路、公路、能源、产业园区等总计几百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有望催生下游企业业绩加速增长。从行业来讲,随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签约项目的落地,我们看好国内的是机械、轨交、船舶等行业。工程机械:随着重大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工,工程机械需求量将会不断提升,工程机械类公司将会直接受益。轨道交通: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有望最先带动轨交装备的海外输出,业绩兑现相对较快。船舶运输:“一带一路”将大幅促进国家之间经贸流通,根据我们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造船装备业有望触底回升。投资有问题,就要上约基。
连保军2019-12-22 00:20:24
-
"一带一路”,Thebeltandtheroad,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米培燕2019-12-22 00:08:53
-
一、国之交在民相亲理解“一带一路”有不同的视角,在不同视角下观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从传统主义国家中心论视角观察,“一带一路”要想跨越国家边界除了诉诸战争和征服之外别无他途,而且通过推动“一带一路”造福邻国更是与提升一国对领国权力和影响力的初衷相悖。在国家中心论看来,只有国家以及代表国家的政府才是决定“一带一路”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国家之间竞夺权力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一带一路”是一项难度极大且不可为的事业。在自由主义者视角观察,决定“一带一路”前景的关键因素是是否确立起了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和承载这些观念的制度规范,以及这些制度规范是否对企业、NGO和社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按照自由主义者的逻辑,中国真正应该坚持的方向是加入以欧美国家为领导的国际主流社会,通过逐步改变自身来影响世界,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可能是一条错误的道路。社会建构主义者不同意现实主义国家中心论和自由主义者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强调认识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观念和认识的挑战,由于当代国际体系是在西方观念主导下创建的,推进“一带一路”可能会引发中国和西方的观念冲突,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复杂的观念差异,要想统一观念,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决非易事。显然,主流理论尽管立场不一,但大多对“一带一路”的前景并不乐观,诸多讨论中多数意见认为“一带一路”应当谨慎推进,不可冒进。事实上,之所以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观察视角的问题。如果不能走出既有的理解国际关系框架,要想理解和洞悉“一带一路”的意义及其前景是很难的。一带一路”之所以强调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和文化概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突破现有理解国际关系的条条框框,从更宽广的人文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当前世界,理解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唯物史观认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并不是国家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犹如沙漠中变动不居的沙丘,而社会则如同塑造沙丘的大风和沙田,而人民就是一粒粒的细沙,沙丘的形状和变动完全取决于民心所向,取决于社会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在古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络绎不绝,无论环境如何艰险难测,都无法阻挡驼队前进的脚步,正是这种顽强的民心跨越了各种艰难险阻,才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东方游记等史诗故事,也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推动“一带一路”,从根本上是着眼于深化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人文包容,通过立足于推动人民之间的利益融合、命运相依和文化包容来实现跨越文明障碍,寻求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因此,“一带一路”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如何跨越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包括民族恩怨、利益冲突、文化摩擦和宗教壁垒。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这一地区殖民扩张的实践表明,单方面强势推行某种文化和文明,对其他族群进行霸权征服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二战期间,美苏为争霸而在世界各地搞代理人战争除了祸及当地民众之外,丝毫没有给当地社会带来好处,也臭了牌子。冷战后以来,美国在世界各地搞输出民主,甚至打着“人道主义干涉”和“保护的责任”旗号,卷入了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和乌克兰等热点争端,既没有了带来局势的缓和,反而将矛盾激化,释放了基地组织、ISIS和反对派武装等“潘多拉魔盒”,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令整个国际社会都遭受“池鱼之灾”。在此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一种与先前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那就是不再采取单方决定的思维,更没有预设明确的路线图,而是确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对话、沟通和协商,通过实实在在项目合作,寻求彼此的互利共赢,最终实现民心相通,让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心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显然,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一种以民心相通为社会基础的合作倡议,是一条寻求相向而行、心灵沟通的理解之路、共赢之路和信任之路。只要通过加强交流对话广植人脉网络,通过包容互鉴增加彼此友谊,通过共同进步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就一定能够逐步积累信心,积聚信任,逐渐走出目前存在的各种障碍,走上一条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二、民相亲在心相知通过民心沟通实现人民相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数十亿人口,历史传统各异,具体国情悬殊,社会制度多样,且存在着长期历史积聚下来的矛盾和恩怨,要想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绝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努力,耐心推进。尽管如此,在推进人民相亲还是需要确立一个突破口,从社会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来看,决定人群亲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与互补性以及回报等。相比之下,彼此之间是否相知是决定是否相亲的关键,因为只有彼此相知才能获得其他方面的激励。无知是恐惧之母,只有在知识上获得了解放,才会在精神和情感上获得解放。因此,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或人民相亲,最主要的是要确立彼此相知的渠道和机制,在知识共享中增进理解,克服恐惧,走向相知相亲乃至相爱。从“一带一路”建设遇到的各种认知障碍来说,推动民心相知需要重点锁定三个领域:一是族群和解。族群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表现形式是对本族群文化的亲近感和对于“敌人”的恐惧感,此种恐惧感成为阻碍认知外部世界的最严重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诱发族群冲突和政治分离主义。冷战结束以来,以往被冷战高压抑制下的族群恩怨逐渐释放出来,从东欧到中东,从中亚到东南亚,欧亚大陆呈现出一条族群矛盾的“冲突之弧”,该地区也成为滋生恐怖主义、暴力极端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温床,甚至这一趋势蔓延到中国新疆境内。如果仔细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一带一路”所经之处多属于族群冲突高发地带,“一带一路”要想实质性推进民心相知,探索族群和解之道,谋求聚同化异之法,则是题中应有之意。目前,关于民族和解的理论解释有众多主张,比如左翼理论家强调的以阶级团结为基础的民族自决理论,自由派学者强调的以民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自决论,批判理论强调的沟通行动和协商民主为基础的包容他者论以及强调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和解论等。然而,迄今为止,所有这些理论尚未完全终结对该问题的讨论,这为“一带一路”推进提供了实践探索的广阔空间,故而应将族群和解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主题,通过支持和鼓励创新性的和解研究和和解实践来探索化解族群冲突和实现族群和解之道。
黄界颍2019-12-21 23:59:06
-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扩大了投资新空间,在造福沿途各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动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重点关注国别风险。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辐射沿线众多国家。在如此广袤的区域进行建设,必然面临各类地缘冲突及大国间的地缘角逐。这种地缘风险,既包括沿线国家的疑虑,也包括域外国家的阻挠。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际热点区域,如中亚、东南亚和非洲等,这些区域由于历史、宗教、资源或域外干涉等各类原因,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地缘政治风险。除了各国间的地缘角逐之外,沿线国家内部的政权更迭、政局动乱也将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中亚、中东等民族宗教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国内经常爆发冲突,阻碍基建、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国别风险,首先要密切关注沿线国家的政治状况以及是否存在与中国的潜在争端。在策略上,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对国家间关系相对稳定、合作意愿强烈、容易达成共识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而对那些尽管有合作意愿、但达成共识难、前景不明朗的项目,审慎评估推进,以严格控制政治风险。在具体的推动过程中,应与当地已有合作框架兼容,保持战略合作的连续性,消除沿线国家的疑虑。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不排挤俄美欧日等国的利益。适时建立“一带一路”多边体制下争议解决机制。
米大同2019-12-21 23: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