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实际运营中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程龙震 2019-12-21 23:48:00

推荐回答

1.严格确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一是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二是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2.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条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3.建立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客罴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二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的传递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4.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了保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保证各种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融合,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建立物资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风险。现实中,在相当多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并非如银行所期待的那样实力雄厚,尽管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它们的贸易活动也满足供应链的形态,但仅靠它们自身的条件不足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授信支持,这时就需要外部为其提供一些增信服务,如信用保险。保险公司也乐于以信用保险为介入手段,为后续全方位地推进其他险种业务打下基础。信用保险还可与第三方监管结合起来,如果由保险公司充当物流监管者,则既满足对货物进行监管的需要,又为信用保险反担保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路要通2019-12-22 00:05: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操作风险。由于目前我国信用系统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扭曲现象,涉及国际贸易的供应链融资时,对国外核心企业信用状态的了解则更为薄弱,因此对供应链上的动态风险监控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
    贾鹏龙2019-12-22 00:54:07
  • 在供应链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搭建多维实时风险指标评价架构。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动态性、可传递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依靠对融资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进行授信分析的传统方法,难以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阻止其风险的扩散。因此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融资人进行多维立体画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综合实时的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防控手段。2、加强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随着供应链金融理念、模式、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样有显著提高,不仅要掌握传统融资的方法与技巧。更要具备“互联网+”的创新意识与金融知识,这就需要具有优秀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未来对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核心风控竞争力之一。扩展资料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供应链管理是针对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模式,供应链融资则是银行或金融机构针对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而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业务模式。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常为制造商。一方面,供应链表现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网络结构,这就决定了供应链中配套企业的资金实力与核心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匹配,配套企业处于资金链中弱势地位;并且,由于核心企业的强势导致配套企业在信息和谈判地位上处于劣势,这反过来又导致其资金需求的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只占配套企业资产很少的一部分,流动资金、库存、原料等是其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且配套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这些情况使得配套企业很难获得以固定资产抵押担保方式提供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服务。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三个要素,配套企业资金流的缺口将很难保持供应链的连续性,更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供应链融资。
    辛培乐2019-12-22 00:36:06
  • 1、核心企业有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核心企业有可能利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2、物流企业有可能出现渎职,与中小企业合谋诈骗等情况3、最后,就是操作风险了,如果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管理和配置,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券的有效实现这些是外在,怎样预警风险才是最重要的,有一家云图征信,他们专门用大数据技术监测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做的还不错,如果觉得自己的风控实力薄弱,可以找一些好的企业合作,来伲补。
    齐晓冰2019-12-22 00:18:09
  • 应收账款融资指以企业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而供应链金融下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取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以与买方债务企业签订的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银行为卖方债权企业提供的,以合同下应收账款回收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第一批还款来源的融资模式。一、融资主体需求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当产品供应商销售长线产品或面对实力雄厚的经销商时,常常被迫采用赊销方式,供应商将产品卖给客户,客户不直接支付现金,形成大量应收账款,一段时间后才能收回"但是供应商需要支付产品生产加工花费的劳动成本,到期应付账款,存货质押融资到期本息或者提前进入下一生产运营周期所需资金,由此产生的资金缺口将会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及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即是针对企业产品销售环节的现金缺口问题,为供应链上、中游的中小型债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债权起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如此,银行的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二、融资方式企业、银行及债务企业均参与其中,债务企业为核心企业,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较强实力及较好信用水平,在融资模式中起着反担保作用,若融资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目前国内银行常用的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有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以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质押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当银行向供应商融通资金后,如果购买方无力付款或是拒绝付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向供应商要求偿还贷款资金的融资方式2、应收账款保理供应商将应收账款的债权出卖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通知买方直接支付货款给银行,由银行承担收账风险,对融资企业不附追索权的融资方式3、应收账款证券化即企业将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应收账款转化为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且流通的证券的融资方式三、运作流程1、货物交易中小企业及核心企业买卖双方进行货物交易。2、应收账款单据发出。下游核心企业向上游中小企业发出应收账款单据,债权债务关系形成。3、单据质押。债权企业将应收账款单据质押给银行,申请贷款。4、付款担保。债务企业向银行出具付款承诺书,为债权企业贷款进行担保。5、银行信用贷款。银行发放贷款给债权企业。6、购买生产要素。债权企业获得贷款后购买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环节。7、销货收款。债务企业销售货物,收回货款。8、支付账款。债务企业按应付账款单据金额支付给银行。9、合同注销。应收账款质押合同注销。传统银行贷款行为往往是根据单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信用风险评级等情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较为欠缺,银行对其惧贷惜贷。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产业供应链的贸易合作为背景的,凭借着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更多关注贷款企业的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这就使得中小型融资企业可以及时获得银行贷款,弥补资金缺口,保证生产连续性及供应链的顺畅运作。四、应收账款融资风险分析由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向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及相对强势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则该融资模式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我国当前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上企业数据真实性的调查研究,应防止供应链上买卖双方为关联方性质,以不真实的贸易背景开具空头支票,套取银行贷款2、应收账款的性质银行应关注用于融资的应收账款是否为正常业务所导致的,比较应收账款还款日和贷款业务期限,考察交易双方是否还有其他可抵消的债权债务关系3、融资企业资信实力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双方良好长久的贸易合作背景是评价供应商资信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融资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是否具备履约能力,其履约能力是否得到核心企业的认可都是应收账款融资服务需要考察的重要方面。4、融资企业经营情况银行应从融资企业有无持续经营优势,运转情况是否正常,市场销售份额状况以及经营人员的素质和个人信用情况方面评价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5、核心企业履约情况银行应查询以往的供销一记录评价债务企业的支付能力是否按时付款,交易过程是否有纠纷记录等。6、借款原因分析1销售增长;2存货周转变慢,收账款周转变慢;3采购资金增加。
    龚小红2019-12-21 23:54:12

相关问答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困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现金流容易出现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因此,如何盘活资金成为了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产生的。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借贷,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企业因为经营不稳定、信用不足、资产欠缺等因素导致的融资难问题。传统的银行借贷对企业以往的财务信息进行静态分析,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因此,银行并没有把握住中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相反,供应链金融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加强了债项本身的结构控制。供应链金融在真实交易的前提下,以大企业的信息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从而全面提升了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融资,在产业链中发现信用。目前供应链金融属于新兴金融,能不能把供应链金融做好,跟服务企业对于产业的了解,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银行的战略合作关系等等都有直接关系。比如云图的供应链金融,核心是风控和大数据管理能力。开展供应链金融必须具备对行业的了解、融资方式的理解、风险的识别、金融产品和方案的设计等综合能力,唯数据论、唯端口论等都是不行的。
国家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有商业银行运作环境的宏观调控制度以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规避信贷风险。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政府宏观管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政府为代表,是主要力量。由于这一性质,要想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新的银行经营体制,我们必须要从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改革。首先是政府,政府部门是推动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第一动力。政府要主导商业银行的改革,并且不能停留在组织机构的层面上,而是进行更加深层次的金融产权改革,改变原来的产权界限,用法律明确商业银行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政府要从对商业银行管理的职能认识上进行转变,具体的是政府要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撤出来,使商业银行能够自主经营,政府不再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进行直接参与而是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用国家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次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自主经营,那么商业银行就必须能够自负盈亏、自己承担风险、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自我约束,形成独立的法人实体。国家在宏观上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商业银行不再是政府的下属部门,真正的实行政府与银行分开。这样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才能成为竞争主体,其自身的金融风险意思才能加强。2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根据我国现在的金融市场的制度和环境,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需要从政府、银行和社会层面上三管齐下,进行有效的整合资源和权益分配。通过政府、银行和社会三方面进行金融监管来完善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使国民经济资源合理配置,降低信贷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政府监管方面,政府成立独立的金融管理监管机构,不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进行直接参与,而是监管机构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保障金融体系良性运转的一系列合理、严密、透明的监管措施,形成一个有效的政府监管系统。政府监管机构根据这个系统对商业银行进行服务、监督和管理,及时有效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反馈信息、减少不良贷款,最大限度降低信贷风险。银行监管方面,结合我国的金融环境和实际情况,实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对企业监管的“双线’’监管机制。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有一个核心和两个重点,核心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两个重点是资产负债率和资本运营率。通过这一个核心和两个重点,央行通过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监管。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监管主要对企业的贷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减少不良贷款,降低贷款风险度。在有效利用“双线’’银行监管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质,需要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严密、透明、合理的监管体系,培养优秀的监管人员,创新监管方法,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质量,使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安全、合理的自主经营。社会监管方面,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进行监管,通过账务审核、财务审核等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的运行情况及时有效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真实合法,提高信贷资金质量。3推进信用体系的建立“信息不对称"是信贷市场最为典型的特征,特别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表现的尤为严重。商业银行在信贷交易之前缺乏对融资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鉴别和科学评估,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存在“逆向选择"的行为--越想贷款的企业往往信贷风险越大。商业银行在信贷交易之后又缺乏对融资企业经营活动有效的监控方法,企业贷款之后可能从事不是信贷交易约定的经营活动,从而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降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维护我国信用秩序。第一,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监督。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监管,严厉制止企业做假账、假报表的行为。许多企业为增加自己的信用,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作假,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在从银行贷款之后有的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掩饰其真正财务状况,这些都会增大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加强企业会计制度的法律监督特别重要。第二,资信评估机构、审计机构应对企业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资信评估机构、审计机构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企业财务信息是商业银行做信贷交易判断时重要的依据,如果其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不真实,那商业银行很难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信贷风险肯定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潜在损失就会加大。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降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维护我国信用秩序。4建设符合我国信贷环境的信贷保险制度信贷保险制度是指贷款企业对从银行中贷出的贷款和其贷款的抵押品等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来降低信贷风险的一种制度。贷款企业在信贷交易发生后发生经营风险事件时,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对其赔偿,以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样对贷款企业来说能通过保险公司的投保来增加企业的信用,使贷款更加容易;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实际上是信贷风险的一种分担和转移,通过保险公司的参与,银行可以减少很多在信贷交易中的担忧,提高银行资金使用率和收益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扩大业务范围,能增加保险公司资金和整体竞争力。信贷保险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创新的信贷模式,这个模式中会涉及到在金融信贷市场中的很多的参与者:政府、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融资企业和评估审计机构等,这些参与者相互协调、配合、监督来优化信贷资金质量,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制定信贷保险政策,可以成立新型的专业从事信贷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也可以对现有的保险公司增开信贷保险业务,由现有的保险公司直接参与。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权威性的,严密性的政策、健全信贷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引导我国信贷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信用评估机制:对信贷保险的保险范围、赔付比例、免赔金额、补偿机制、赔付流程等方面进行规定,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信贷保险系统;加大对信贷保险方式模式的创新,提升各信贷主体之间的透明度,在保障信贷资金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各信贷主体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