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什么样的量化平台适合普通投资者使用

辛大红 2019-12-21 23:11:00

推荐回答

盈时“策略机器人”集策略智能生成、策略评估、筛选优化、批量生成等功能于一体的交互式策略生成平台。平台以计算机智能生成算法为核心,使用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可视化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包含策略构建模块、混编计算模块、策略绩效优化模块等组件,在策略优化方面使用了高效的遗传编程与NSGA-II等算法,进而充分利用CPU多核心性能,实现多进程同步高效生成策略。语言:Python目标客户:期货投资者数据库:期货回测用时:需要排队分钟记支持的功能:支持将策略使用在交易开拓者的平台,属于实盘交易。策略给出建议,但需要自己手动确定进行买卖。自动生成策略原理与简介:通过设置参数,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一键生成源码策略。备注:国内首个利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量化平台,不懂编程也能做量化。盈时,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量化交易技术咨询服务和领先的量化交易产品,是一家从事金融数据分析、金融软件开发、程序化交易算法与交易策略研究等业务的科技公司。
边卫红2019-12-21 23:21:2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掘金量化有免费版本可以用,只有亲自用了才知道好与否。
    赵香福2019-12-22 00:08:39
  • 目前有很多啊主要是各个平台对编程能力要求不同,像优矿要求python语言等。当然也有像米狗量化这种不需要编程的。看自己需要。
    龚崇松2019-12-21 23:58:50
  • 量化模型,是把数理统计学应用于科学数据,以使数理统计学构造出来的模型得到经验上的支持,并获得数值结果。这种分析是基于理论与观察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通过适当的推断方法而得以联系。一个完整的量化模型包括哪些?近几年,量化投资在国内兴起,但在很多人眼里,量化投资仿佛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新事物。而实际上,量化投资的无非就是宽客通过计算机语言,将交易策略布置到一个量化系统中,然后进行回测和实战的过程。量化投资的本质还是投资者的智慧,只是实现过程中运用到计算机这一工具。宽客们到底是如何系统的构建一个完整的量化模型的?可以肯定的是,宽客跟普通投资者一样,也在观察市场,产生一些普通投资者也会想到的想法,当宽客产生一些想法时,他们会通过计算机去验证他们的想法是否靠谱或者是能否带来收益。而作为普通投资者,实现想法往往是困难的,如同普通投资者在投资或炒股过程中,发现在15分钟K线图,上升趋势中股价跌破MA169后便会进入调整。普通投资者只是感觉,而宽客可以通过编写程序然后在市场的历史数据回测,验证这个想法是否靠谱。一个简单的想法编写成简单的程序,这明显不能称作为量化模型,但这却是任何一个量化模型的来源,即人的想法。完整的量化模型应当包括:策略模型、风险模型、交易成本模型、投资组合构建模型、执行模型,如下图:策略模型:策略模型可以说是整个量化模型最核心的部分,决定了整个量化模型的盈利能力。策略模型五花八门,归类划分为:理论驱动型和数据驱动型。数据驱动型的策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而揭开市场的面纱,说白了就是靠数据解释一切市场行为。理论驱动型策略通过理论去预测未来的市场行为,而其中的理论就是人们通过对市场的观察,然后给出符合经济学原理的解释。理论驱动型的策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基于价格数据的交易策略和基于基本面数据的交易策略。基于价格数据的交易策略有:趋势跟随型动量策略、均值回复策略、技术情绪策略。基于基本面数据的交易策略有:价值型、成长型、品质型。如下图:1.趋势跟随型:标志性策略就是双均线策略,投资者认为在一定时间内市场通常是朝着同一方向变化的。说白了,就是看涨做涨。2.均值回复型:标志性策略就是统计套利策略,投资者认为在一定时间内市场并非朝着同一方向变化的。说白了,就是超涨了卖,超跌了买。3.技术情绪型:标志性策略就是情绪指标策略,投资者认为通过某些价格、成交量可以暗示对投资者对后续行情的情绪,随后进行相应操作。其中比较有意思是通过比较期权的认购量和认沽量,来判断投资者对后续行情的情绪。4.价值型:价值型策略的基本理念是:收益率越高,价格越低。通俗的讲,买入被低估的证券,卖出被高估的证券。5.成长型:成长型策略往往投资成长性公司,成长性公司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通俗的讲,买入正在快速发展以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股票。6.品质型:品质型策略选择公司的标志就不一样,有杠杆比率、收入来源的多样性、管理水平、欺诈风险等等。上述策略模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选股范围、选股标准、投资期限、交易信号、仓位控制、止盈止损。一个策略模型应当包含的因素都不可少,不然会影响到整个策略模型,进而导致整个量化模型失败。风险模型:风险模型对于一个量化模型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能提高量化模型盈利的质量和稳定性。风险模型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有:数据错误,个股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外部风险有:网络风险,技术风险,物理风险等。1.数据错误:模型进行回测或者实盘交易的过程中,数据本身如果是错误的,那么交易最终的结果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是实盘交易,那么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2.市场风险:量化模型在实盘交易过程中,由于整个策略程序并不能完美的预测出未来市场的任何一个变化,当宽客发现市场环境出现巨大变化,导致与量化策略所适应的的环境不一致时,就需要进行量化策略的暂停。3.个股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应的是个股风险,基于价格数据驱动的策略尤其需要堤防个股风险,当公司的基本面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时,但技术层面并未及时更新,导致量化模型买入垃圾股票。4.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指的是量化模型在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风险,比如计算机下单时,由于网络中断,计算机硬件损坏,打雷地震等,导致交易单并未传送到交易所,从而产生损失。设置风险模型的意义就在于,当量化模型遇到上述风险时,宽客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人工干预或者预备计算机启动,尽可能的减少损失。交易成本模型:策略模型在于盈利,风险模型在于规避损失,交易成本模型则在于控制成本,使得整个量化模型的盈利最大化。交易成本模型的基本理念是:策略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较为精确的计算出来,从交易成本可以判断出策略模型运行频率。交易成本一般有:佣金与费用、滑点、市场冲击成本。通常计算交易成本的方法有:常值型交易成本,线性交易成本,分段型交易成本。在真实的交易环境中,由于市场冲击成本的存在,每次交易的成本都是不一样的,常值型和线性交易成本的缺陷非常明显,而分段型交易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略微复杂,因此精确的计算出交易成本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活。投资组合构建模型:投资组合构建模型在于构建一个能创造最大盈利的投资组合。主要分为:基于规则的投资组合构建模型和基于优化的投资组合构建模型。基于规则的投资组合构建模型主要分三类:相等头寸加权,相等风险加权,信号驱动型加权。其中前两类分别保证了投资组合的每个个股头寸相等和所承担的风险相等。第三类根据信号强度来加权,投资组合中个股与策略模型设定的条件越接近则赋予的权重越大,这是合理决定头寸规模的最佳途径。执行模型:执行模型是实施量化模型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执行模型,那么整个量化模型并没有存在的意义。执行模型中订单执行算法是最关键的,其主要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尽可能完整地完成想要交易的订单。具体的执行算法包括:采用何种订单类型,采用进取订单还是被动订单,采用大订单还是小订单。对于资金量比较小的宽客,执行模型往往是比较简单的,一旦出现信号,其所需成交量的并不需要太大。而对于资金量较大的宽客来说,执行模型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下单方式。以上就是量化模型的整个系统框架,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完整的能盈利的量化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齐文良2019-12-21 23:39:30

相关问答

作者:杨博理在整个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流程当中,买和卖是最为基本的量化交易策略组成部分,而这个部分的设定主要与收益情况相关。这里所说的相关,具体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总体的关联性,即基于买点、卖点的选择,买卖策略应该得到一个正的整体收益。另一种则来自于对交易资产未来收益的判断、或者说预测,即判断交易资产的未来收益为正时,就买入资产;判断交易资产的未来收益为负时,则卖出或卖空资产。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关联关系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些。有的时候,买和卖的具体操作也可能受到风险方面设置的影响,例如为了限制单次交易的最大损失而采取止损之类的操作时,用于清仓的买卖设置就会相应的变动,这也是作者将风险和买卖用虚线相连的原因。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买卖这一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还是与收益的关系最大,研究者也应该在研发这一个组成部分时,着重考虑收益情况的具体影响。对量化交易策略风险的控制可能会影响到量化交易策略中的买卖设置,但是在更普遍的情况下,风险这一因素主要影响的是交易仓位的设置。当然,前提条件还是需要买卖策略的总体收益为正,在这样的条件下再结合仓位的设置,才能够在合适的风险水平下取得达到要求的收益。通过对交易资产具体仓位的调整,交易者可以比较直接的控制单次交易以及整个交易策略的风险水平。例如在满仓交易的情况下,定量的判断了当前交易的风险之后,觉得风险过大无法承受,那么最为直接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满仓的基础上相应的降低仓位的大小。在仓位降低之后,对于整体资金而言风险也就随之降低了。由于仓位本身具有量化、直观的特性,因此当交易者希望将风险处理到一个特定的水平时,调整仓位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已经提到了买和卖是量化交易策略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仓位的设定是根据买卖决策和风险两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不建立在买卖之上的仓位选择是空洞没有意义的。此外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情况,仓位的正确设定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策略的整体收益,之后要介绍的凯利公式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图1中由买卖到仓位的箭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收益、买卖这一个整体部分指向仓位的箭头。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凯利公式所导出的仓位设定往往过于偏激,超过正常风险控制下的最高仓位值,因此仓位仍然与风险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图1这个较为松散的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中,交易成本是和买卖以及仓位具有同等地位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就是首先基于对收益和风险的判断得出合适的买卖和仓位选择,然后在买卖和仓位共同组成的量化交易策略当中考虑交易成本,也就是在建立仓位和退出仓位等操作中扣除所需要承担的交易成本。随后再次判断该量化交易策略所代表的收益和风险情况,只有这两个因素仍然在接受范围之内,才能确认这是一个可行的量化交易策略。虽然最后用来执行的组成部分只有买卖和仓位,但是交易成本作为对量化交易策略的一个实际化修正,也是策略研发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面提到的对量化交易策略收益和风险情况的判断,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问题。一个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应该是策略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净值走势,通过对策略净值走势的分析,就可以建立起该量化交易策略运行情况的全面判断。但是净值走势本身由于细节过多,因此无法简单的用来进行策略之间的横向对比。这时就需要精炼净值走势中所包含的信息,选取合适的部分形成量化的评价指标,从而进行量化交易策略的进一步判定。就作者看来,评判一个策略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仍然是策略在整个交易过程下的收益情况,一个负收益的量化交易策略根本无需考虑其风险即可排除。而当收益为正时,再结合风险的度量进行具体的取舍,就可以直观的给出量化交易策略是否合格的评判标准了。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风险指标是策略净值的回撤水平,在后面的案例分析中也会重点查看回撤的结果。于此同时,一些量化交易策略在进行收益和风险情况的判断时,仅仅针对策略自身的净值走势进行研究是不够的,给出一个合理的基准来进行对比往往是更为有效的判别方法。例如后面的案例中会涉及到的量化选股策略,当交易选择仅限为对具体的股票进行持仓,而不考虑空仓或者卖空时,选取一个特定的基准进行对比就会是一个更为有效的判别方法。这主要是由于量化选股策略的仓位始终为多头,因此不论如何配置,策略所持仓位都含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所提到的市场成分。而选股策略本身的意义在于选择更好的股票、不在于获取市场收益,因此将市场走势作为对比、或者在策略收益中剔除掉市场成分就是一个更合理的做法。上述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之上,在量化交易领域当中一般称之为回溯测试,或者简称回测。所谓回溯,也就是将交易的过程在历史数据上复现一遍,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假设,即历史数据在量化交易策略中展现出的样本特征在未来的交易中依然存在,否则回溯测试就失去了意义。关于这一假设的分析其实在诸多技术分析著作中均有涉及,一般被称为“历史会重演”,这里不再继续展开。不同于传统技术分析的是,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过程更加深入具体,在涉及到策略的参数设定、模型设置等具体问题时,需要采用数量化的方法、也就是最优化等技术手段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设置买点和卖点可以使得相应的总体收益最大等等,都是很典型的最优化数学问题,那么找到合适的最优化技术和算法并加以应用,就能够确定量化交易策略的最终形式,用以进行实际交易。图1中所展示的是一个较为松散的一般性框架,用来总领性的说明量化交易策略的基本研发流程。在具体的策略研发过程中,这个框架经常会因为具体研发设置和策略设置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例如当量化交易策略的主要作用不是在时间轴上选择具体的买卖时点,而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对多个资产进行选择和配置时,图1中的一些说明就显得有些含混不清。量化选股策略就是这一类策略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因此这里在整体框架不变动的情况下,针对图1进行了文字上的调整,用以说明量化选股策略的运行框架与研发流程。当然,使用选股策略的框架体系来处理多个资产甚至多个策略的挑选、配置也是可以的,在不复杂的情况下只需要稍作联想即可。买卖和仓位虽然是更为通用的说法,但是更适合于描述择时策略,放在选股策略的研发框架中会显得比较突兀,因此图2将买卖换成了选股,仓位则换成了配比,这样更容易让读者领会该研发流程的含义。实际上,对于每一期的选股而言,如果选择了原先没有仓位的股票,那么对应的操作就是买入该股票,如果已经建仓的股票没有被选入这一期的股票池,那么对应的操作就是卖出该股票。而配比则是在买卖的基础上,通过仓位大小的变化来实现具体配置。因此,选股和配比实际上可以算作是买卖和仓位选择的特殊情况,只是这种说法更为贴合量化选股策略本身。略有不同的,是风险在量化选股策略研发流程中的具体含义。由于选股策略的仓位操作涉及到多个股票之间的配比问题,因此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单支股票的风险,也涉及到多支股票之间的风险程度,后一种风险一般采用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描述。例如在一般性的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当中,经常使用协方差矩阵来刻画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性这一度量方式与风险的直观感受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多资产环境下,一般都将资产间的相关性视为风险的来源之一,这是一个偏学术的、约定俗成的做法。上面的例子是针对选股策略进行的文字上的变动,实际上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的变化更多来自于各个研发组成部分不同的结合方式。而不同的结合方式,对应的是策略研发过程中不同的目标和需求。例如图1所介绍的松散的研发流程,是在确定好买卖行为和仓位设定之后,再针对实际交易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行二次测试。这样的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忽视了交易成本本身对于收益的影响,以及更进一步对于买点和卖点的影响。因此,在确定买卖设置的步骤中就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更贴近于实际的研究框架。图3给出了相应的流程刻画,如图所示,在判断收益因素时,同时考虑交易成本对于收益的影响,从而优化出更为实际的买卖设置。再根据相应的风险控制,结合买卖点的选择,得出最后的仓位设置。在确定了买卖和仓位这两个部分之后,就获得了一个完整的量化交易策略。图4给出了一个更紧凑、更贴合实际操作的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在该流程中,买卖和仓位的设置是同时作为参数进行优化的,优化的目标函数也进行了唯一化,即量化交易策略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而在确定需要优化的目标函数时,交易成本也如同上一个研发流程一样同时被考虑进去,从而保证买卖和仓位优化结果的准确性。毫无疑问,相较于上面所涉及到的研发流程、特别是图1中较为松散的研发流程,该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更为紧密,因此在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与实际操作的偏离也就越小,买卖和仓位设置的准确度也就更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想参照这一流程进行研发,那么就需要比较强的计算能力,数据量的大小也要达到一定要求,同时优化方法和目标函数的设定要能够同时覆盖买卖和仓位的所有参数,因此往往也只有极为简单的策略思路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框架进行研发。在实际的量化交易策略相关工作中,研发只是整个工作流程的一部分,还有两个组成部分需要着重强调。基于此,图5在图1所示的研发流程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工作流程。如图所示,需要增加的部分包括处于研发过程之前的数据准备工作以及处于研发过程之后的策略执行工作。这两项工作与前面所论述的研发流程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性与内在依赖性,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基本上可以涵盖量化交易策略具体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首先论述数据准备的工作,循着图5中的箭头可以看到,在量化交易策略的整体工作中,既要为研发过程准备相应的研究数据,也要为策略执行准备相应的实时数据。在研究数据方面,由于寻找合适的量化交易策略需要不断重复研发流程,因此对于数据的要求更偏重于准确性和覆盖能力。同时,对数据的清洗和转换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在大部分的数据科学研究、包括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当中,数据特征的合理抽取对于整体效果提升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高于精巧的模型,当然很多时候数据的转换和模型的构造是相互融合的,针对具体情况应当采取具体的分析和处理。而在策略执行数据方面,则更应该关注于数据获取的及时性。至于数据的清洗和变换,只需要完全复制研发得到的量化交易策略下的数据准备工作即可。另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最终进行的数据清洗工作对时间消耗存在一定的要求。然后讨论策略执行的工作。策略执行,是在量化交易策略研发完成之后,最终产出实际效能的组成部分。执行时应该遵循尽量贴近研发完成的量化交易策略的原则,与量化交易策略所确定的买卖、仓位等设置尽可能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最真实的反映出前面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结果。同时,策略执行的结果也可以用来反向支持具体的研发流程,通过对策略执行所得到的收益、风险情况的判断,实时的重新进行研发,对量化交易策略进行修改,从而使得策略能够及时的得到现实的反馈,增强自身的稳健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后面将要介绍的推进分析是一种模拟策略执行的回溯测试技术,读者可以在运行推进分析时有限度的了解到量化交易策略实际执行时的种种状态。
作者:杨博理在整个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流程当中,买和卖是最为基本的量化交易策略组成部分,而这个部分的设定主要与收益情况相关。这里所说的相关,具体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总体的关联性,即基于买点、卖点的选择,买卖策略应该得到一个正的整体收益。另一种则来自于对交易资产未来收益的判断、或者说预测,即判断交易资产的未来收益为正时,就买入资产;判断交易资产的未来收益为负时,则卖出或卖空资产。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关联关系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些。有的时候,买和卖的具体操作也可能受到风险方面设置的影响,例如为了限制单次交易的最大损失而采取止损之类的操作时,用于清仓的买卖设置就会相应的变动,这也是作者将风险和买卖用虚线相连的原因。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买卖这一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还是与收益的关系最大,研究者也应该在研发这一个组成部分时,着重考虑收益情况的具体影响。对量化交易策略风险的控制可能会影响到量化交易策略中的买卖设置,但是在更普遍的情况下,风险这一因素主要影响的是交易仓位的设置。当然,前提条件还是需要买卖策略的总体收益为正,在这样的条件下再结合仓位的设置,才能够在合适的风险水平下取得达到要求的收益。通过对交易资产具体仓位的调整,交易者可以比较直接的控制单次交易以及整个交易策略的风险水平。例如在满仓交易的情况下,定量的判断了当前交易的风险之后,觉得风险过大无法承受,那么最为直接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满仓的基础上相应的降低仓位的大小。在仓位降低之后,对于整体资金而言风险也就随之降低了。由于仓位本身具有量化、直观的特性,因此当交易者希望将风险处理到一个特定的水平时,调整仓位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已经提到了买和卖是量化交易策略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仓位的设定是根据买卖决策和风险两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不建立在买卖之上的仓位选择是空洞没有意义的。此外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情况,仓位的正确设定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策略的整体收益,之后要介绍的凯利公式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图1中由买卖到仓位的箭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收益、买卖这一个整体部分指向仓位的箭头。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凯利公式所导出的仓位设定往往过于偏激,超过正常风险控制下的最高仓位值,因此仓位仍然与风险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图1这个较为松散的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中,交易成本是和买卖以及仓位具有同等地位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就是首先基于对收益和风险的判断得出合适的买卖和仓位选择,然后在买卖和仓位共同组成的量化交易策略当中考虑交易成本,也就是在建立仓位和退出仓位等操作中扣除所需要承担的交易成本。随后再次判断该量化交易策略所代表的收益和风险情况,只有这两个因素仍然在接受范围之内,才能确认这是一个可行的量化交易策略。虽然最后用来执行的组成部分只有买卖和仓位,但是交易成本作为对量化交易策略的一个实际化修正,也是策略研发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面提到的对量化交易策略收益和风险情况的判断,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问题。一个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应该是策略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净值走势,通过对策略净值走势的分析,就可以建立起该量化交易策略运行情况的全面判断。但是净值走势本身由于细节过多,因此无法简单的用来进行策略之间的横向对比。这时就需要精炼净值走势中所包含的信息,选取合适的部分形成量化的评价指标,从而进行量化交易策略的进一步判定。就作者看来,评判一个策略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仍然是策略在整个交易过程下的收益情况,一个负收益的量化交易策略根本无需考虑其风险即可排除。而当收益为正时,再结合风险的度量进行具体的取舍,就可以直观的给出量化交易策略是否合格的评判标准了。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风险指标是策略净值的回撤水平,在后面的案例分析中也会重点查看回撤的结果。于此同时,一些量化交易策略在进行收益和风险情况的判断时,仅仅针对策略自身的净值走势进行研究是不够的,给出一个合理的基准来进行对比往往是更为有效的判别方法。例如后面的案例中会涉及到的量化选股策略,当交易选择仅限为对具体的股票进行持仓,而不考虑空仓或者卖空时,选取一个特定的基准进行对比就会是一个更为有效的判别方法。这主要是由于量化选股策略的仓位始终为多头,因此不论如何配置,策略所持仓位都含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所提到的市场成分。而选股策略本身的意义在于选择更好的股票、不在于获取市场收益,因此将市场走势作为对比、或者在策略收益中剔除掉市场成分就是一个更合理的做法。上述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之上,在量化交易领域当中一般称之为回溯测试,或者简称回测。所谓回溯,也就是将交易的过程在历史数据上复现一遍,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假设,即历史数据在量化交易策略中展现出的样本特征在未来的交易中依然存在,否则回溯测试就失去了意义。关于这一假设的分析其实在诸多技术分析著作中均有涉及,一般被称为“历史会重演”,这里不再继续展开。不同于传统技术分析的是,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过程更加深入具体,在涉及到策略的参数设定、模型设置等具体问题时,需要采用数量化的方法、也就是最优化等技术手段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设置买点和卖点可以使得相应的总体收益最大等等,都是很典型的最优化数学问题,那么找到合适的最优化技术和算法并加以应用,就能够确定量化交易策略的最终形式,用以进行实际交易。图1中所展示的是一个较为松散的一般性框架,用来总领性的说明量化交易策略的基本研发流程。在具体的策略研发过程中,这个框架经常会因为具体研发设置和策略设置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例如当量化交易策略的主要作用不是在时间轴上选择具体的买卖时点,而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对多个资产进行选择和配置时,图1中的一些说明就显得有些含混不清。量化选股策略就是这一类策略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因此这里在整体框架不变动的情况下,针对图1进行了文字上的调整,用以说明量化选股策略的运行框架与研发流程。当然,使用选股策略的框架体系来处理多个资产甚至多个策略的挑选、配置也是可以的,在不复杂的情况下只需要稍作联想即可。买卖和仓位虽然是更为通用的说法,但是更适合于描述择时策略,放在选股策略的研发框架中会显得比较突兀,因此图2将买卖换成了选股,仓位则换成了配比,这样更容易让读者领会该研发流程的含义。实际上,对于每一期的选股而言,如果选择了原先没有仓位的股票,那么对应的操作就是买入该股票,如果已经建仓的股票没有被选入这一期的股票池,那么对应的操作就是卖出该股票。而配比则是在买卖的基础上,通过仓位大小的变化来实现具体配置。因此,选股和配比实际上可以算作是买卖和仓位选择的特殊情况,只是这种说法更为贴合量化选股策略本身。略有不同的,是风险在量化选股策略研发流程中的具体含义。由于选股策略的仓位操作涉及到多个股票之间的配比问题,因此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单支股票的风险,也涉及到多支股票之间的风险程度,后一种风险一般采用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描述。例如在一般性的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当中,经常使用协方差矩阵来刻画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性这一度量方式与风险的直观感受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多资产环境下,一般都将资产间的相关性视为风险的来源之一,这是一个偏学术的、约定俗成的做法。上面的例子是针对选股策略进行的文字上的变动,实际上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的变化更多来自于各个研发组成部分不同的结合方式。而不同的结合方式,对应的是策略研发过程中不同的目标和需求。例如图1所介绍的松散的研发流程,是在确定好买卖行为和仓位设定之后,再针对实际交易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行二次测试。这样的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忽视了交易成本本身对于收益的影响,以及更进一步对于买点和卖点的影响。因此,在确定买卖设置的步骤中就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更贴近于实际的研究框架。图3给出了相应的流程刻画,如图所示,在判断收益因素时,同时考虑交易成本对于收益的影响,从而优化出更为实际的买卖设置。再根据相应的风险控制,结合买卖点的选择,得出最后的仓位设置。在确定了买卖和仓位这两个部分之后,就获得了一个完整的量化交易策略。图4给出了一个更紧凑、更贴合实际操作的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在该流程中,买卖和仓位的设置是同时作为参数进行优化的,优化的目标函数也进行了唯一化,即量化交易策略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而在确定需要优化的目标函数时,交易成本也如同上一个研发流程一样同时被考虑进去,从而保证买卖和仓位优化结果的准确性。毫无疑问,相较于上面所涉及到的研发流程、特别是图1中较为松散的研发流程,该量化交易策略研发流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更为紧密,因此在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与实际操作的偏离也就越小,买卖和仓位设置的准确度也就更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想参照这一流程进行研发,那么就需要比较强的计算能力,数据量的大小也要达到一定要求,同时优化方法和目标函数的设定要能够同时覆盖买卖和仓位的所有参数,因此往往也只有极为简单的策略思路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框架进行研发。在实际的量化交易策略相关工作中,研发只是整个工作流程的一部分,还有两个组成部分需要着重强调。基于此,图5在图1所示的研发流程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工作流程。如图所示,需要增加的部分包括处于研发过程之前的数据准备工作以及处于研发过程之后的策略执行工作。这两项工作与前面所论述的研发流程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性与内在依赖性,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基本上可以涵盖量化交易策略具体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首先论述数据准备的工作,循着图5中的箭头可以看到,在量化交易策略的整体工作中,既要为研发过程准备相应的研究数据,也要为策略执行准备相应的实时数据。在研究数据方面,由于寻找合适的量化交易策略需要不断重复研发流程,因此对于数据的要求更偏重于准确性和覆盖能力。同时,对数据的清洗和转换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在大部分的数据科学研究、包括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当中,数据特征的合理抽取对于整体效果提升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高于精巧的模型,当然很多时候数据的转换和模型的构造是相互融合的,针对具体情况应当采取具体的分析和处理。而在策略执行数据方面,则更应该关注于数据获取的及时性。至于数据的清洗和变换,只需要完全复制研发得到的量化交易策略下的数据准备工作即可。另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最终进行的数据清洗工作对时间消耗存在一定的要求。然后讨论策略执行的工作。策略执行,是在量化交易策略研发完成之后,最终产出实际效能的组成部分。执行时应该遵循尽量贴近研发完成的量化交易策略的原则,与量化交易策略所确定的买卖、仓位等设置尽可能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最真实的反映出前面量化交易策略的研发结果。同时,策略执行的结果也可以用来反向支持具体的研发流程,通过对策略执行所得到的收益、风险情况的判断,实时的重新进行研发,对量化交易策略进行修改,从而使得策略能够及时的得到现实的反馈,增强自身的稳健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后面将要介绍的推进分析是一种模拟策略执行的回溯测试技术,读者可以在运行推进分析时有限度的了解到量化交易策略实际执行时的种种状态。
你的描述中说计划书已经写好,看得出,你已经有所准备,这点应给予赞扬。关于怎么找天使投资人,又如何获得天使投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渠道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下找天使投资人,获得天使投资:1、身边的人脉关系,如果你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的二舅子是个天使投资人,我觉得你可以是处浑身解数,和他们搭上线,取得一个和他们坐下来聊聊、认识一下的机会。当然除了有关系,还要求关系要硬,如果中间有个共同的熟人充当相互了解的桥梁,那交流沟通的过程就会自然很多。2、多参加创业路演活动、创业大赛、沙龙等,多接触投资人,多和他们打个照面,多聊几句,说不定有些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就跟你一拍即合。线上找天使投资人,获得天使投资:1、目前国内已有专业化的互联网创业融资平台,例如 微链 ,其不仅提供创业路演活动,还提供给创业者各类的在线融资服务。各机构天使投资人入驻其平台,允许创业者在平台上注册,根据自身的融资需求有目标性的寻找投资人及其他融资服务。2、尽可能选择知名度、品牌效应比较充实的融资平台,这样不仅能获得与天使投资人接触的机会,还能给项目带来一些曝光量,吸引投资人主动约聊你。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创业者是否能成功寻找到天使投资人,其都取决于自己的项目够好,所以希望题主能多静心捋清楚项目内容,在每次和投资人沟通完,都能对商业计划书做进一步的优化,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