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一句话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农业的重视。中央的政策内容:为三农及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指导等服务解决涉农资金瓶颈问题,并加大农业、农机、农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的投入与补贴,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我理解的一部分,具体体现什么?我感觉是以前的经融危机造成大量的打工群体失业,加大农业的投入,可以引导失业农民积极重新投身于农业生产中去,毕竟农业是我国现阶段国之根本所在。不过现在全国大规模出现用工荒,加大农业投入是为了稳住农民,不至于盲目外出打工,毕竟发展农业也是有前途的。所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农业改革,加大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是希望人们认识农业的可发展性,让大家培养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要因为发展工业而损失农业,不然不会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其实现在估计已经没有18亿了。中央也是看到这点才加大农业投入。
赵风香2019-12-22 00:05:5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财政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措施,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要求,推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等。2019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长14.2%,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达300多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05亿元。
黄登英2019-12-22 00:54:10
-
必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存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第三,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就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多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以确保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范围主要集中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活动、农业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窦连玉2019-12-22 00:36:11
-
B试题分析:对三农的投入不属于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排除①;对“三农”投入能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②正确;对“三农”投入就是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③符合题意;④并非是三农投入的作用,排除;所以答案为B。
齐暑华2019-12-22 00:18:15
-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19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大县的财政困难。设立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累计支持生猪调出大县1799个。四是大力支持农林生态保护和建设。分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0.39亿立方米。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结束了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严格规范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实施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63万平方公里。五是支持农业抗灾减灾救灾。陆续出台粮食主产区抗旱浇水、冬小麦“一喷三防”等措施,支持防汛抗旱抢险、应急度汛及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开展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层动物防疫,推动气象直接服务“三农”,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落实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多次提高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十年间,中央财政通过大规模、超常规的投入,逐步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到2019年,中央财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已经将近占到“三农”支出的半壁江山。一是优先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从2019年春季学期起,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约1.3亿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陆续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支持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二是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试点五年内,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由2003年20元/人·年提高到2019年240元/人·年。截至2019年底,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门诊统筹普遍推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后,困难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三是推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3年试点,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制度全覆盖,1亿多城乡老人按月领取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四是大力促进农村文化计生事业发展。支持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实施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五是统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改善。积极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引导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保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覆盖到中西部地区所有县和部分东部地区陆地边境县,超过2/3省份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支持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逐年提高强农惠农富农项目在中央基建投资中所占比重。勇于承担改革必要成本为增添“三农”发展活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顺利进行,中央财政积极安排相关支出,勇于承担取消农业税收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所带来的必要成本,构建了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推进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从2019年起,提前3年时间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延续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二是推进县乡机构改革。到2019年底,全国33631个乡镇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占总数的98%,初步建立了符合农村实际和乡镇工作特点,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以农民民主议事为前提,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对符合规定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给予适当奖补,累计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8.5万个,惠及亿万农民。四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村信用社保值储蓄补贴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五是支持涉农体制改革。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将家庭承包经营从耕地扩大到林地,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此外,还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林水气事业管理体制等改革,推动建立促进农林水气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加大直接投入的同时,中央财政还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财税杠杆,积极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引导和激励企业、民间团体、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等增加投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贷款,初步形成了支持“三农”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千亿到万亿,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是出发而不是到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财政将积极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续写“三农”发展新的辉煌。
黄盛慰2019-12-21 2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