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
车峰远2019-12-21 22:55:0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水利工程。自先秦始,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一直在黄河中下游。这里气候较为干旱,雨量多集中在夏季,还常有暴雨出现。华北农民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一是夏季暴雨造成的黄河水患,二是春、秋、冬三季农作物的灌溉。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在经过漫长的迁移后,逐渐找到了可以避免水患的居所,部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因此,解决灌溉问题,就成为了华北水利工程核心功能,主要方式是挖渠引水。自永嘉之乱起,北方人口逐渐南移,农业重心也陆续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排洪成为了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隋唐时期,南方发展了塘浦系统,即挖沟开渠,疏通积水,使得田地成为棋盘状,并在低洼地区的田地四周筑堤,堤上设闸,干旱时期开闸放水,其余时候闭闸防水。另外,在河湖较多的地方也出现了围湖造田的行为,也就是把湖泊的浅水地区围起来,开发为农田。长江以南的地带,是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种植同样面临引水灌溉的问题。这里的水利工程主要是筑堤堰引水,凿塘蓄水。二是农田上的精耕细作。华北地区主要的农业模式是旱地耕作,在战国前,为了保障土地的肥力,通常使用熟荒耕作的方法,也就是一块地耕种几年后,休息一段时间,等肥力恢复后再耕种。战国时期,人们发现粪便可以令土地保持肥力,因此就不需要休耕,并且又在施肥的基础上实行了土地连作制,也就是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使得土地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人们也开始对土壤进行辨别、分类,对不同土壤的质地和肥力都有了一定认识,并依此安排农作物种植地带。在作物育种方面,也逐渐发展了挑选良种的标准。西汉时期,为保持土地肥力,又发明了代田法:以两年为周期,在农田上交互开沟、作垄,形成沟-垄-沟的样貌,第二年重新开沟、作垄,形成垄-沟-垄的样貌,沟里种植作物,垄地得到休息。南方农业区的精耕细作不仅继承了北方的技术,更涵盖了水、旱两套生产模式。自北宋末期开始,江南一带开始实行稻麦一年两熟制,九月种冬小麦,隔年四月收获,五月水稻插秧,八月收获。由于小麦是旱地作物,水稻是水田作物,在收获水稻后需要将水地转为旱地,处理不好则将面临小麦烂根的风险;同样,在收获小麦后需要彻底清理田间麦茬,不然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人们还发明了水田耕作中的靠田技术:在暑时把田里的水放干,让太阳暴晒土地,待稻子的根苗稳固后,再还水入田,以此提升收成。
龙小花2019-12-21 23:00:47
-
中国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和国防重心却未南移这一变化使得若想整合南北广阔的中原汉地,维持一桶,就必须把首都放在北方,以轻驭重,具体来说,就是北京,背靠燕山山脉,南毗华北平原,聚大山大泽之气,凭虎踞之势,俯瞰十八省,如时乘六龙,以御天也。自南宋以后,那些没定都北京,而定都南方的,无一例外都翘辫子了,而且死的很惨。
齐晓光2019-12-21 22: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