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清代乾隆年间的物价水平,十两银子能干什么

辛奎华 2019-11-05 19:57:00

推荐回答

不要受到电视的影响,银子就是银子。古代一支流传的货币制度是铜钱,那时的银子的作用和现在的政府的黄金储备一样,可有与现在不同他还同时具有货币的作用。中国并不盛产金银,不可能作为流通货币。至于1个铜钱能买到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还有银子和铜钱的换算不能按照现在的货币单位来衡量:例如现在100元=10元*10,现在的货币制度不可能出现100元=10元*12;有人觉得很可笑100怎会=120,你应该转变观念,咱谈论的是两种货币单位,而不是数学。这就相当于那时银子和铜钱的关系,可是那时的银子在不同时期价格也不同,就可能出现100=120的情况。所以现在就不会再有用黄金和纸币同时充当货币的情况。否则市价就会混乱。如果硬要是换算的话;是1两银子=1000钱;各阶段的政府也在努力维持这种换算关系,否则市价混乱,政府也会疲弊不堪。
辛培军2019-11-05 20:37:2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大约等于200X650万等于13亿人民币“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两白银:约值170元1枚铜钱钱1文钱=人民币0.2元另外:1石米=1两白银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黎生茂2019-11-05 20:55:01
  •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基本单位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钱1文钱=人民币0.2元另外:1石米=1两白银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龚宁静2019-11-05 20:19:52
  • 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多少货币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基本单位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钱1文钱=人民币0.2元另外:1石米=1两白银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连伟杰2019-11-05 20:04:16

相关问答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我们认为,由于十大因素的影响,2019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预计2019年CPI将同比上涨4.5%左右,且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一、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随着次级债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预计2019年美元仍将保持弱势格局,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亦将居高不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价格体系。二、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而且企业效益显著改善。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201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5%,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2019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三、失业率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前九个月城镇新增就业920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00万人的102%。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75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2019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8.2%,涨幅比二季度高出1.9个百分点。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一轮超级牛市行情,沪深股指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仍在5000点之上进行高位震荡,财富效应显著,大多数投资者获得丰厚的收益,居民财产性收入得到快速提升。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2019年1-10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而且同比增幅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投资回报较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预计2019年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六、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2019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90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消费增速平稳上升,一季度同比增长14.9%,二季度同比增长15.8%,三季度同比增长16.8%。七、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虽然我国粮食2004、2019、2019连续三年大幅增长,2019年也有望实现小幅增长,但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尚未达到1998、1999年的水平,而这十年来我国人口增加了大约8000万人。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改善膳食结构,需要更多的肉类、蛋类、水产品和奶制品,导致以粮食为原材料的饲料需求不断上升,故粮食需求是刚性、稳定增长的。八、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市场资金非常充裕。2019年11月末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2.4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此外,1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2.43万亿元,显示市场资金很宽松。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2019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一度冲至100美元/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虽然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9年11月1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但仍仅相当于国际油价70美元/桶的水平,存在严重的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批零油价倒挂的现象,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十、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预计我国今后将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继续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陆续出台资源价格改革措施,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以便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性产品中的重要作用。
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原理告诉我们,闲置资源的存在是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条件,但分析近几年汇率贬值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实际状况,资本短缺的“瓶颈”效应是导致货币贬值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的重要原因。尽管金融危机中,伴随汇率下跌,导致生产衰退形成工人失业,但与汇率下跌同时出现的是大量资本外流,劳动力资源闲置与资本短缺同时并存,资本的短缺限制了闲置资源的利用,形不成新的生产能力来增加国民收入,同时,本应紧缩由消费与投资形成的总吸收却难以缩减,很难保证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00%,因此,尽管货币贬值,也改善不了国际收支状况。
谨记外币兑换第一原则:能在国内银行换就提前换。因为在国内的银行换外币,汇率是最划算的!在国内国外机场、兑换点、或是ATM机换取外币,多多少少都会有汇率差!所以瞅准当天的汇率,出游前提前在银行换好。技巧二:外币兑换不宜过多旅游消费主要以刷卡为主,刷卡是以当天的汇率来结算的,所以比较划算。现金主要是用来支付一些交通、小吃等小额费用。所以,兑换外币的时候不要一次性兑换太多,关键是,人生地不熟的,带太多钱在身上,也是不安全的。而且如果兑换的外币没有用完,回国后再兑换回人民币,将会造成一定的汇率损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关规定,每人可以携带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或5000美元的等值外币出境。如果超过限额,必须在出境前向中国海关申报。技巧三:提前一两周兑换最合适根据所换外币的汇率涨跌趋势来选定合适的兑换时间,因此不要提前很长时间兑换,在出行前一两周兑换最为合适。一定不要提前一两天去兑换,因为很多银行换外币都需要提前预约,而且也未必刚好去到那天就能有。技巧四:刷卡消费可减少手续费在换汇之前,要先问清楚是否有手续费。如果有,可以选择刷卡消费,有些银行在境外刷卡或者取款都是免手续费的哦。目前不少银行都推出了面向出境游的人民币和美元双币种信用卡,当选择非美元结算国家旅游时,刷卡则以当地货币来结算,而在信用卡还款单显示为美元记账,回国后可用美元或去开户银行用人民币兑汇偿还账单。国内哪些银行可以兑换外币?1.目前国内四大行:中行、农行、工行、建行都可以兑换外币。其他银行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可以办理。2.中国银行能兑换的币种最多,包括:欧元、英镑、港币、美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瑞典克朗、丹麦克朗、挪威克朗、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澳门元、菲律宾比索、泰国铢、新西兰元、韩元等17种币种。3.外币兑换的手续并不复杂,在预约了之后,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填写相关单据、交付现钞即可办理。并不是所有的银行营业厅都能办理兑换外币业务。某些城市只有特定营业厅能兑换外币,需提前打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