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为何冬天越来越冷呢?

黄煜猷 2019-12-21 18:15:00

推荐回答

当全球变暖时,两极的冰川会融化的更多,而冰化成水是需要吸收热量的,因为夏季本身温度相对比较高,所以吸收热量后我们感觉变化不大,但是在春秋季节,冰川融化为水时吸收热量后,会让我们感到冬季更冷了。这恰巧说明了更多的冰融化的结果。
辛均志2019-12-21 18:39:2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因为全球根本没有变暖,这是一个弥天大谎。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当然就要出口,而那个变暖学说,是欧美国家为了间接收取中国出口货物在国外港口的碳排放钱。
    章西海2019-12-21 19:57:04
  • 各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规律性、日照地壳的冷热和太阳活动率、环境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全球变暖的。
    齐明洛2019-12-21 19:12:56
  • 因为是受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扩展资料特点:1、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2、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3、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4、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5、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拉尼娜-厄尔尼诺暖流。
    龚尚福2019-12-21 18:55:45
  • 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冬天显然是最难相信“全球变暖”的季节。天降暴雪,冷风刺骨——这些把人冻得牙齿打架的天气往往会让人认为,外界宣传的“地球平均温度上升”肯定是假的。进入2019年以来,北半球的各地居民在几天内就纷纷感受到了风雪交加的威力。1月2日起,中国中东部多个省份的暴雪导致交通受阻,积雪深度破纪录,部分地区降温至零下16摄氏度。在大洋彼岸,“炸弹气旋”席卷美国和加拿大东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出现30年来罕见降雪,北边的加拿大渥太华可能降温至零下40摄氏度,成为全球“最冷首都”。鉴于此,一些人作出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样的结论也不足为奇:既然冬天这么冷,全球变暖毫无疑问是一场“骗局”。不过,这样想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全球变暖是与气候相关的术语,它和几天、或者几周内的天气情况没有直接联系。这就好像股市连续几天下跌也不能证明经济崩溃了一样,短暂的寒潮并不是反驳全球变暖的有力证据。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了过去40年欧洲大陆和俄罗斯的数据,并在去年发布报告得出结论称:极涡的减弱已经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漫长。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冷空气会更顺利地逃离北极,转移到低纬度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可能不是极涡活动发生改变的唯一原因。CBS报道称,全球变暖并没有使极涡更加极端,但可能正使其更加活跃。也有科学家怀疑,极寒天气与全球变暖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热带地区的海洋温度、土壤湿度、积雪,以及大洋的自然变化,也都是应当被考虑在内的因素。与此同时,暴风雪的频发可能也与全球变暖有关。据《科学美国人》专栏介绍,冬天平均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湖面不像往常一样结冰,因此有更多的湖水蒸发成潜在的降水,带来更多的降雪。该专栏还指出了另一个事实:当极寒天气变得越来越普遍时,全世界的人们也正在消耗更多的燃料,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恶性循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早在2019年就得出研究成果称,在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气温和湿度都上升的情况下,暴风雪的风力会变得更强,降水也会更多。谈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有一点还是能够确定的,那就是仅凭几天寒冷天气就怀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实性是不理智的。天气就像一个人反复无常的情绪,而气候则更像是这个人的秉性。
    齐景梁2019-12-21 18:22:20

相关问答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是正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主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指出,气候变化让我们又多了一个立即采取紧急行动的理由。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水将变得更少更脏。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变暖还使得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在干旱年份,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9——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因为是受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扩展资料特点:1、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2、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3、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4、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5、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拉尼娜-厄尔尼诺暖流。
3月26日,全球冰川消融已呈不可阻挡之势。据不来梅气候学家马在恩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长期来看,全球冰川至少将消融36%。研究者认为,冰川消融是已释放的温室气体和气温上升带来的后果。再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也只能是不让更多冰川消融。研究认为,为将冰川体积保持在现有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必须降到约1870年左右工业化前的水平。世界气象组织的初步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工业化前时期高出约1.1摄氏度。冰川形成于千百万年间。研究者认为,每向大气里多排一公斤二氧化碳,长期而言就将将导致14.8公斤冰川冰消融,这还不算上南极和北极的冰层消融。一个人在柏林和纽约之间乘飞机来回一趟就会导致大约100吨冰川冰消融。研究认为,不管全球气温升高是否能像巴黎气候协议所达成的那样,控制在1.5到2摄氏度内,本世纪里冰川消融已成定局。至2100年,冰川都会因迄今排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而继续消融。波茨坦气候变化研究学院的阿尔布莱希特说,这份研究说明,冰川对已经发生的变化会做出持久的反应。冰川以及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层都有长期记忆,这说明我们对今后的世世代代所肩负的责任,也显示出尽快停止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苏黎世大学冰川研究小组组长博尔西认为,这份研究与以往的研究有许多共同点。他说,人们早已知道,冰川会对过去的气候状况做出反应,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份研究的意义在于量化了适应的时间,并且指出,气温升高多少短期内影响不大。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气候专家,评价该研究是评估过去及今后发展变化的好工具。他也认为,必须尽快限制全球气温升高的速度,以减少灾害。他说,"全球冰川消融的主要方面是如何在干旱时期保证地区水供应。许多深层小冰川将消失。在水供应压力本来就大的地区,冰川多存在一年,就为找到对应措施争取到一年的宝贵时间。
《环球时报》讯:全球变暖导致地震频发热浪一阵比一阵热,飓风一场比一场猛,海平面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地球暖化对人类发出的警告。但科学家指出,地震频发也与地球变暖有关。据加拿大新闻社报道,加入全球暖化争论的最新科学学科是地质学。一些地质学家解释说,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其中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一立方米冰的重量接近一吨,而一些冰层的厚度会超过1000米。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种效果:他用拇指压着足球,当拇指抬起,对球的表面压力除去之后,足球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地球两极这些厚冰层像拇指按压地球一样,给地球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制住地震的发生,但在它们融化之后,便会引发地震。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下,就会形成海啸。当然,对地球来说,由于地壳非常坚硬,这个恢复原状的过程相当缓慢。比如,目前,加拿大东部偶然发生的地震,其实与一万多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期的反弹有关。南极洲及格陵兰积雪的融化也会有相同的影响,但过程将因温室效应而加速。帕特里克·吴还表示,冰层融化后,重新液化的水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底所承受的重量,而这也可能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地壳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敏感,之前已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修建大坝后,大坝拦截而成的水库水量增加,引发地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火山专家阿兰·格拉比尼尔表示,当他发现加州海岸的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之间有关时,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可是,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的这种联系尤其明显。他说:“冰层融化,地壳的负载减轻,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的岩浆就更容易喷出来,这就是火山。英国地质学家比尔·马奎尔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指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和灾难性海底滑坡发生的频率。这种现象已经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而且证据显示,它正再度发生。地壳升温会使地壳与内部的电子流速发生变化,地壳越冷,地球内部发出的电子速度越快,而当地表面升温,地球内部发出的电子就慢,而当地球内部电子集聚太多,一旦超过临界点时,地球内部电子与地壳负电子会出现爆炸式导通,这就是地震和海啸以及对云层的电隔。南北极的极光就是电荷饱合的一种现象,所以它的出现会带来地球大的灾难。
好的LZ如果雪灾增多了说明全球确实气候变暖了!反而气候变冷雪灾是趋于减弱减少.这里有2层意义变暖令原本气温远低于0度的地方,更容易发生降雪条件,而原本这些地方严冬时节其实是没降雪的,只有地面因风扬雪.下雪最主要的条件除开气温低于0度之外,还需要暖湿气流提供水汽,使得大气中水汽饱和,高空中气温足够低的地方,能够慢慢形成结晶另外还需要一个凝结核,这往往来自空气中的尘埃.水汽就包围在尘埃周围,慢慢越变越大.最终变成雪降落.显然,当全球气温变暖,这就意味着暖湿气流能到比原本更北的地方,带来饱和水汽;与此同时,平均气温升高,这使得白天陆地气温升高减弱,与海洋温差趋于减小,这就是说雾霾天气变得不易消散,空气中尘埃亦趋于增加,提供降雪需求的凝结核也增多了.因而,综上所述,原本气温就低于0度的地区,在气候正常时因为空气干燥,在旺盛的冬季风下,反而不容易有降雪,反而当气候变暖,这些地区的降雪条件就容易出现了!气候变暖令原本气温高于0度的地方,也变得容易降雪!这一点比较难理解,但综合起来说就是,全球变暖,意味着空气中能量增加,空气分子运动变得剧烈,那么这就是说极端天气会增加.极端天气包含寒潮,原本气象条件缓和时,聚集不到很强的气团,可能只能推进到长江的,再往南有南岭和武夷山组合的华南防线原本冷空气通不过,现在可以聚集一波猛烈的直接南下翻山,席卷到广东.而冬季广东可是远比北方湿润的,当然就可能容易降雪而极端天气也包含台风,洪涝,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等.这里可不能选择性失明其他异常天气趋于增多,而单就异常之一寒潮的增多,以为气候是变冷最后,气候变暖和气温变暖也是两码事气候是至少以月为单位更多是年为单位均值的结果,不是一个地方气温短暂增高下降的结果.气候变暖典型表现是霜冻期推迟,或者雪山雪线,还有冰川发生融解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