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此次南海危机中美国之所以突然撤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术上:当美国集结两艘航母和10艘军舰挟仲裁案宣布前这个时机考验中国的决心时,中国在最恰当的时间,集中强大的军力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美军迎面对撞,演习的时间也选在仲裁案宣布之前的一天结束,如果美国在这个时间点上与中国对撞,美军就显得措手不及,中国的后发制人就显得准备的更充分,而且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美国航母编队已经在南海呆了半个月,活动规律和基本实力已经被中方所掌握,等于先机已失。本来就是个政治秀,立即转为临战状态,部队已经人困马乏,在被对方掌握的情况下作战,真的进行实质对抗,不管是玩“碰碰车”还是小打、大打都没有胜算,何况南海四面都是墙一般的各国,只有几个海峡和隘口,进退选择十分有限,一旦开打就丧失了机动能力,这是航母战斗群作战的大忌,所以美军选择了立即撤离。战略上:仲裁案发布前夕,伊战报告的出炉使得美英政府成了战争罪的嫌疑人,如果在这个时刻美国悍然发动新的战争必将面临内阁解体的结局。
赵颐轩2019-11-03 16:18:3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围绕着所谓的南海仲裁案,中美在南海的这场军事对抗已经落幕,这场长达一个月的军事博弈,新闻反映的只是这场博弈冰山的一角,远不能展现这场惊心动魄对抗的原貌。这场军事大博弈从一开始的隔空叫阵,到面对面的剑拔弩张,经历了数十个日日夜夜。这场比斗智斗勇,比意志、比毅力、比战斗决心,比作战部署的军事大博弈,堪称冷战后到目前为止一次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面对面的对撞,过程和中间环节险象环生、精彩纷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个国家更高层面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上的博弈,最终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给我们以启示。从开始说起。在仲裁案做出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前,美国就开始在南海热身,派遣军舰战机屡闯南海,还进入中国岛礁12海里范围内。2019年5月9日,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日本人后裔哈里斯在派威廉·劳伦斯号导弹驱逐舰闯入中国12海里领海同时,还公开叫嚣,宣布美军已“做好今夜与中国开战”的准备,此话一出犹如一个炸雷响彻全球。哈里斯的话也没白说,按照中国人大金灿荣教授的说法,美国人是行动派,说干就干。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6月,美国真的向南海派遣了两艘航母,一艘是前几年刚刚下水的里根号,这是顶替回美国大修的华盛顿号航母来日本驻扎的,风风火火赶到日本,又马不停蹄的来到南海。这还不算,美国原来不属于第七舰队隶属于第三舰队的斯坦尼斯号航母,刚刚在日本海吓唬完朝鲜,又急急火火的跑到南海,加入了里根号航母的战斗群。双航母战斗群!这是美国准备应对局部战争的典型战术编组,一般认为,美国派一艘航母驶入热点地区是表示威慑的态度,派两艘就是正正经经准备打一场局部战争,派三艘以上就是准备大打出手了。所以,美国一下子派了两艘航母进入南海,大有在仲裁案出台后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架势,据统计,整个6月美国进入南海的舰只一共有10多艘,包括两艘航母。另外按照一般的规律美国在水下至少还有三到四艘攻击型核潜艇潜伏在航母附近。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南海开展了战前练兵,舰艇高速驰骋,舰载机起起降降,几十架战机在南海表演大编队攻击和防御,海面上登时恶浪翻滚,空中群魔乱舞,美国的媒体更是火上浇油给予了大肆宣传,虽然中国国内没有播出。美军的上述行动大有准备“今夜与中国开战”的浓烈战争味道,可谓气焰嚣张到了极点,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6月30日,外媒报道称解放军三大舰队多艘王牌军舰聚集在三亚军港,包括隶属北海舰队的051C型导弹驱逐舰115“沈阳”舰、东海舰队的“现代”级965EM型导弹驱逐舰139“宁波”舰以及056型轻型导弹护卫舰595“潮州”舰等。外媒对此分析称:由菲律宾前政府推动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将近,如果裁决对中国不利,解放军将会在南海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宣示主权。对此,中国国防部一位官员6月3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是中国海军根据年度计划进行的例行性演练。但是根据笔者回忆,这样的例行性演练计划从来没有见诸报端,而且演练的说法与演习虽然一字之差,但是演练也可以说成是战前练兵或者说是战前热身,一字之差会令人产生许多联想,特别是对手就要徒增巨大压力。中国海南三亚海事局7月3日发布南海海域军事演习的航行警告:自7月5日8时到7月11日8时,在南海相关海域进行军事活动,禁止船只驶入。因为该时间点与预计7月12日公布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非常接近,外媒3日纷纷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此,相关人士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西沙群岛是中国领土,并不存在争议。中国军队在相关海域进行例行性军事演习合理合法。中国军事专家李杰说,这表明中国对南海仲裁案的不承认,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和意志。7月5日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大演习拉开战幕。新闻就是新闻,新闻里说的三大舰队所谓的王牌战舰让全世界的军事界大跌眼镜,这些基本都是老舰的王牌战舰虽然也很拉风,但是解放军肯定隐藏了真正的主角。随着演习进入高潮,真正的主角浮出水面。真正的主角是什么?一水的最现代化的战舰比如052CD,054A等,水下部署了新入列的093B核潜艇,空中还有俗称航母杀手的轰六K挂载的鹰击-12。但是这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据传中国的大杀器东风21D和东风26也静悄悄的从营房拉出来隐没入中国西南的万山丛中。中国有句俗话“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作为回应中国军队也给美军准备了一道大菜,中国的回击是实实在在的。也难怪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豪迈的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个场景更像是一个准备砸商店玻璃的流氓,看见了门后伸出的一支猎枪。
连仙枝2019-11-03 16:01:35
-
围绕着所谓的南海仲裁案,中美在南海的这场军事对抗已经落幕,这场长达一个月的军事博弈,新闻反映的只是这场博弈的冰山一角,远不能展现这场惊心动魄对抗的原貌。这场军事大博弈从一开始的隔空叫阵,到面对面的剑拔弩张,经历了数十个日日夜夜。这场斗智斗勇,比意志、比毅力、比战斗决心、比作战部署的军事大博弈,堪称冷战后到目前为止一次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面对面的对撞,过程和中间环节险象环生、精彩纷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个国家更高层面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上的博弈,最终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给我们以启示。赤裸裸的威胁从开始说起。在所谓仲裁案做出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前,美国就开始在南海热身,派遣军舰战机屡闯南海,还进入中国岛礁12海里范围内。2019年5月9日,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日本人后裔哈里斯在派威廉·劳伦斯号导弹驱逐舰闯入中国12海里领海同时,还公开叫嚣,宣布美军已“做好今夜与中国开战”的准备,此话一出犹如一个炸雷响彻全球。哈里斯的话也没白说,按照中国人大金灿荣教授的说法,美国人是行动派,说干就干。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6月,美国真的向南海派遣了两艘航母,一艘是前几年刚刚下水的里根号,这是顶替回美国大修的华盛顿号航母来日本驻扎的,风风火火赶到日本,又马不停蹄的来到南海。这还不算,美国原来不属于第七舰队隶属于第三舰队的斯坦尼斯号航母,刚刚在日本海吓唬完朝鲜,又急急火火的跑到南海,加入了里根号航母的战斗群。双航母战斗群!这是美国准备应对局部战争的典型战术编组,一般认为,美国派一艘航母驶入热点地区是表示威慑的态度,派两艘就是正正经经准备打一场局部战争,派三艘以上就是准备大打出手了。所以,美国一下子派了两艘航母进入南海,大有在仲裁案出台后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架势,据统计,整个6月美国进入南海的舰只一共有10多艘,包括两艘航母。另外按照一般的规律美国在水下至少还有三到四艘攻击型核潜艇潜伏在航母附近。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南海开展了战前练兵,舰艇高速驰骋,舰载机起起降降,几十架战机在南海表演大编队攻击和防御,海面上登时恶浪翻滚,空中群魔乱舞,美国的媒体更是火上浇油给予了大肆宣传,虽然中国国内没有播出。美军的上述行动大有准备“今夜与中国开战”的浓烈战争味道,可谓气焰嚣张到了极点,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实实在在的回击6月30日,外媒报道称解放军三大舰队多艘王牌军舰聚集在三亚军港,包括隶属北海舰队的051C型导弹驱逐舰115“沈阳”舰、东海舰队的“现代”级965EM型导弹驱逐舰139“宁波”舰以及056型轻型导弹护卫舰595“潮州”舰等。外媒对此分析称:由菲律宾前政府推动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将近,如果裁决对中国不利,解放军将会在南海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宣示主权。对此,中国国防部一位官员6月3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是中国海军根据年度计划进行的例行性演练。但是根据笔者回忆,这样的例行性演练计划从来没有见诸报端,而且演练的说法与演习虽然一字之差,但是演练也可以说成是战前练兵或者说是战前热身,一字之差会令人产生许多联想,特别是对手就要徒增巨大压力。中国海南三亚海事局7月3日发布南海海域军事演习的航行警告:自7月5日8时到7月11日8时,在南海相关海域进行军事活动,禁止船只驶入。因为该时间点与预计7月12日公布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非常接近,外媒3日纷纷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此,相关人士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西沙群岛是中国领土,并不存在争议。中国军队在相关海域进行例行性军事演习合理合法。中国军事专家李杰说,这表明中国对南海仲裁案的不承认,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和意志。7月5日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大演习拉开战幕。新闻就是新闻,新闻里说的三大舰队所谓的王牌战舰让全世界的军事界大跌眼镜,这些基本都是老舰的王牌战舰虽然也很拉风,但是解放军肯定隐藏了真正的主角。随着演习进入高潮,真正的主角浮出水面。真正的主角是什么?一水的最现代化的战舰比如052C\D,054A等,水下部署了新入列的093B核潜艇,空中还有俗称航母杀手的轰六K挂载的鹰击-12。但这也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据传中国的大杀器东风21D和东风26也静悄悄的从营房拉出来隐没入中国西南的万山丛中。中国有句俗话“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作为回应中国军队也给美军准备了一道大菜,中国的回击是实实在在的。也难怪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豪迈的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个场景更像是一个准备砸商店玻璃的流氓,看见了门后伸出的一支猎枪。仓皇离去是因为接到了一个暗示二战中和二战后,美海军使用航母最大的经验就是什么时候也不能在大战前暴露航母的坐标。茫茫大海之中航母是极难找到的,战时的航母编队可不是影视和图片上的航母编队,影视和图片上的航母编队一般都类似阅兵式,所有的舰只整整齐齐的排列在航母后面,浩浩荡荡在大海上翻浪花,空中舰载机编成几十架甚至上百架的阅兵式编队呼啸而过,这都是宣传的需要给民众看的。战时的航母编队,十几艘各类舰是按作战阵位分散部署的,有的警戒舰只甚至远离航母200海里。而航母一般是单独航行,除了隐蔽行踪的需要,也是在一定的海域内来回起降舰载机的需要,这个时候航母走的是一个别针型,近身护卫的一般只有一到两艘驱逐舰和巡洋舰。航母虽然有300多米的庞大身躯,但是在大洋上却是极难被发现的,因为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这是航母海战的铁律。二战中美国航母之所以能打败数量上一度超过美国的日本航母编队,都遵循了“先敌发现,先敌摧毁”的战法,几次大海战赢得胜利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我们再对中美南海对峙的过程进行一次复盘,就可以看出双方摆出的都是一付真打的架势。中方6月30日宣布三大舰队在西沙海域军演,上百艘战舰云集,战斗机和轰炸机集结了X百架,7月5号拉开演习战幕,实际上就是我们俗称的拉开架势,各作战单元按部署隐蔽进入指定位置,做到说打就能打。美方在7月5号后也摆出临战姿态,在6月份在南海闹了近半个月后,突然将主力撤出南海,两艘航母全部转进到南海外的菲律宾东面的太平洋海面上,南海只留了三艘驱逐舰,这三艘驱逐舰甚至没有进入中国的九段线内,紧贴菲律宾戒备航行。严格的说,美军的这个行动也叫进入阵位,是摆开打仗的架势。这个时候才是最危险的关键时刻,因为双方都是按作战计划和要求摆开了战斗队形,美军航母机动出南海意味着开始进行战时的隐蔽机动,只有隐蔽起来才能进行舰载机的突击,才能避开中国海军的锋芒所向。简单说,双方突然间都将兵力部署隐藏起来,最显著的特征是美军在7月5日后突然进行了战时新闻管制措施,美国媒体驻美军舰上的新闻记者被管制,一个字也发不出来,美军开始进行无线电静默,航母也不再起降战斗机,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被发现的几率。一向以转载美国媒体报道为荣的港澳台媒体一下子失去了前方的第一手信息来源,就连喜欢转载美国媒体报道的国内某些主流媒体也一样失去了一手的新闻材料。信息一断,于是有人惊呼,美军跑了!其实美军没跑,它不过是进入了战时的阵位,美舰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包括新闻管制和无线电静默都是准备打仗的前奏,目的是隐藏航母和各舰的坐标。这个时候才是南海最紧张的时刻,才是真正的剑拔弩张!这场斗智斗勇,比意志、比毅力、比战斗决心、比作战部署的军事大博弈正式拉开了大幕,谁眨眼,谁就输了。现在轮到美军真的紧张起来了。中国军队四位上将坐镇南海,除了集中了中国海军的精锐主力,中国的战略空军和战略火箭军也加入了作战序列。中国摆出了坚决维护主权,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和意志,这是美军和美国决策机构所没有想到的。据国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统计,这是中国自越南战争后首次与美军面对面的军事对峙,其规模之大,武器装备动员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另外我军还在人员上进行了充分的动员,数量巨大的预备役军人接到命令后重返部队,紧急补充前线部队,这也是自1979年中越边界反击战以来仅有的一次。二战后美军航母首次因坐标暴露仓皇撤退中美在越战后首次面对面的军事对峙本身已经很惊悚,特别是中国进行了局部的战争动员,实施了预备役老兵归队等举措,使对峙方的对手增加了更大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力和风险,局面变得更加危险和扑朔迷离。这样的军事对峙还会对政治人物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战争有自己自有的规律,一旦局面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越战后以往的中美军事对抗,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对抗,都是美国在南海演习,中国就在东海或者黄海军演。美国在朝鲜东西大洋上闹腾,中国就在南海上大演习,从不在一个海域对撞。这种不在一个海域的对抗已经成常态,就是为了避开彼此的锋芒。但是这次不同,当美国集结两艘航母和10艘军舰挟仲裁案宣布前这个时机考验中国的决心时,中国在最恰当的时间,集中强大的军力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美军迎面对撞,演习的时间也选在仲裁案宣布之前的一天结束,如果美国在这个时间点上与中国对撞,美军就显得措手不及,中国的后发制人就显得准备的更充分,而且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美国航母编队已经在南海呆了半个月,活动规律和基本实力已经被中方所掌握,等于先机已失。本来就是个政治秀,立即转为临战状态,部队已经人困马乏,在被对方掌握的情况下作战,真的进行实质对抗,不管是玩“碰碰车”还是小打、大打都没有胜算,何况南海四面都是墙一般的各国,只有几个海峡和隘口,进退选择十分有限,一旦开打就丧失了机动能力,这是航母战斗群作战的大忌,所以美军选择了立即撤离,如果说是仓皇逃窜也不为过。美军航母战斗群在菲律宾东边的大洋上再次展开后,中方充分的利用了心理战和信息战,从几个侧面暗示美军航母的坐标已经暴露。特别是中国的轰六K轰炸机突然出现在中方宣布的演习圈外,中国媒体还不失时机公布了轰六K在黄岩岛上空巡航的新闻图片,这是对美军的最后一击,等于告诉美军隐藏在菲律宾外海的航母的坐标已经暴露,美军要想真打,等于违背了“发现即被摧毁”的作战原则,因此美军再次选择了远离中国军队的火力圈,向大洋深处遁去至此,围绕着南海仲裁案中美双方的这次战略性质的军事对抗,以中方的完胜而告结束。
龙尚雪2019-11-03 16:00:08
相关问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远在欧洲,但对美国南方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战争爆发时,南方经济急转直下.英国对中欧列强的封锁使美国南方的棉花无法进入欧洲大陆市场,南方农业的相对繁荣时期就此告一段落,致使南方人对协约国表示强烈的不满.甚至在美国即将宣战时.南方的许多知名人士还力谏威尔逊总统保持中立.这种态度并非完全出自地方偏狭主义和对经济的考虑,它还直接反映了南方强烈的反托拉斯冲动.国会议员克劳德基钦和参议员詹姆士瓦尔达曼都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战争,只有商业财团才急于要发战争财.南方的一些议员反对总统的战备计划,甚至投票反对宣战,瓦尔达曼就是由于抨击战争而结束了政治生涯.南方人虽然对这场外邦战争持怀疑态度,但最终还是参与了这场战争.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伦理上,南方白人都与大不列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就是利用了这种联系而从南方购买了大量棉花.从传统上,南方具有悠久的军事历史,是一个好战的"国度";1917年的战争号角又一次在南方掀起爱国主义热潮.田纳西州自愿应征入伍的战士阿尔汶C约克具体代表了南方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持的态度:战争初期他从宗教的角度要求推迟战争,但后来却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战斗员.由于南方人传统上对联邦中央集权和大公司经济垄断的不信任,他们想方设法让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不受战争的危害.在基钦的领导下,南方议员们制定了一项税收政策,向高薪阶层课收重税.他们说服联邦政府把大多数军事训练营地建在南方;与海军签署合同,给南方的造船业带来生机;他们还居然在由政府控制商品价格的时代里使棉花摆脱政府的控制,大涨其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暂时繁荣.联邦政府还出资在南方建造炸药厂,化学品厂,硝酸盐厂和堤坝等,间接促进了战后南方水电业和化工业的发展,从而加速改变了南方的经济结构.这种局部的经济繁荣孕育了战时的乐观主义,人们开始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贫穷地区的南方刮目相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影响到南方的人际关系.数千名南方人离开狄克西到外域服役;数千名外地人来到南方接受训练.这种人员调动虽然削弱了南方的地方偏狭主义,但也造成人际关系,尤其是种族关系的紧张.战争期间,私刑频频发生;大批黑人从南方乡村迁至北方城市,即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大迁移.欧洲移民的中止和兵役制的实行造成北方工业廉价劳动力短缺.到1920年,大约有100万南方黑人移居北方,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变迁.南方妇女也在政治上获得了选举权,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后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美国南方带来了后来被称之为"南方文学复兴"的时代.1945年,爱伦泰特这样写道,"随着1914—1918年的战争,南方重又步入世界;当它一脚跨出边界时,它回首一顾,这一顾给我们带来了南方文学复兴,带来了一种于现在自觉于过去的文学."在此后的20年中,经过威廉福克纳,托马斯伍尔夫,纳什维尔的农业平均主义者的努力,南方一跃而成为美国文学的前沿,事实上,大战期间南方生活的重大变化在于一种正在变化着的透视角度,在半个世纪的物质贫困和政治阳萎过后,南方重又站立起来;积极支持和拥护南方的"土生子"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和国际主义.然而,战时的经济繁荣往往好景不长.1921年,棉花价格大跌.万载不遇的虫害又偏偏在这时蔓延南方大地,侵蚀南方人的精神,使整个20世纪20年代及其后的棉花生产一蹶不振.经历了战时短暂繁荣之后的南方人难以面对饥饿的恐怖,大批黑人继续迁居北方.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之前,南方经济已经大幅度下滑.1929年年末纽约股票市场倒闭引起的大萧条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是一场深重持久的灾难.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有1/3的工人失业,到1933年,全国的商业收入跌减到1929年的一半.南方则受害更大,其年人均收入从1929年全国最低的372元减到1932年的203元.农业经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萧条而不见好转,大萧条几乎使农业陷入停滞状态.1930—1931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而处于初级阶段的南方工业更是远远落后于北方,其工业人口只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5%.因此,南方人面对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贫穷,种族和阶级问题非但未解决,反而更加恶化.在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南方有数以干计的人死于饥饿,数万人露宿于街头公园之中,寻食于垃圾箱之间.被赶出农场的佃农之家拥挤在集装箱内,废弃的汽车外壳下,或任何可以挡避风寒的地方.医疗费用自然是开销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削减的一项开支,所以人们生病而不治.恐惧和不安全感笼罩着南方大地.政府资助,私人捐献,地方和州政府的福利救济等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成倍增长的穷人的需求.手足无措,倦怠无力的胡佛政府试图通过限制外国进口霍雷—斯姆特关税法,1930,和提供有限的联邦救济金重建金融合作社,1932来稳定农业人口,但均未取得任何效果.在大萧条最低潮的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新政就已具雏型,尽管用心良苦,但罗斯福政府从未得到过足够的资金来实施新政.从人口比例上看,南方占全国人口的28%,但所得到联邦政府资助的总额却只占15.4%1937.南方各级政府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意味着南方黑人是大萧条时期的最大受害者,拨给南方有限的政府救济金首先落入白人之手.在无法改变的种族隔离的社会制度下,南方白人贵族优先考虑的必然是白人的饥苦.有些福利机构干脆拒绝黑人的申请.华盛顿政府从未认真对待以扭转这种局势.工人并不比农民的日子好过.南方毕竟是农业地区.1929年,南方工业只拥有1,338,000工人.工人每周工作72小时,而工资却比美国其他地区低40%.南方的主要工业是纺织业,从技术上看只需要简单的手工劳动,替换工人并非是件难事,因此,要求改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的工会活动无一成功.大萧条时期,住房,学校,教会和政府均由资方拥有或支配,他们采取削减工资,增加产额和延长工时等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们一旦抵制,结果只能是被开除.这样,工人只能顺从,这也是这一时期南方工业的特点."公司城"里的慈善机构只能在工人保证不闹事的情况下对他们发发恻隐之心.工人们只能从宗教,家庭和南方紧密的社会中得到一点点安慰.对南方工人来说,大萧条是迷惑失败的10年.直到1939年,工业就业机会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南方农民的景况则更糟.在特殊的农业制度下,内战后土地租赁制取代了奴隶制.大多数南方农民都是佃户.阿肯色,路易斯安纳,密西西比,阿拉巴马和佐治亚等产棉州,有60%的农民耕种并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黑人则在80%以上.棉花成为租赁土地的动力.南方农场中有一半以上种植棉花.1929年,棉花总产量为14,096,000捆,棉花市场可谓坚挺;但在大萧条时期,棉花价格有史以来第一次下降到每磅4.6美分,总产量只有10,613,000捆.此外,南方农民还深受劳役偿债制度之苦.南方地主非但拥有土地,而且在乡村开设商店.佃户若要租种土地,就必须到地主指定的商店通过信贷购买所需物资,其价格和利息令人瞪目结舌.大萧条时期,有些地主为确保商店的购买力,甚至禁止佃户种植花草或牧草.一些佃农设法逃到克力夫兰,底特律或加里福尼亚,而仍有大多数人无论黑人或白人背负沉重的债务,深陷南方扭曲的法律制度而不拔.地主阶级把持着整个南方社会.政治上的支配权把立法者和执法者凌驾于佃农之上.佃农得不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生活选择.南方教会也站在土地所有者一边,鼓励佃农辛勤劳动,偿还债务,但常常忘记教导土地所有者按上帝旨意尽施地主之责.到1935年,南方已有1831475个农场实行土地租赁制.在阿肯色东北部的产棉区,佃农组织起"南方佃农协会".该协会主张非暴力,提倡种族混杂,他们只要求受到平等待遇,遵守既定法律.但是,地主阶级通过枪杀,殴打,绑架和"袋鼠法制"等恐怖活动把这场农民运动消灭在萌芽之中.虽然黑人和白人佃农同样深受这种邪恶制度之苦,但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则使黑人的境况更糟.大萧条时期,南方农民的最显著成就也许是人类精神对非人性环境的征服.佃农们处身比奴隶制还要凶恶残忍的经济和文化桎梏之中,但却表现出一种光彩照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决心.大萧条对南方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南方的经济,南方与联邦政府和民主党的关系,以及南方社会和种族关系,都在新政之下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变化,也给南方的现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富兰克林D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已经濒死的南方经济,此外,还利用大萧条提供的机会开始联邦赞助艺术的实验.1933年冬到1934年,联邦推行短命的"公共事业工程计划",力图为作家和艺术家提供"适当"的工作.1934年,财政部绘画和雕塑处委托艺术家为公共建筑绘制艺术品,主要是为邮局作壁画.新政为艺术家提供救济性的工作从而发展文化的主要措施当是1935年实施的"工程进步计划"WPA."工程进步计划"包括"联邦作家项目","联邦音乐项目","联邦戏剧项目","联邦艺术项目"和"历史文物探索"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把美国文化民主化.大萧条时期,人们普遍感兴趣于发现和建设独特的美国文化,这对联邦艺术促进项目是个极大的鼓励.这些项目从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基本问题,即它们试图构筑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主要社会现象是地方主义,在南方尤其突出,主要代表人物有纳什维尔的农业平均主义者和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都姆.南方的地方特色也使联邦艺术促进项目在南方得到特殊发展.对南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联邦作家项目.其卓著的成就是各州指南的发表.作者们曾不辞劳苦,对内战前的奴隶进行了2000次采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作家们根据这些资料写出开拓性著作《弗吉尼亚人》1940.该书以及联邦作家项目发表的描写黑人的其他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黑人的生活,历史和价值,为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播下了种子.联邦作家项目为南方文化所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搜集出版描写南方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故事".WT冠契把对工人,农民的采访编辑成书,1939年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为题发表.这种具有开拓性的尝试标志着社会史编纂的端倪,同时又把"普通人"的故事变成了真正的文学.本杰明F鲍特金还率领作家们搜集了南方的民间故事,其中许多以故事集的形式发表,如《一大堆麻雀及其他故事》,《上帝赐福魔鬼》,《撒谎者的板凳》和《甘波鸭鸭:路易斯安纳民间故事集》,等等.联邦作家项目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其中卓著者有理查德怀特.1939年,怀特在为联邦作家项目工作的同时写出四篇故事,以《汤姆叔叔的孩子们》为题发表,他还用该项目奖给他的500美元完成了代表作《土生子》.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也曾参加联邦作家项目,在密西西比州进行采访和创作;她拍摄的新闻照片均在《密西西比指南》上发表.联邦音乐项目的主旨是要把一流的管弦乐见诸听众,同时为失业的音乐家提供工作机会.音乐家查尔斯西格尔和作家阿兰洛麦克斯联手,在联邦项目的支持下,把南方民歌搜集成册,为保存南方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出了不朽贡献.联邦戏剧项目曾在北卡罗莱纳和佛罗里达帮助当地业余剧团开展"小戏剧活动",并成功地上演了历史剧《失去的殖民地》.1936年秋,他们在伯明翰,坦帕和迈阿密上演辛克莱刘易士的《此地不能发生》,但该剧在新奥尔良遭禁.托马斯哈尔—罗杰斯的《钢的祭坛》在亚特兰大首演时轰动一时.联邦艺术项目在南方6个州建起社区艺术中心,有些现已变成博物馆.财政部绘画和雕塑处资助的,在南方大中城市邮局所作的壁画已成为20世纪30—40年代南方文化的缩影.农业保障局资助的摄影项目也为南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克埃文斯的摄影和詹姆士亚吉的文献纪实《让我们颂扬名人》,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大萧条时期南方穷苦农民的生活.新政采取的这些救济和就业措施总起来看是不平衡的.它在南方受到普通百姓的支持.但在政治家眼里却被看作是一种实验的社会主义.他们尤其担心这种社会实验会对南方的种族制度发生影响.实际上,新政开展的农业项目和农业机械化运动使大批佃农和黑人迫不得已而离开南方.南方的美国化过程造成了南方的自我危机.1920年到1945年是南方文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同时也是南方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南方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最为强烈地感觉到南方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强大冲击力.在世界大战和汹涌的国际现代主义浪潮中,南方人也在探讨南方的自我:作为一个南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用乔治B提尼达尔的话说,在美国其他地区的眼里,本世纪20年代的南方是"愚昧的南方",三K党,钩虫糙皮病,锁链帮,私刑,斯科普斯案件和原教旨主义.这在现代人的眼里都是原始愚昧的具体体现.过去的自我"好感"现在发生了动摇,知识分子明显感觉到现在已不再象过去那样容易地找到南方自我的定义了.文学批评家小路易D卢宾把1930年农业平均主义者的宣言《我要采取立场》称作"自我的肯定".对农业平均主义者来说,美国南方是西方世界征服工业和现代非人性的最后一线希望.几代人的物质贫穷孕育了一股精神力量,而这正是应该利用的.南方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和批判过去对南方文化所持的那种浪漫和伤感态度.在这个过渡时期,南方经历了文学复兴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新闻,文学批评,历史,小说和诗歌,都掺夹着新时期的自我批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变化了的南方自我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丹尼尔J辛加尔,米歇尔奥布莱恩等人精辟地分析了从1920年到1945年南方文化的大转折,并把南方音乐,艺术,建筑和其他领域的成就统统归入这个过渡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南方经历了一次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是导致南方变化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内战的影响更大.从经济角度看,1940年的南方与其说相似于今天的南方,勿宁说更近似于南北战争前的南方.这种比较并非哗众取宠.1938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认为南方是"全国的第一号经济问题",而在1980年,吉米卡特则把南方誉为繁荣昌盛的"太阳带",与经济日趋衰落的北方"霜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种变化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南方摆脱贫穷,农业落后经济和乡村生活的决定性事件.首先,这场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历史上的最大繁荣.从1940年到1944年,与政府签定战争合同的10大公司收入的金额总数相当于联邦政府从1932年到1939年的总开销;战争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增长,而从1896年到193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4%;到1945年,政府直接投资的新的厂房设备使经济生产力增长约50%.南方是这次经济腾飞的直接受益者.从1939年到1943年,大约增加了120万人次的工业就业机会.据《致富》杂志的报道,"自南北战争以来,大南方第一次能够让每一个想要工作的人都能如愿以偿."军事设施和国防建设不可思议地改变了南方人的生活.自1920年以来由于南方传统棉花经济的不景气而在经济上入不敷出的人,现在有了离开棉田的机会.他们在大西洋沿岸和海湾地区的造船厂找到工作,在刚刚兴起于南方各地的飞机,金属,机械,石油和化学工业就业.较小的地方城市,如休士敦和坦帕,都于这一时期开始发展,最后成为大工业,商业中心.南方最著名的工业家安德鲁杰克逊希根斯是说明南方战时经济巨变的最好例子.1939年,希根斯在新奥尔良只有一家厂房,400名工人,生产在南部沼泽地使用的浅水船,毛销售额为850,000元,据说他的主要客户是走私犯.1941年,他设计的登陆艇和巡洋鱼雷艇被美国海军接受;到1944年,他在新奥尔良已拥有8家厂房,20,000名工人,年毛销售额为一亿二千万.希根斯也顿时成了民间英雄和工业巨头.二战期间南方农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棉花和烟草等传统农产品与花生和牲畜等一起价格上涨.战时繁荣的工业和军队动员造成了严重的农业劳力短缺,这是自内战以来南方农业劳力过剩的一次大逆转.于是,南方的种植者和商品农便开始诉诸于机械,雇佣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的移民,或把土地租赁给轴心国的战俘战时有40多万轴心国战俘拘留美国,其中大多数在南方.美国战时的总动员改变了C凡伍德沃德所说的"南北对话的对峙".二战期间有一千二百万美国人应征入伍,其中半数以上在南方接受军事训练.他们第一次来到南方,亲身接触到南方文化,他们对南方的印象和态度对于战后出现的地方分歧和种族,民权问题均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仅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他们都发现南方大力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与表面所维护的民主理想是极不相容的.与此同时,南方白人和黑人也开始接受外来影响.战争的经历对南方黑人来说是举足轻重的.100多万黑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实际上是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前奏曲.战争期间,美国黑人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海外浴血奋战所保卫的民主价值与美国国内实行种族隔离的残酷现实水火不容,这对穿着美国军服而忍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士兵来说尤其不堪忍受.20世纪50年代,黑人为结束南方的种族歧视而进入新的斗争阶段.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布朗反对教育部"一案的胜利1954,推翻了19世纪90年代通过的实行种族隔离的"普莱西决议案".南方白人保守派采取措施加以抵制,诸如三K党和白人公民委员会等组织重又开始活动,推行南联邦象征主义和顽固的种族主义.白人温和派则袖手旁观,只有少数白人敢于挺身支持黑人的民权运动.在小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民权运动采取非暴力抵制的积极攻势.虽然在经济,身体和精神等方面受到残酷的暴力威胁和残害,黑人民权运动依然日益高涨:静坐,"自由骑士",联合抵制,示威游行和"自由之夏"等活动在南方所有大中城市展开.小石城,塞尔玛,牛津,蒙哥马利,伯明翰,奈索巴和格林堡等地都成为南方历史上争取自由,民主和民权的伟大战场.在联邦政府和民权运动的内外压力之下,国会先后于1964年和1965年两次通过民权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法案,彻底捣毁了南方等级和种族制度的法律基础,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黑人重又登上了南方的政治舞台.白人优越论虽然残余犹存,但到20世纪80年代,南方的种族问题似已基本解决,一个真正的种族共存的南方正在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的经济腾飞和南方"太阳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南方多年的贫穷面貌已经改观.农业经历了改造.农场和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棉花已不再是"王".机械化取代了佃农和租户.农业变成了"农商企业",而不是农业平均主义者提倡的农业民主.南方经济日趋多样化,甚至在农业最集中的密西西比州,工业也摆在农业的前头.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一直以煤或石油等自然资源或低薪的纺织工业为基础,税收和工资制度并未给这些工业带来多大好处.南方经济主要是靠跨国公司而取得长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得克萨斯,佛罗里达,佐治亚和北卡罗莱纳."太阳带"的繁荣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南方神话.但是,密西西比,阿拉巴马,阿肯色和阿巴拉契山脉的黑人仍未摆脱贫穷.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南方的环境.田野里不见了成群的摘棉者;佃农的小房已无踪影.20世纪80年代,南方除了棉花外,到处都可看到黄豆和花生.电视接收器遍及乡村.南方城市也与美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没什么两样;现代高速公路,活动房住宅区,郊区购物中心则是南方城市的特点.全国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结束了南方的孤立.当代南方人生活富裕,住宅宽敞,学校和教堂条件大大改善."太阳带"的富裕促进了南方的文化发展,艺术馆,交响乐团,大学和图书馆触目皆是.然而,变化中的南方文化仍未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如在宗教信仰方面,许多南方人依然从自己的收入里捐款修建教会的活动场所.教堂仍是南方大地醒目的象征,而把娱乐,军事性训练和"宗教精神"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凡俗宗教"则是体育.现代南方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棉花经济的结束,工业的发展和贫穷文化的结束,共和党的兴起和一党制统治的结束,农村的缩小和城市的扩展,地方孤立的结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以种族隔离制为代表的种族制度的结束.社会学家约翰谢尔德里德的研究表明,未来的南方人将是受过完好教育,游历广泛的中产阶级;他们使用全国通讯系统,居住在郊区.拥有强烈的地方感.这就是说,南方自我的中心已经从一个世纪以前的种植园和小农场转移到最现代的居民区——郊区.纵令有这些变化,强烈的历史感仍然为南方特色提供了牢固的根基.C凡伍德沃德在《南方历史的负担》1961一书中指出,南方的军事失败,贫穷,由于奴隶制而产生的负疚感和强烈的地方主义,是美国历史持有的,并将继续哺育南方的自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愈加深入广泛的南方历史研究证实了伍德沃德的观点.1934年南方历史协会的建立,1935年《南方历史杂志》的发刊,是为取代神话观,对南方历史采取批判态度的学术研究的开端.对奴隶制,南北战争和重建时期加以重新解释.1960年以后黑人历史的发展,给南方人提供了从新的透视角度看待南方历史的机会.1974年,著名作家罗怕特潘沃伦在杰佛逊人文主义科学讲座上指出,"一个没有历史感,没有人类经历历史和创造历史之伟大作用感的社会,也不会有目的感."现在,南方的命运便是美国民族的命运,南方的目标便是整个美国民族的目标,而历史经验仍然为它的未来提供一个独特的透视角度.第二章奴隶制和黑人根据1787年颁布的西北法令,俄亥俄河以北部应废除奴隶制.从1804年到1833年,马里兰,特拉华以北各州和英属西印度群岛都废除了奴隶制.如果我们把奴隶制看作是南方用以区别于美国其他地区的独一特点,那么,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人们都可以在这片束缚人类的大地上看到独属于南方的东西.南方的朋友可以称此为"白人之花",骑士风度的绅士,道德高尚的女士,令人惬意的社会制度,和无与伦比的政治和社会领袖.南方的敌人可以称此为有害的野草,监工的皮鞭,凶狠残忍的奴隶主,贩卖奴隶的丑闻,和穷苦白人的贫穷和无知.据约翰罗尔夫所载,1619年,一位荷兰人把20名非洲黑人卖到詹姆士城,这是第一批来到美国南方殖民地的黑人移民.但是,要把这次移民事件看作是奴隶制的开端是不准确的.1619年,弗吉尼亚还不知道有蓄奴法的存在,而第一批黑人显然是作为契约奴而被卖到这里的.此后南方殖民地的黑人逐渐增多.1648年,弗吉尼亚已有300名黑人;到1671年,据州长官威廉伯克利所说,弗吉尼亚州的黑人已是白人契约奴的三倍.但在此之前,马里兰和角北卡罗莱纳几乎没有非洲人.最早的蓄奴法于1661年在弗吉尼亚州制定.这种法律规定奴隶可以被当作财产而占有,奴隶的后代继承母亲的地位,奴隶犯罪将由代表蓄奴阶级奴隶主阶级的法庭予以特殊惩罚.南卡罗莱纳则采纳英属印度群岛中巴巴多斯岛最严格的奴隶怯.1680年以后,弗吉尼亚的奴隶数量急剧上升,到1715年已有23000名奴隶.1712年,马里兰有8000名;1732年,北卡罗莱纳有6000名,从1733年到1766年,南卡罗莱纳每年接收大约3000名.1738年后,佐治亚取消了买卖奴隶的禁令.到独立战争爆发时,南方5个殖民州的黑人奴隶已占人口的40%,其中佐治亚的黑人占该州人口的30%,而南卡罗莱纳则高达70%.弗吉尼亚,马里兰和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白人在进行淘金和欧洲方式的农业耕种的一系列尝试之后,转向烟草生产.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则首先尝试种植橄榄,葡萄和养蚕,尔后开始种植稻谷和靛青.劳动力成为必需.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小农业场主都靠自己家里人完成正常的农活,而繁重的劳动,如滚圆木,盖房子和剥玉米等,则靠整个社区的人协作完成.如此有限的劳动力不能满足开垦大片荒地的需要,而出于这种目的的自愿劳动并不存在,因为任何一个自由人都可以获得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土地所有者曾效仿西班牙人,使用印第安人来满足劳动力的需要.但是,南方的印第安人在数量上太少,复仇心强,文化上太原始,很难适应现代农业令人筋疲力尽的日常劳动.比较实际的方法是使用白人契约奴.根据当时的法律,白人契约奴必须为南方奴隶主工作一定的时期,有时长达14年之久,然后才可能获得自己的土地.1683年.弗吉尼亚约有12,000名白人契约奴.他们主要由两种英国人构成:愿意短期出卖劳动以支付到美国的路费者,和英国政府输送到美国的穷人,罪犯和被绑架者.他们受到严格的法律控制,但当他们完全习惯于南方的气候和耕种方式时,便可以自起炉灶,成为土地所有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曾为美国南方的种植园贵族社会做出了间接的但却是建设性的贡献.南方殖民地的土地所有者很快就发现使用黑奴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有效手段.大批被贩入的黑人都在体力上经过特殊挑选,以保证他们能够适应气候和社会的变化.1672年,英国皇家非洲公司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但到17世纪末,许多个别的奴隶贩也开始了这门"生意".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新英格兰,尤其是罗德岛的纽波特,都有大批的奴隶贩子往返于非洲与美洲之间.1734年奴隶贩卖达到高潮,有70,000黑人被运到北美.在后来的几年里,每年被卖到北美的黑奴均超过50,000名之多.历史学家乌尔里奇B菲力普斯估计,在整个贩奴期间共有5,000,000黑奴被卖到美洲,其中有1/10来到北美大陆.贩卖。